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bennis使用了John Cote提出的壹個重要區別:領導和管理(狹義)。在他看來,管理是指行使正式職能,領導者依靠追隨者使人們認可和尊重他們,從而心甘情願地將自己附在壹個共同的目標上。
從這個理論角度來看,管理和領導有很多不同之處。管理層著眼於當下,希望將現有的管理體系運作得更加完善,符合規範;領導者著眼於未來,強調變革,挑戰現狀。管理靠的是正式組織賦予的權威,領導靠的是追隨者認可的權威;管理強調對組織的責任,希望實現組織的責任;領導者對他的追隨者負責,希望升華他們;管理強調在組織中建立正式的制度和程序,而領導者強調在組織中建立具有相同價值觀的文化。
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庫爾特的觀點也有批評者。例如,壹些批評家認為這縮小了領導力。亨利·明茨伯格認為應該區分領導和管理。他認為,缺乏管理的領導是混亂的領導;沒有領導的管理是乏味和缺乏想象力的。所以在我翻譯明茨伯格的書《經理人不是MBA》時,他把這兩個詞混淆了。
從中國來看,狹義的管理或多或少強調“事”,狹義的領導強調“人”;管理應對復雜性,領導帶來變革。不管情況有多復雜,管理(通過制度、流程、權限)簡化它,讓它每次都能得到相當壹致的結果,讓系統像機器壹樣運轉良好。而當沒有既有經驗可復制,沒有既有權威可遵循的時候,就需要有信心、有想法的人去開辟新路,這就是體現領導者價值的時候。今天,中國社會就是這樣壹種情況。正如柳傳誌先生所指出的,在中國做企業家需要有壹項技能,那就是不能按照別人現有的菜譜做菜,而必須鍛煉自己寫菜譜的能力。這與庫爾特的領導概念有關。
需要指出的是,對於目前的中國來說,明茨伯格的觀點有壹定的道理。原因是本尼斯所說的“管理過度,領導不足”在中國並不存在。中國的現狀是領導力培訓過度,管理培訓不足。制度、流程、權限在中國的執行,用張瑞敏先生的話來說,還處於“補管理課”的階段,在中國還遠沒有結束。我們來看看世界工業發展史。西方是明確的“工業化-後工業化”發展道路,而中國來不及完全適應工業化,直接進入後工業化階段。因此,中國企業必須補上管理課。
壹群在市場上叫囂的培訓師,他們的很多觀點都過於隨意,有些披著“領導”的外衣,卻很容易渲染出企業中隨意、不拘小節甚至過於人治的不良傳統。人的因素總是重要的,但重視人的因素絕不等於人治。中國臺灣省的壹些訓練者用中國古代帝王的技巧過度解讀中國現階段的領導力,值得我們警惕。
對於中國的現狀來說,做好管理仍然是重中之重。同時,高層領導也應該發揮必要的領導作用。“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因為我的教學工作,我接觸了很多中國有活力的企業。他們遺漏了什麽?壹方面,缺少的是更科學的體系,更清晰的流程,更明確的權限。比如要培養人的“涼茶”,培養人對制度、流程、權威最起碼的尊重和遵從。但另壹方面,他們也很擔心自己如何應對壹切,同時又能創造出很多和自己壹樣“願憂而急”的人——這是振華港機器經理童賢先生的話。同時,壹個組織除了要有規則可循,有壹個寬泛的大綱之外,還希望形成壹種非常有凝聚力,有時甚至是宗教性的共同價值觀。
因此,我們需要平衡地看待管理和領導力,這兩者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