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具有危害特征的寄主有水稻、茭白、空心菜、浮萍等水生植物,以及水域附近的甘薯等旱生植物。卵孵化後開始啃咬水稻等水生植物,尤其是嫩的部分。主要為害期為插秧至曬幹。它削減了水稻的主分蘗和有效分蘗,導致有效穗減少,產量降低。
2.形態特征這種蝸牛是壹種大型水生蝸牛,外殼外觀與田螺相似。它有壹個螺旋形的殼,又大又脆。殼右旋且螺旋部分不發達,螺層壹般為6層。第壹層蝸牛比蝸牛大而平,形似蘋果,故名蘋果螺。螺桿呈橢圓形,覆蓋有角質層保護。頭和腹部可以遊出殼外覓食。頭部有長角和短角,眼點在它的短觸角上。螺的顏色因環境和螺齡而異,幼螺壹般為灰色;蝸牛是金黃色的,第壹層蝸牛背中間有壹個大“泡”,借助漂浮和呼吸;成年螺多為暗黃褐色,有光澤,有數條細縱線,螺體左側有壹根粗大的肺吸管。成體殼厚,殼高7cm,幼體殼薄,殼縫合線沈入淺溝,殼臍深而寬。卵圓形,直徑2mm,產卵初期粉紅色至鮮紅色,卵表面有壹層不明顯的白色粉末。蛋塊呈橢圓形,大小不壹,蛋排列整齊,蛋層不易脫落,呈鮮紅色。小的雞蛋塊只有幾十塊,大的能達到壹千多。
3.生活習性壹年2-3代,世代重疊,成螺和幼螺越冬。越冬後的成螺在4月中旬開始交配產卵,越冬後的幼螺在春季開始生長發育至成熟。雌性蝸牛不在水中產卵。產卵時,爬到水面以上幹燥的地方,如莖稈、溝壁、墻邊、田埂、雜草上,在水生植物的莖葉上產卵,並附著其上。卵期壹般為10天左右,初孵仔魚可爬行、落水、聚集在水池附近的淺水區,或爬到離水面2-3厘米的濕地和水生植物上吞食浮遊生物,從而逐漸適應水中生活。經過3-4個月的發育,幼螺性成熟。除了在不利的環境條件下產卵或遷徙,它們壹生都生活在淡水中。在幹旱的情況下,它們合上殼,靜止不動3-4個月或更長時間。每只母蝸牛可以多次產卵。壹般壹只成熟的母蝸牛每5-10天產卵壹次。卵是粉紅色的,每次產卵20-90分鐘。產卵後,它們縮回腹部的腳,落回水中。壹只母螺平均可繁殖幼螺1000只以上,壹年兩代可繁殖幼螺325000只以上,繁殖力極強。由於世代重疊,從4強魷魚的價值來看,是個負累。0-15天有壹個產卵小高峰,6月上半月至11後停止產卵,逐漸開始越冬。
福壽螺喜歡生活在新鮮潔凈的水中,常棲息在水邊的淺水中,或吸附在水中水生植物的根、葉上,也可短時間生活在水外。它可靠而發達的腹足類在池底或附著物體上爬行,能在水面上緩慢遊動,所以它們進食非常方便。福壽螺對環境溫度的變化非常敏感。水溫28度左右時,移動最頻繁,生長最快,夏季水溫34度時也能正常生長。但當水溫降至12度以下時,活動能力明顯下降,8-10度水溫可安全越冬。福壽螺怕強光,白天活動量少,夜間在水面覓食,感覺敏感。萬壹敵人傷害,它會沈入水底。
福壽螺食性多樣,喜植物性飼料,飼料來源廣泛。主要飼料有浮萍、白菜葉、瓜果葉皮、麩皮、麥芽糖、玉米粉等。也吃少量死魚和牲畜屍體。幼螺主要吃浮萍、腐殖質和玉米糖。在田間,蝸牛很大,當食物短缺時,它們會危害水稻。
福壽螺的生長發育速度與環境條件、飼料投餵、不同生長階段和性別有關。高溫季節水質好,飼料充足,生長快。反之,攝食能力下降,生長減緩。幼螺的附肢生長速度較快,體重達到100克左右時生長速度相對較慢。此外,雌螺的生長速度略快於雄螺。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投餵足夠的飼料,剛孵出的蝸牛壹個月體重可達25克左右,兩個月50克,三個月100-150克,六個月200克,壹年400-450克。
蝸牛又名田螺、黃螺,產於我國大部分地區,生活在湖泊、河流、沼澤、池塘、水田的沈積物中,通常爬行於水底或寬足的水生植物上,主要以水生植物的葉汁和藻類為食。
螺螄肉熟了好吃,香,脆,便宜。其可食部分含蛋白質10.7g,脂肪1.2g,碳水化合物4g,以及鈣、磷、鐵、硫胺素和多種維生素。以螺螄為主要原料的菜肴有很多,有些還包括在餐廳菜單裏,比如壞螺螄、螺螄炒鵪鶉。秋天是蝸牛繁殖最多的季節。
蝸牛不僅是餐中美味,也是天然藥物。中醫認為,蝸牛屬於腹足綱軟體動物,帶殼帶肉入藥。蝸牛味甘、鹹、寒。入心脾膀胱經。《本草筆記》中記載,田螺“利便,除腹熱,腳氣,腹硬結,尿赤,手足浮腫”。
民間常用蝸牛藥的方劑很多,主要功效有:治療中耳炎、脫肛、小兒濕疹、熱瘡毒腫、熱病嘔吐、全身水腫、濕熱黃疸、胃痛吐酸、小兒佝僂病、菌痢、尿瀦留。
簡單來說(據我個人多年觀察):福壽螺產卵;蝸牛生蛋——也就是說,妳分辨壹下,就能看出蝸牛生的是蛋還是小蝸牛——如果生的是蛋,那就是長壽的蝸牛;蝸牛就是蝸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