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大熔爐墨爾本,除了大陸人,還有很多香港人和臺灣省人。香港人的存在感甚至不比內地人低。街上壹些商店貼出告示說“我們可以說普通話和粵語”,粵語成了外國人眼中中國人的代表。因此,在街上可以找到許多正宗的香港餐館。說到香港餐廳,妳可以想到很多好吃的,比如燒臘、茶點、煲仔飯、炒面等等。如今,燒烤店成了我的日常食堂。香港餐廳有些服務員連普通話都說不清楚,會用英語和妳對話。走進大陸餐館,迎接妳的會是中國人。
大陸人開的餐廳有兩種,壹種是外國人經常光顧的,壹種是留學生經常光顧的。前者多為上海菜,上海菜的代表——小籠包,可能是外國人眼中的中餐代表。饅頭和面湯總是吸引外國人。我發現大部分外國人都學會了用筷子,可能是因為中國菜。我也喜歡吃包子,但是我總是排隊。
二是火鍋和麻辣燙,以麻辣為主。毫不誇張地說,在兩年時間裏,李三已經開了十幾家這樣的商店。中國的壹些火鍋店也搬到了墨爾本,比如小龍坎和大龍壹。我對火鍋沒有太大的興趣,甚至覺得年輕人壹味的追求辣,已經失去了欣賞很多味道的能力。但火鍋店永遠是聚會的首選,麻辣燙是課間和夜宵的王牌。年輕留學生是城市餐飲的主力軍,明顯適合年輕人的餐廳可以走的更久。可惜火鍋店和麻辣燙那麽多,會不會讓外國人覺得中國菜只有辣?
當然,我也見過壹些其他菜系的餐廳,比如陜西面館,武漢餐廳,粥鋪,蘭州拉面,但總是人少,顧客少,但質量還不錯。我曾經擔心我會不習慣在國外吃飯,我會找不到我想吃的東西。以前什麽都找,什麽都吃。只有家鄉的壹些地方美食在朋友圈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