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欄,是客家小孩成長的小天地。舊時,客家人的坐欄就如同苗族的小背簍,伴隨著客家小孩度過了蹣跚學步的過程。
客家坐欄
對於在客家鄉村生活過的人來說,提起坐欄,壹個鮮活得能呼之而出的情景就會浮現在眼前:屋裏屋外,或是在勞動場所,壹個尚未學會走路的小孩子坐在或是站在壹個木制的坐欄裏,眼睛好奇地看著周圍,聽著大人在壹旁輕柔地哼著:“啊啊噯,滿裏(客家人對自己心愛的小寶貝的稱呼)睡,睡裏來摘菜,摘壹皮(片),留壹皮,留到天光後日(明後天)嫁滿姨(小姨),滿姨嫁到岌子背(山背後),雞公礱谷(古時碾米的方式)狗踏碓(古時舂米的方式),狐貍燒火貓炒菜……”
坐欄結構特點
當孩子出生之前,客家人早早就挑好幾根木塊,為孩子做好壹個坐欄,以備撫養時用。
坐欄,壹般高70厘米,四方形。坐欄分三層,由十六塊比較粗的木塊構成,每層用木塊固定住;為了通風,四邊用幾塊小的木塊間隔開來。每層還要分前後部分,最底層的後部分是空的,前面只是用幾塊小木頭連接起來,方便小孩放腳;中間壹層前面部分是空的,後面部分用壹塊大木塊撐住,用於小孩落坐,木塊中間還會挖個洞,這樣小孩的屎尿可以從這個洞裏落下來;最上面壹層後面部分是空的,前面有個木塊,防止小孩的身體向前傾,而且在最上層的左右兩邊還會挖個空隙,設置壹個木塊,使之可以在這兩個空隙之間滑動。那塊木塊尺寸壹般比較長,中間還會挖幾個眼,方便固定,這樣無論是胖小孩還是瘦小孩,都可以調整讓他坐得舒服。
坐欄的傳說
相傳在秦國,為了訓練騎馬打仗的勇士能勇猛作戰,將軍們用盡了各種方法訓練勇士的腳力,但還是不盡人意,因為每個人的腳力是要從小鍛煉的。後來,有壹位謀士發明了“坐欄”,並發昭書要求所有男童從小必須使用“坐欄”。不到二十年的時間,秦國訓練出來的勇士個個身材高大,體態勇猛,不久秦國就統壹了六國。後來“坐欄”的制作工藝流入民間,被大戶人家用於帶養嬰兒。
坐欄的功能
在21世紀以前,只要有小孩的地方,必然就有坐欄的存在。有了坐欄,大人就能輕松地端著飯給小孩子餵飯,有了坐欄,大人可以把孩子放在身邊做其他的事。當然,這坐籠也不單單是在廳堂中使用。
農忙之時,田間隴尾忙得不亦樂乎,男的鏟秧,女的蒔田,而在田邊的樹蔭之下亦放著壹坐欄,嬰兒時而坐,又時而立,眼望忙碌的家人。若是偶爾有農人從坐欄邊經過,便會跟孩子逗樂壹下,或是捏壹捏孩子紅彤彤的臉蛋,或是幫小孩擤壹把鼻涕。
坐欄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幫客家人減輕了帶小孩的負擔。而且坐欄清洗方便,拉了屎尿,用水壹沖,在太陽底下曬幹就可再次使用。
家裏有了坐欄,無須專人整天抱著,可坐可站,壹欄多用,大人省事放心,寶寶開心自由,並可從小鍛煉其獨立性。更重要的是它具備神奇的功效,能鍛煉寶寶的腳力、腰力,減少“O”形腿,和“X”形腿的發生,在不知不覺中強健寶寶的體質,形成良好的站姿,讓寶寶更快更穩的學會走路。
再見!坐欄
客家山村裏的眾多孩子都是在坐欄裏慢慢成長起來的。在這個坐欄裏,裝載著客家孩子的童年時光,裝載著山村裏的煦暖陽光。如今,在壹些老屋的閣樓裏或許還能找到坐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式各樣的搖晃車、手推車、學步車替代了坐欄,於是坐欄也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