(佛羅倫薩位置)
5月20日抵達佛羅倫薩。
出了火車站,我們穿過正在施工的坑坑窪窪、略顯混亂的街道,穿過壹個露天市場。街道被兩邊的攤位攻擊後,只剩下壹條被各種顏色的掛貨遮擋的狹窄通道——按下按鈕,從這裏開始佛羅倫薩之旅。
(佛羅倫薩的標誌)
佛羅倫薩珍珠的創作過程
佛羅倫薩是托斯卡納的首府。
佛羅倫薩的繁榮可以不準確地追溯到城邦時期。羅馬帝國的衰落壹般不會發生在北部和中部自治城邦。戰爭摧毀了建築,但無法摧毀植根於這些城邦的經濟秩序,這種秩序是由商人、工匠、放債人和地主維持的。貿易的發展和人口從農村向城市的遷移所促進的經濟繁榮也是城邦獨立的主旨。除了地區貿易,十字軍東征無疑讓北方商人奪取了東方市場的商業權利。商業的逐漸繁榮催生了商業精英的出現,商業精英為發生在11世紀的公民自治做出了巨大貢獻。
從11世紀到13世紀,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公社自治是成功的。從1080到1130,在包括佛羅倫薩在內的意大利北部和中部主要城鎮建立了城市共和制。這壹制度的突出特點是司法官員制約新政府的權力、決議的方式和程序、行政部門的權力等。,而他的權利受到能否在公民大會上代表上層公民利益的限制,他需要為自己的行為尋求法律依據。幾乎所有的領事都來自貴族、地主和富商。某種程度上是對古羅馬的模仿,意大利法律傳統之深可見壹斑。
與此同時,南部地區處於德國皇帝的統治之下。這些位於北部和中部的城市共和國以“自由”作為反抗諾曼統治的宣言。然而,城邦共和國面臨的威脅並非來自諾曼(腓特烈·巴巴羅薩在意大利北部的遠征被倫巴第聯盟擊敗,康斯坦茨和平協議被采納為暫時休戰。腓特烈二世的野心也止步於羅馬,他與教皇長達30多年的鬥爭需要北方城市共和國的支持,該共和國分為“吉貝林”和“圭爾夫”兩派。腓特烈二世死後,法國國王的弟弟安茹的查理打敗了腓特烈二世的繼承人曼弗雷德,開始了那不勒斯壹個半世紀的安茹王朝統治。相反,這是共和國內部的派系鬥爭——鬥爭的焦點是共和國的主權。
12世紀至13世紀,農村惡劣的衛生條件和高死亡率迫使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城市迅速擴張。佛羅倫薩人口增至約65438+萬,被稱為歐洲五大城市之壹(其他四個是威尼斯、米蘭、熱那亞和巴黎)。新增的勞動力使城市手工業、商業和貨幣交換重新煥發了活力,更重要的是出現了壹種新的政治力量——平民公社(由具有軍事基礎的平民組成的組織),對家族聯盟發起了攻勢,加劇了共和國的權力鬥爭。13世紀初,佛羅倫薩大約有21個平民公社。在中期,他們要求分享政治權力,公平稅收和結束貴族之間的鬥爭。)
教皇和皇帝之間的鬥爭導致的分裂和敵對,使得意大利的局勢更加復雜,給城市共和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與威尼斯這種以世襲貴族和財產為標準的“貴族城市”不同,佛羅倫薩在同壹時期並沒有實現社會政治的穩定。平民和舊貴族之間的鬥爭使佛羅倫薩很難繼續留在秩序之下。鬥爭以平民的勝利而結束,混亂過後佛羅倫薩滿目瘡痍。在經歷了短暫的無政府狀態後,13世紀後期選出了領主,立法權屬於公民大會。事實上,權力是由行會控制的。秩序的暫時回歸並沒有根除佛羅倫薩的不安因素——不僅是黨派,還有城市下層階級的覺醒。
14和15世紀無疑是佛羅倫薩歷史進程中最重要的階段。這壹時期黑死病肆虐,社會環境依然動蕩,使得宗教活動更加活躍,人們對宗教活動投入了高度的熱情。銀行家和商人的借貸行為受到了教會和公眾的強烈譴責,他們廣泛投資於“善行”。無論出於什麽考慮,美第奇家族與宗教接軌顯然是非常有利的——成為“教皇的銀行”對於其在佛羅倫薩的統治意義重大。
洛倫佐統治期間,美第奇家族達到了頂峰。“偉大的洛倫佐”贊助波提切利、達芬奇、米開朗基羅、韋羅基奧創作了壹系列傑作,使佛羅倫薩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中心。而且洛倫佐時期美第奇家族的奢靡作風也對佛羅倫薩人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後來,反對美第奇家族大屠殺行動的唯壹幸存者凱瑟琳·美第奇作為法國王後帶來了這種“精致的意大利貴族生活方式”,對法國宮廷風格產生了巨大影響。
(百花聖母院)
從65438年到0580年,意大利經濟衰退加速。在復雜的原因中,壹個不可忽視的是世界貿易的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了大西洋。美第奇家族的衰落也宣告了佛羅倫薩開始進入壹個新的歷史階段。
1737年弗朗西斯·斯蒂芬的登基,暫時將托斯卡納納入奧地利王室的版圖。托斯卡納最後壹位大公,美第奇家族的吉安·加斯通去世後,托斯卡納大公國就移交給了洛林家族。從1801到1807,佛羅倫薩成為拿破侖的附庸國伊特魯裏亞的首都,並壹直是法國阿爾諾省的管轄區,直到拿破侖倒臺。直到1860年的risorgimento,托斯卡納在次年成為意大利王國的壹個地區,四年後佛羅倫薩取代都靈成為意大利的首都。法軍撤退後,羅馬取代佛羅倫薩成為意大利王國的首都。
今天的佛羅倫薩,經歷了上個世紀德國人和美國人的短暫停留,深厚的文化積澱使其成為相對穩定環境中的壹顆璀璨明珠,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持續發光。
“普通話”在意大利的推廣之路
意大利壹些農村社區的狀況及其復雜的歷史導致了意大利語言不統壹的問題。
法語區主要分布在意大利西北部與法國接壤的奧斯塔河谷。說普羅旺斯語的地區集中在與法國接壤的皮埃蒙特。東北部的方言區也明顯受到周邊國家的影響——德語區和拉丁語區分布在特倫蒂諾-上阿迪傑、斯洛文尼亞語區和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高盧-意大利語區在倫巴第和艾米利亞-羅馬涅有廣泛的基礎。威尼斯方言主要存在於威尼托;南面是托斯卡納方言區和分布在拉齊奧、翁布裏亞和馬爾凱的中央方言區。南部方言區包括阿布魯佐、莫利塞、坎帕尼亞、阿普利亞和巴西利卡的部分地區。極端南方方言區主要分布在卡拉布裏亞和西西裏。撒丁自治區北部主要有薩薩裏方言區和加洛烏拉方言區;薩薩裏以南地區為老古多羅方言區和坎皮達諾方言區。值得壹提的是,南部方言區和極南部方言區仍有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區和阿爾巴尼亞語區,巴爾幹半島最南端還有壹些希臘人聚居區。撒丁島的少數民族方言加泰羅尼亞語也點綴其中。
我們今天所說的“意大利語”其實是托斯卡納書面語。這種方言的廣泛接受得益於14世紀托斯卡納作為文藝復興中心所輻射的強大影響力——知識分子將托斯卡納方言傳播到意大利各地。
16世紀上半葉的意大利無疑遭受了政治和軍事失敗的陰影,但這壹時期更深刻的變化是“意大利”概念的誕生。那時,“意大利”在文化領域更重要——比起政治來。在威尼斯人文主義者皮埃特羅·本博(Pietro Bembo)的倡議下,托斯卡納方言開始在亞平寧半島廣泛傳播,作為主要的書面語言發揮作用(但使用標準意大利語的群體仍然是分層的)。當時,意大利語在知識階層中顯然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但統治階級並沒有對全面普及意大利語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這並不能阻止對壹種普遍適用的語言的需求及其不可避免的廣泛接受——不僅僅是被哪個階級接受。
今天,偏遠地區社區的落後似乎被誇大了。看得見的好處是,這些豐富的方言構成了意大利獨特歷史文化魅力的壹部分,將意大利的現代化進程與歷史傳統並行展現,賦予了意大利更深的魅力。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