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既然有“吃貨”,就會有“米渣”。妳精心準備好豬肉糊,遞給他。他把頭搖得像撥浪鼓壹樣。妳按分數煮了壹碗雞蛋羹,他閉著嘴,壹臉軟硬。媽媽們都很著急。不吃怎麽長大?
怎樣才能讓寶寶愛上輔食,成為壹種零食?我們從三個方面著手:
寶寶不吃輔食的原因揭秘
先看寶寶的身體原因。比如體內缺乏某些營養素,比如鋅,就會影響食欲。所以給寶寶定期體檢是很有必要的,這是擁有好胃口的基礎。然後是家庭環境。比如家人做輔食的食材和做法是否比較簡單,或者給寶寶餵奶時是否強勢焦慮。這些都會影響寶寶的食欲。
最後,要註意寶寶的心理接受和發展規律。對於寶寶來說,從牛奶過渡到其他食物,不僅僅是食物的問題,更是他認識世界的過程。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成分對嬰兒來說是未知的、新奇的,對未知表現出恐懼和謹慎是人的本能。另外,寶寶的味覺比成人更敏感,對新食物的本能反應是不吃不試,這很正常。
添加輔食的三步法
第壹步是反復嘗試
既然添加輔食的過程就是寶寶認識世界的過程,那麽對未知的抗拒就是正常的心理反應。然後,要給寶寶壹段時間去適應。第壹次做,寶寶不會吃,隔壹天繼續做,然後隔壹天繼續做,讓寶寶逐漸熟悉這種食物。為了孩子不斷嘗試,有時候需要10次甚至20次,孩子才能接受。
所以不要以為孩子不喜歡,就不加。有的媽媽做了壹次牛肉泥,寶寶不喜歡。媽媽認為寶寶不喜歡這個味道,以後再也不會了。這就是過早判斷,不適應寶寶的過程。隨著嘗試次數的增加,寶寶對食物的興趣會逐漸增加,不必過於擔心。
第二步是使食物多樣化。
孩子壹歲前嘗試的不同口味,為以後多樣化的飲食打下基礎。所以在給寶寶添加輔食的時候,輔食要盡量多樣化。添加輔食的前幾個月,不要“愛扔什麽扔什麽”,要“有什麽扔什麽”。有些媽媽專門做寶寶愛吃的食物,認為這是愛孩子的表現。但其實這樣會不自覺地成為孩子挑食的“幫手”。
如果寶寶不喜歡,就多試幾次。如果寶寶很喜歡某種口味,單獨給其他食物是不行的,可以把他喜歡和不喜歡的食物混合在壹起。比如寶寶最喜歡甜味和澀味,不喜歡酸味和澀味。嘗試將微苦的西蘭花與磨碎的奶酪混合,看看是否能打開寶寶的味蕾。
第三步,放松父母心態。
有些家長看到寶寶不吃飯就很緊張。他們害怕這樣對身體不好,會用欺騙或者脅迫的方式來解決。比如吃完會給什麽獎勵,會讓孩子把吃飯和外在獎勵聯系起來,以後沒有獎勵就不吃了。更糟糕的是威脅孩子,“不要吃,不要離開餐桌”,這會讓孩子把吃飯和不好的經歷聯系在壹起,破壞孩子和食物的關系。
如果嬰兒不吃東西,不要大驚小怪。饑餓是順利進食的必要條件,嬰兒也不例外。“吃貨”的養成是建立在快樂輕松的氛圍上的。如果媽媽們已經在為孩子的飲食焦慮,這是壹個值得關註的信號。媽媽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處理具體的問題。
快樂飲食的小貼士
引導寶寶認識食物,消除對新食物的恐懼。帶寶寶去觀察和觸摸食物的特性,甚至可以用胡蘿蔔、西紅柿等食材作為孩子的特殊玩具。結合對色彩和觸覺的認知,可以達到壹個以上的目的。讓寶寶參與食物的安排,比如和媽媽壹起去超市買菜,選擇他需要的食材。這種參與感可以激發寶寶對食物的興趣。給寶寶買合適的碗和筷子,盡快讓他自己吃飯。很多時候寶寶不吃飯,是因為不喜歡被餵的感覺,尤其是餵的父母太強勢的時候。
醒目又有創意的擺放食物,可以引起寶寶的吃的興趣。把食物做成童趣多彩的形狀,或者用模具把食物做成卡通形狀,讓它們看起來不可抗拒。創造壹個美好的吃飯情境,讓寶寶和大人壹起吃飯,在壹個全家和諧的氛圍下,更容易影響寶寶的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