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源於晉察冀邊區民間傳說《白毛仙》中的主人公“Xi兒”。她因為舊社會的迫害變成了年輕的白毛女,顧名思義,被稱為“白毛女”。
65438-0945,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集體創作歌劇《白毛女》。這是壹部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文學作品,創作於1940年代後期中國控制的解放區的抗日戰爭。這部歌劇後來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並持續了很長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壹特殊時期創作的文學藝術作品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
擴展數據
這部電影之所以能成為新中國“十七年”電影的“典範”之作,不僅在於它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它的技巧能很好地服務於它的內容和目標。在意識形態和民間倫理敘事之間,在復仇和革命之間,在愛情和政治之間,電影需要做出選擇。雖然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但還是要由導演來決定哪個更重要。畢竟政治話語、主流文化、延安文學傳統占主導地位。
所以為了突出影片的主題,愛情必須為政治服務,復仇必須轉化為兩個階級的鬥爭,民間傳統只有在革命的旗幟下才能獲得現實意義。於是,男女之愛,階級仇恨,革命鬥爭,在這部電影裏都成了壹回事。
綜上所述,僅僅從壹部經典歌劇改編並不能保證電影的成功,革命和階級鬥爭的主題也不能讓電影征服中外觀眾。導演對愛情與復仇母題的改寫,傳統民間敘事與五四文學思潮的共謀,是這部紅色經典成功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