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位於若羌東北羅布泊西岸,古稱普昌海。兩千多年前,羅布泊沿岸生長著大面積的胡楊林,郁郁蔥蔥,呈現出壹派水鄉澤國的景象。塔裏木河和孔雀河沿塔裏木北緣自西向東,穿過樓蘭,註入羅布泊。沿河兩岸水草豐富,田地肥沃,是漢代主要的屯田開墾地之壹。
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漢初絲綢之路經過樓蘭,有兩條路線:壹條是從陽關西行,穿越白龍堆沙漠,經羅布泊西北岸至樓蘭南行,到達石尼(若羌縣附近),再沿絲綢之路南路西行;另壹條經過樓蘭,向西到焉耆,沿著絲綢之路北路到西域。絲綢之路可以走南路,也可以走北路經過樓蘭,樓蘭是絲綢之路的咽喉。在漢初,樓蘭在絲綢之路的交通線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據《漢書·西域傳》記載,西漢時,由樓蘭東往西來的使者商賈“在道中相見,壹年十代之多。”樓蘭是早期西域絲綢之路南北路線上的重要交通樞紐和貿易中轉站。
二、匈奴統治下的樓蘭
樓蘭國的古代史還不是很清楚。樓蘭的名字最早見於《史記·匈奴列傳》。據史料記載,樓蘭在公元前3世紀左右(相當於中國秦朝初年)就已經建立了壹個國家,主要從事粗放的農業和畜牧業,由越王統治。大約在公元前177年到公元前176年,匈奴茅盾可汗派遣右賢王對嶽家發動大規模進攻,打敗了嶽家,並迫使其余的人翻越天山,遷徙到伊犁河流域。原越人統治地區被匈奴占領,匈奴奴隸主貴族確立了他們在西域的統治地位。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漢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漢文帝曰:“承天之福,樓蘭、烏孫、胡潔及周邊二十六國都想到匈奴。”樓蘭在擺脫越人統治後,被匈奴統治。匈奴在西域安置仆從、都尉,樓蘭等西域諸國被迫向其納稅。但匈奴人“可以得到他們的馬匹和牲畜,卻不能帶領他們前進和後退。”
三、漢匈爭樓蘭
漢武帝初年,為了解除匈奴的威脅,西漢政府派張騫出使西域,聯絡西域的嶽氏、大宛、烏孫等國進攻匈奴。張騫的出使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加深了西漢與西域各國的相互了解。此後,漢武帝不斷派遣使臣與西域接觸,中國使臣頻繁的往返都要經過他們執政的樓蘭等國。匈奴相互策動,多次用樓蘭搶劫中國使節,阻斷了絲綢之路的交通。於是樓蘭成為西漢政府通往西域、控制絲綢之路的必爭之地。此後,漢匈在西域的鬥爭多次圍繞樓蘭展開。
漢武帝三年(前108),漢武帝命趙破奴領兵攻車氏,王惠輔佐。王惠因為之前出使西域,多次被樓蘭王擄掠,於是率領清騎700先攻樓蘭,俘虜了樓蘭王,樓蘭開始回漢。
匈奴聽說樓蘭投降了西漢,就出兵攻打他。樓蘭無奈,只好兩面對付,分別給匈奴和西漢送了壹個質子。後來西漢二司將軍李廣利帶兵攻克大灣時,匈奴指示樓蘭王伺機截擊。漢軍從俘虜口中得知消息後,上報朝廷,梁武帝下令漢軍逮捕樓蘭王,押往長安。西漢政府問樓蘭王為何通匈奴?答:“小國在大國之中,都是無奈之舉。他們想移民到漢定居。”漢武帝稱贊他講真話,體諒小國之難,命他護送回國,並讓樓蘭刺探匈奴。
漢元年(92年),樓蘭王駕崩,國人來漢,要求西漢政府釋放質子,想稱王。但由於樓蘭質子在漢朝經常犯法,被處以宮刑,所以西漢政府以皇帝喜歡質子為借口拒絕釋放,樓蘭只好立他為王。幾年後,王位繼承人去世了。匈奴第壹個得知消息,馬上把樓蘭王的質子送回匈奴,立他為王。這個王在匈奴居住多年,所以離匈奴近,離漢遠,多次勾結匈奴阻止殺害漢使。
漢元帝四年(前77年),西漢政府派平樂監傅介子刺殺忠於匈奴的樓蘭王,立漢朝樓蘭質子、前王屠緹之弟為王,甚至把自己的國家命名為鄯善。由於長期居住在長安,魏圖壹覺得自己在家裏勢單力薄,害怕被前王的兒子殺死。於是,他要求西漢政府派官員在伊潯城(今若羌縣米蘭)屯田作為後盾,並將都城南遷到石泥城(今若羌縣附近)。
四、東漢魏晉樓蘭
鄯善建國後,樓蘭城作為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樞紐,繼續存在了約400年。根據樓蘭古城出土文物的考證和古建築遺址的斷代,作為壹個城鎮,樓蘭王誕生於西漢末年以後,鼎盛時期在東漢魏晉時期。
樓蘭出土中國木簡和紙質文獻576件,其中木簡412件,紙質文獻164件,有絕對年號的木簡40件,紙質文獻8件。絕對年表始於曹魏家平252年,止於梁建興330年。其中,太史公年號出現頻率最高,其次是鹹熙,最早的年號是曹魏嘉平四年(252年),最晚的年號是梁倩建興十八年(330年)。樓蘭出土的木簡和紙質文獻表明,從曹嘉平四年(252)到建興十八年(330),樓蘭壹直與中原王朝保持著密切的隸屬關系,這是樓蘭城市發展的繁榮時期。
鄯善建國後,樓蘭成為鄯善重鎮,地理位置依然十分重要。東漢時,敦煌人從敦煌等地催征六萬五千四百三十八+萬余兵,在樓蘭屯田。同時從鄯善、焉耆、龜茲招募65438+萬余名士兵渡河(今塔裏木河),興修水利,灌溉農田,屯田3年。
在羅布泊地區發現的東漢和魏晉時期的漢簡大多是關於農耕的記載。來這裏屯田的士卒,可以隨身攜帶畜產品和各種農具、雜物。漢代還有壹個鄉政府的基層官員——三老。樓蘭作為漢代羅布泊地區的墾荒中心,至今仍承擔著接待來到這條交通線上居住的使臣和官員的任務。在漢代,這裏也有管理郵件的機構和官員,並通過開墾土地,傳播了先進的鐵制農具和農業耕作方法——牛耕。
根據所發現的史料記載和考古材料,東漢魏晉時期,鼓樓欄有壹處西域首席史家宅,規模大概在郡縣之間,具有軍營的特征。據《後漢書》記載,東漢嚴光二年(123)夏,班勇為西域長史,屯留(今吐魯番)出兵五百。“明年(124)正月,他仗著膽子,帶著姍姍去樓蘭投奔他。”魏晉沿襲東漢舊制,仍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樓蘭出土的木簡和文獻中,有8件木簡,10件紙質文獻,7件西域歷史悠久的木簡及其下屬封號。說明曹魏西晉西域都督的府邸在樓蘭。
魏晉時期,他繼續在樓蘭地區開墾土地,並在西域常師傅設置了負責開墾土地的朝廷官員。駐紮在古代樓蘭地區的士兵在中原地區開荒、修渠築壩,傳播和普及農業生產技術和鐵制農具,極大地發展了樓蘭地區的農業生產,樓蘭成為魏晉統治西域的前哨。
但從整體發展情況來看,南北朝以來,隨著西域政治、軍事、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絲綢之路新航路的開辟,作為絲綢之路貿易中轉站的樓蘭失去了昔日的重要地位,逐漸衰落。
樓蘭出土文物中發現的最新木簡是梁倩建興十八年(330年)的木簡。說明建興十八年(330年)以後,由於孔雀河改道,地處下遊的樓蘭水源枯竭,墾荒生產無法進行,西部地區的常師傅被迫搬遷。樓蘭,這個曾經繁華顯赫的絲綢之路上的小鎮,漸漸被人們拋棄,無聲無息地從歷史舞臺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