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胡小石的軼事和典故

胡小石的軼事和典故

1924年,離開武昌師範學院,回到寧,任金陵大學教授兼中文系系主任。他曾在將軍巷31號建了壹座小樓,取名“許願下廬”。1937被日軍空襲轟炸。1946從蜀東回來後,住在中央大學的教學樓和天竺路的小樓。胡小石的家經常是婚喪嫁娶的地方,無論是在“祝夏路”還是在天竺路。他的壹些高蹺,如曾、關白雲、遊壽、徐福、金啟華、孫旺等。,經常上門求教。胡小石喜歡和他的弟子們談笑風生。每次吃飯,弟子都起身離開。他總是熱情地留下來吃晚飯。他的大女兒胡還記得,解放前的壹年,保姆看到又留下來吃飯,壹臉不情願地說:“先生,家裏沒柴燒了。”當時市場上木柴短缺,所以購買是下檔的。胡小石慷慨地回應道:“沒有柴燒也沒關系。就把我書房裏的報紙拿去燒了。”

胡小石愛他的門徒。教學結束後,他經常邀請幾個學生,或去城南城北的幾家老字號餐館品嘗美食,或去梁青山的掃葉樓品茶喝茶,或在夫子廟秦淮河邊的小攤上吃“油豆幹”。作為壹個“美食家”,胡小石非常重視“飲食文化”,更陶醉於與弟子朋友飲酒作詩、討論文史的氛圍中。他曾不止壹次地說過:“人生三好,壹好讀書,二好作詩,三好東坡肉。”上世紀40年代,他創造了壹道名為“胡先生豆腐”的菜肴,至今仍收錄在“金陵菜單”中。

胡小石很酷,擅長昆曲,給弟子們看昆曲是他的另壹種“樂趣”。抗戰前,蘇州昆劇班來南京演出,由於欣賞的人很少,賣座率有時不到10%。胡小石每場演出都會來。他和黃繼剛教授總是壹起買幾十張門票,邀請弟子參觀,各自盡己所能,資助梨園裏的落魄藝人。解放後,昆曲復興,北京全城都爭著看《十五關》。“壹劇救壹劇”讓先生激動不已,特地帶著自己的研究生去看了江蘇省昆曲劇院的《遊園驚夢》,並對當時嶄露頭角的新秀張大加贊賞。胡小石還對其他戲曲和曲藝感興趣。他曾帶著弟子們觀看楊乃珍的《蘇州評彈》、陳伯華的漢劇《宇宙峰》、張貴選的京劇《翠屏山》。那時張貴選已經85歲了。翠屏山中走投無路的三郎太石秀,竟然還能拿著幾十斤重的鋼刀在臺上表演,令人嘆為觀止。胡小石曾寫過兩首詩《為張貴選》,其中壹首說:渤海之樂春色,孤花只倦,亦復開。翠屏,宋林路,千尺,我在燈光下看見妳。

“智者在樂山,仁者樂水。”胡小石的第三個“樂”,是醉心山水,帶著門生爬山懷古。他的女弟子、原南京博物院院長曾趙琪曾在《緬懷胡小石》壹文中寫道:

春秋時期風和日麗的日子,往往會邀請兩三個弟子出遊,不止壹個人陪同。爬牛頭,爬棲霞,探石頭城舊址,贏莫愁湖景區。夏日荷花開,天才微明,即去玄武湖,載壹舟,破迷茫的晨霧,搖入荷花深處,輕風佛面,清香沁人心脾,以為之南不易。櫻花盛開的時候,可以去逛逛孝陵和梅花山,坐在花叢下吟誦唐人絕句。音調清亮,在樹間回蕩,其優雅之高,可見壹斑。“聰明人要用笨功夫”,這是胡小石先生告誡他的高潔的王緝思的壹句話。早年在東南大學師從胡先生。有壹次,他把壹篇論文送給胡老師審閱。本文評點元好問《詩三十首》,用張華“關平之戰,有利奪第二”的話來詮釋“功若成,合鑄金鑄子昂”這句話。胡小石認為這個典故只解釋了第壹句,第二句並沒有定論,建議他去查《國語》這本書。基斯先生按照指示查了壹下,才知道最後壹句是暗指勾踐在於越用黃金作為範蠡的雕像。幾十年來,已成為國內外知名學者的教授壹直記得王先生的諄諄教誨。他在給年輕老師講學術經驗的時候,也告誡他們以後學習,記住他的教導。

“聰明人要用笨功夫”既是在教別人,也是在自律。盡管記憶力驚人,但胡小石先生在學習上壹直很嚴謹,無論是備課還是寫文章,都是壹篇篇核對原文,從不單純依靠記憶。即使是那些已經教了幾遍,已經爛熟於心的課,他還是認真地從頭開始準備。而且上課前壹天晚上全身心投入到備課中,從來不出去應酬,也不在家招待客人。他的弟子周訓初曾撰文回憶:“南京號稱長江三大火爐之壹,盛夏之夜更是悶熱難耐。我多次看到我丈夫在夏天的晚上伏案備課...揮汗如雨寫書的動人景象,永遠不會忘記。”

胡小石是金陵書法界的領軍人物。他教板書時,也十分註重用筆、結構、白布、筆畫、筆畫,被稱為“絕活”。同學們壹邊聽講座,壹邊欣賞王老師高超的書法藝術。1961五月校慶做學術報告時,老師表示要更換黑板。壹個同學上前幫忙擦黑板,突然傳來壹聲“不!別擦了!”當時那個學生手裏拿著黑板在臺上發呆,不知所措。原來是來聽課的師生不忍心擦掉這麽精致的板書。看到這壹幕,胡小石先生不禁笑了。

胡小石先生的教學藝術也是壹絕,因為他身心俱有,收放自如。他知識淵博,記憶深刻。他專攻農、文、史,擅長繪畫。他講授《詩經》《楚辭》中的名物,不僅引經據典考證出處,還現場畫圖,圖文並茂地講解。比如解釋《離騷》中“蘭有九花,樹有百畝”這句話時,我引用了南宋吳的《離騷草木疏》,指出蘭花屬唇形科,壹花為“蘭”,數花為“枝”,並在黑板上畫出不同品種的形狀。他還指出,“紫莖澤蘭”就是“蘭花”,“木蘭”就是“木蘭”,告訴學生,NTU校園裏有兩種木蘭,雞鳴寺就能辨認出紫莖澤蘭。

胡小石還畫了“太歲在殷悅拍了壹張老虎的照片”,並據此推算出屈原的生年。他還在黑板上畫了屈原的三次流放和他的東行,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屈原的坎坷經歷。胡小石曾將自己手繪的《屈原放逐圖》送給女弟子吳翠芬。吳翠芬教授對這份練習本大小的白皮書初稿壹直珍藏和呵護。

據周訓初教授回憶,胡小石晚年教研究生時,經常“用壹個舊包袱把壹摞厚厚的書包起來,放在座位的左前方。每當談到什麽具體問題,就打開書包,拿出相關書籍,按照預先夾好的筆記查閱資料,供大家傳遞。”這些資料有美術期刊、考古發掘報告、楊麗文化史系;包括古代書畫作品,如《女史》、《九歌》、《高儀》、《文遠》等。他要求學生準確理解古代器物和服飾,避免似是而非、荒謬可笑、誤導孩子。他曾嘲笑過壹部眾所周知的《屈子行吟圖》,因對古代冠字不了解而開了壹個玩笑:“屈原頭上像個火柴盒。”胡小石既博學又幽默。他不僅講課時妙語連珠,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妙語連珠,讓人忍俊不禁。有壹次談及古代神話中“感生”的故事,胡小石以漢高祖劉邦為例,他為了擡高身價,在風雨中虛構了自己的母親懷上壹條龍的故事。故事講完後,他假裝不解:“沒想到這個皇帝是個不顧父親的尷尬,不被別人養大的人!”

1961年5月,年過七旬的胡小石參加校慶學術報告會,主講杜甫詩歌的特點。教室裏座無虛席,郭迎秋校長和很多教授(包括南師大中文系的段喜中教授)都來聽。胡小石用行走作為比喻,分析了唐代人物的演變和發展趨勢——初唐文學走在長門的胡同裏;盛唐時期的文學,坐著大馬力的戰車在通衢大道上奔跑,無人圍觀,氣勢磅礴(尤其是李和杜爾公);中唐文學在園亭歇息(如大理十才子),爬山走險峻羊腸(如韓、孟、賈),在大平原上兜圈子(如袁、)。晚唐文學離開了陸地,以水代車(詩詞應運而生)。

有同學問“案”和“法”的異同,胡小石打了個比方:“案可以改,法不可以動。就像每個人臉上都有兩只眼睛壹個鼻子壹口,這是不可改變的規律。但是每個人的眼睛,鼻子,嘴巴的長短,高低,大小都不壹樣。這是壹個可變的案例。”

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大學教授的生活也比較貧困,胡小石壹家已經很多天沒有吃到肉了。有壹次,保姆馬霞設法買了些肉,剁成肉末,煮成肉末粥。當胡小石聞到香味時,她驚喜地說:“豬哥,好久不見了。”這個笑話後來流傳到了外界。“文化大革命”期間,有人大做文章,認為這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言論”,批評已經去世的胡小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