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制度有哪些?

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制度有哪些?

1,石清石路系統

據《史記》記載,中國最早的人才選拔制度應該是西周時期的石清仕祿制度,這種制度有很大的缺陷,因為這種制度本質上是為貴族階級服務的,這就使得窮苦人家的孩子很難通過這種制度翻身。

後來,隨著西周宗主地位的下降,石清士祿制度開始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舉薦制和兵役制。

2.推薦系統

《左傳》召公十七年有壹段話:“天子失官,學於四儀。”總的來說,教育開始逐漸普及,這也是推薦制產生的主要原因。當時統治者為了加強國家實力,不再像過去那樣只提拔貴族子弟,而是根據能力安排官職,不考慮出身。

於是很多人要麽是自願的,要麽是別人推薦的,進入了仕途。比如妳熟悉的荊軻,被推薦給太子丹。《史記》有文字為證:“田光急見荊軻,荊軻當行。”

3.兵役制度

與推薦制同時存在的還有軍功制度,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戰亂頻繁,統治者為鼓勵民眾參軍,選拔軍事人才,提高軍事實力而設立的選拔制度。戰國時期,很多士兵通過兵役制度成為將軍,甚至名垂千古。最著名的是田雷,他在長平的戰坑裏殺了40萬人。

客觀地說,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兩個系統也是極難找到毛病的。它們是符合時代背景的產物,為未來中國的人才選拔制度開辟了新的方向。

4、檢查制度

秦漢建立後,在推薦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形成了考察制。《考總文書考卷二十八選之壹》記載:“孝武元光元年冬,初令郡國給孝廉壹人。”

考察制度本質上和推薦制度是壹樣的,只是更加專業和官方。它要求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薦人才,人才還要考核,不像推薦制那麽隨便。因為檢查制度非常註重品行,所以有人稱之為“舉孝廉”,漢光武帝劉秀的叔父劉亮生來就是舉孝廉。

值得壹提的是,檢察制度雖然為士人做官提供了途徑,但仍被貴族階層所控制。很多出身於茶州的人並不是真的高貴有才華,而是買通了檢察員或者背後有官僚階層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壹些歷史學家甚至稱之為“作秀”,足以看出制度背後的腐敗。

5、科舉制度

之後就是古代最長最完善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度。科舉創立於隋朝,後完善於唐代,並在歷代有所變動,壹直沿用到1905年,該制度被廢除。科舉對中國的社會歷史進程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所以有學者認為“科舉就是古代的高考。”

唐代科舉流程為鄉試-鄉試-吏部重考,主要分為常考和制考兩類。北宋進壹步發展科舉,改革考試程序,吏部復試改為殿試。

而之後就成了北宋的定制。此外,為了防止考官作弊,考完試後所有試卷都是密封的,考生姓名被掩蓋,試卷上不允許有特殊標記,有些類似於今天高考的閱卷。

而且北宋為了得到更多的人才,還擴大了科舉招生。據《宋史》記載,宋太祖在位期間,曾雇用近萬人參加科舉考試,遠多於唐朝。這與宋代重文輕武的制度有關,這也是為什麽有些學者會有“宋代是文人最幸福的朝代”的感慨。

到了元代,科舉考試經常暫停,沒有太多新意,這裏就不描述了。到了明代,科舉考試有了新的變化。開始和學制結合,想考省試,比如成為各級行政單位的學生或者國子監。

而且明代科舉考試的流程也略有修改,將省考改為通考,並在省考之前增加了壹個縣科級考試。清代沿襲明朝,幾乎沒有變化,但學制與科舉制度完全融為壹體,縣衙詩改為童考。

與以往的選拔制度相比,科舉制度有其自身的優勢。它幫助了更多的貧困子弟步入仕途,讓讀書人看到了壹條光明的道路,也為國家帶來了太多的人才。著名愛國詩人文天祥和壹代文豪蘇軾都是科舉出身,都是20歲考上科舉的秀才。

但是,科舉的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仍然不能像今天的高考那樣絕對公平。在許多地方,考試中仍然存在舞弊現象。即使是最重要的宮廷考試,也完全取決於皇帝的心情。而且科舉考試過於死板,尤其是清代的八股文,對士人的思想束縛最大,也在壹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擴展數據

隋唐科舉考試的積極意義:

隋唐建立的科舉制度具有積極意義:它剝奪了地主士紳的政治特權,削弱了地方豪紳的權力,將封建官員的選拔任用權收歸中央,有利於消除地方和中央各級官員選拔中的腐敗現象,改變了秦漢以來以推薦為主的選官制度,是歷史上的壹大進步。

通過科舉向整個地主階級開放仕途,有利於吸引人才,緩和矛盾,擴大統治階級的基礎。科舉制度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地聯系在壹起,從而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治穩定,促進了教育、科技的發展。

百度百科-中國古代人才選拔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