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茶道發展簡史
中國最古老的飲茶出現在西漢時期。晉代的郭璞解釋了茶的原始飲用方法:“可以煮成湯來喝”,“湯”就是菜的汁液,好像是在煮茶,喝它的湯。
將茶粉做成熱湯,攪拌的飲用方法,在晉代開始出現。前者是炒茶的源頭,後者是制茶的源頭。中國茶文化達到頂峰時,用的是終茶的方法。
六朝至唐代,餅茶盛行。在這種方法中,茶葉首先被蒸,然後搗碎,幹燥成餅,然後在使用時在研缽中搗碎成粉末。正是這種端茶方法最先傳入日本。平安朝初期,峨眉皇帝有壹句詩“誦詩不厭搗香茗”。後來有了比搗固更精細的打磨方法。泡茶時,用竹筷攪拌使其起泡,這是唐代陸羽在《茶經》中記載的方法。
飲茶在宋代達到頂峰。福建建甌制作了比餅茶更精致的團茶,表面印有龍鳳圖案供朝廷食用,稱為“龍鳳團茶”。後來,北宋四大書法家之壹的蔡襄創作了壹個比“龍鳳組”還要精細的“小龍組”,呈獻給朝廷。仁宗非常喜愛,下令每年進貢。八龍龍重壹斤,小龍重二十斤,其價為黃金二兩。但雖有黃金但茶不可得,仁宗非常珍惜,連禮儀都很少給。所以,妳收到這茶,便是寶,是寶,對遊人來說,也不過是個過眼雲煙。如果妳想喝,妳甚至不想喝。
元朝繼承了宋朝的遺風,後期茶依然流行。
2.建盞在中國茶道中的地位。
在前面的描述中,我們知道,在很長壹段時間裏,中國古代的茶文化是以端茶法(點茶法)為主導的,而最能承載端茶法(點茶法)的茶具,無疑是建盞。日本收藏的中國陶瓷,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極其豐富。但其中8件被定為國寶,均為宋元瓷器。八件中有五件是喝茶用的茶杯,都是與傳統青花瓷截然不同的黑釉瓷器;五件作品中,有四件是內置燈。
茶葉整理法(點茶法)對茶葉、茶葉、茶泡的色澤要求極高。為了更好地欣賞這種賞心悅目的顏色,黑釉茶杯自然是最佳選擇。當然,普通窯址也能出黑釉燈,但大多光滑如鏡,暗沈如黑。窯黑釉燈之所以受歡迎,不僅僅是因為它的設計恰當地滿足了泡茶時每壹步的細微需求,更是因為它已經具備了藝術品的美感,讓茶人能更好地欣賞燈中奇景。
建壹個厚胎,既能保暖,又便於長時間觀察褐色,更便於烘烤加熱;大開口設計,便於觀察茶葉表面的泡沫量;連接開口和鞋底的斜直腹線,使整體造型簡潔美觀;常見的束口杯,靠近杯壁四周的口沿,向內略折,可以起到標準線的作用。
3.茶道和建盞退出了歷史舞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制作團茶費時費力,下令廢除團茶,直接進貢,導致後世出現了直接炒茶飲茶的風尚,盛行近千年的中國茶道由此正式登上歷史舞臺。自從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團茶,開始直接為後人煮茶後,流行了近千年的晚茶法終於沒落,建盞也失去了壹席之地。數百年的輝煌走到了歷史的盡頭。明清以來的中國社會,茶是直接煮的,甚至“不知道最後的茶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