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知我郴州,愛我郴州

知我郴州,愛我郴州

郴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桂陽縣境內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刻紋骨椎表明,早在壹萬多年前,郴州壹帶就有原始人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郴”字獨屬郴州,最早見於秦朝,為篆體“郴”,由林、邑二字合成,意謂“林中之城”。“郴”字見之於史傳,是漢代司馬遷所寫《史記》,其中記載(項羽)“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從此,“郴”字赫然紙上,膾炙人口。郴州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已有兩千余年。

自秦置郴縣始,郴州已歷經兩千多年的滄桑。神農作耒耜,蘇耽跨仙鶴,趙雲智取桂陽郡,蔡倫發明造紙術,嶽飛駐軍郴州城,在郴州留下了無數美好傳說和歷史佳話。唐宋文人韓愈、柳宗元、秦少遊、周敦頤在郴州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郴州是中國革命的發源地之壹。1928年,朱德、陳毅率湘南起義的工農革命軍從郴州奔赴井岡山與毛澤東勝利會師,從此開創了中國革命波瀾壯闊的新篇章。郴州還是中國女排奪取五連冠的騰飛之地。

郴州資源豐富。素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中國銀都”、“南方重點林區”、“湖南能源基地”之稱。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7類70多種,其中鎢、鉍、鉬、微晶石墨的儲量居全國之首,鉛鋅會儲量分別居全國第三、第四位,礦產資源替在價值2656億元,人均占用量位居全省第壹。

全市煤炭儲量11億噸,是華南能源的重要供應地;水能蘊藏量170萬千瓦,是聯合國小水電基地之壹;森林覆蓋率62%,是湖南重要的林產區。郴州是香港農產品供應基地之壹,臨武鴨、桂陽煙、東江魚、裕湘面、永興冰糖橙、桂東玲瓏茶等農副產品主享譽海內外。

郴州,生態王國。“四面青山翠屏,草色花香盡得春”。郴州原始的自然景觀風貌保存良好,旅遊資源集奇、險、秀、美於壹體,聚山、水、洞、泉於壹身,融自然風光、歷史文化、現代精神於壹爐,是壹個以生態休閑、漂流探險、溫泉健身為主要特色的新興旅遊勝地。

全市著名的生態旅遊區(點)星羅棋布:靈氣俊秀的“天下第十八福地”蘇仙嶺,“湘南洞庭”東江湖,“中國生態第壹漂”東江生態漂流,丹霞地貌手境、國家地質公園飛天山,我國南方唯壹對外開放的國際狩獵場五蓋山,“世界洞穴觀”萬華巖,溫泉療養休閑勝地天堂溫泉、永興悅來溫泉、“靈泉聖水”汝城熱水溫泉,“動植物基因庫”莽山國家森林公園,“丹崖綠水”便江,生態樂園王仙嶺,“江南內蒙”仰天湖高山草原……無不令海內外遊客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郴州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空氣質量達到國家優良標準。東江湖、莽山等許多旅遊區(點)的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普遍超過5萬個,東江龍景峽谷高達9.4萬個,被譽為“天然氧吧”。2003年四、五月期間,盡管“非典”疫情肆虐廣東、香港,但毗鄰粵港的郴州卻無壹例“非典”疑診斷病例,其中的壹個重要原因就是豐富的生態資源造就了郴州這塊林城福地。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Chenzhou Shi

0735

431000

423000

北湖區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郴州市轄2個市轄區、8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北湖區

面積 815平方千米,人口30萬。郵政編碼423000。區人民政府駐人民西路。

蘇仙區

面積1357平方千米,人口34萬。郵政編碼423000。區人民政府駐桔井路。

資興市

面積2716平方千米,人口36萬。郵政編碼423400。市人民政府駐唐洞街道。

桂陽縣

面積2954平方千米,人口79萬。郵政編碼4244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永興縣——中國銀都,冶煉之鄉

面積1979平方千米,人口63萬。郵政編碼423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宜章縣

面積2086平方千米,人口56萬。郵政編碼4242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嘉禾縣

面積 696平方千米,人口34萬。郵政編碼4245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臨武縣

面積1375平方千米,人口31萬。郵政編碼424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汝城縣

面積2424平方千米,人口36萬。郵政編碼4241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桂東縣

面積1453平方千米,人口17萬。郵政編碼4235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安仁縣

面積1461平方千米,人口39萬。郵政編碼4236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郴州市位於湖南省東南部,地處南嶺山脈中段與羅霄山脈南段交匯地帶。地理位置: 東經112°13ˊ—114°14ˊ,北緯24°53ˊ—26°50ˊ。東鄰江西省;南接廣東省;西與永州市相連;北與衡陽、株洲兩市接壤。南北長217公裏,東西寬202公裏,國土面積19388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220.01千公頃,水田168.38千公頃,旱土51.63千公頃。

郴州境內總的地形地貌為東南面山系重疊,群山環抱;西部山勢低矮,向北開口,中部為丘、平、崗交錯。地勢自東南向西北傾斜,東部是南北延伸的羅霄山脈,最高峰海拔2061.3米;南部是東西走向的南嶺山脈,最高峰海拔1913.8米;西部是郴道盆地橫跨,北部有醴攸盆地和茶永盆地深入,形成低平的地勢,壹般海拔200—400米,最低處海拔70米。

全市土地地層構造:平、崗、丘主要以第四紀松散堆積物、紅巖、灰巖及砂頁巖為主;山地以花崗巖、變質巖、灰巖以及砂頁巖等四種主要巖石構成。土壤分為10個土類,23個亞類,102個土屬,343個土種。其中以紅壤、黃壤以及黃棕壤占土壤平面分布中的70%以上。

土地以地形分:崗地2066平方公裏、丘陵3971平方公裏、平原2355平方公裏、山地10542平方公裏、水面454平方公裏;按使用情況分:耕地2314平方公裏、園地91平方公裏、林地12990平方公裏、草地1847平方公裏、城鄉居民用地373平方公裏、工礦占地52平方公裏、交通用地111平方公裏、水域沼澤地633平方公裏、難用地374平方公裏、其他用地848平方公裏。

全市植被:高程650米以下為常綠闊葉林,650—1000米為常綠落葉混交林,1000—1500米為落葉闊葉林,1500米以上為灌木草叢。森林面積為106.5萬公傾,占全市總面積的62.3%。

全市水土流失總面積4131.61平方公裏,占總面積的21.35%,其中輕度侵蝕流失面積1996.18平方公裏;中度侵蝕流失面積為1953.39平方公裏;強度侵蝕流失面積為160.89平方公裏;極度侵蝕流失面積為21.15平方公裏。

郴州地處北回歸線偏北1—2度,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並有向南亞熱帶、熱帶過渡的特征。氣候的顯著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氣溫低,陰雨連綿;夏季高溫濕熱,暴雨集中,洪旱交錯;秋季幹旱少雨,臺風入侵頻繁,時有山洪暴發;冬季低溫幹燥,但寒期短,雨量較少。全年日照時數在1494—1704小時之間,年平均氣溫在17.5—19.5度之間,10度以上氣溫的持續天數在220—240之間,無霜期壹般都在295天以上,冰凍期為3—5天。常年風向東北風,夏季主導風向偏南風。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504毫米,其中4—9月降雨量972.3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64.7%。

郴州市位於湖南省東南部,地處南嶺山脈與羅霄山脈交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帶。境內地貌復雜多樣,其特點以山丘為主,崗平相當,水面較少。山地丘陵面積約占總面積的近四分之三。

八面山位於資興市東部邊境的青腰鎮境內,桂東西邊,屬羅霄山脈分支八面山系列,地處羅霄山脈中南段,南嶺山脈北端,是我省著名的山體之壹,總面積10974公頃,最高峰為2040米,最低海拔800米。

騎田嶺是中國南嶺之壹。位於湖南省東南部宜章縣、郴州市之間。古代名稱不壹:秦名陽山,晉名臘嶺;又有桂陽嶺、客嶺山、黃岑山、折嶺等名。主要由花崗巖構成。主峰海拔1510米。為湘江支流耒水和北江西源武水分水嶺。

香花嶺在臨武縣香花嶺鎮,主峰通天廟,海拔1594米,方圓100多平方公裏。

郴州全市分屬長江和珠江兩大流域,三大水系,即贛江、湘江和北江。屬長江流域面積為15718.8平方公裏,屬珠江流域面積為3674.5平方公裏。境內河流發育,成放射狀密布。集雨面積大於10平方公裏的河流有423條,大於50平方公裏的河流127條,大於100平方公裏的河流62條,大於500平方公裏的河流13條,大於1000平方公裏的河流6條。

壹、湘江水系:

流域面積15027.3平方公裏,有10平方公裏以上河流319條,其主要河流有:

1.舂陵水:發源於藍山縣的人形,經嘉禾、桂陽,於常寧縣及耒陽市交界處菱河口匯入湘江,流域面積6623平方公裏,幹流長度223公裏,河床平均坡降0.8‰,控制該市臨武、嘉禾、桂陽三個縣的大部地區,本市集雨面積3326.5平方公裏。

2. 耒水:發源於桂東縣的煙竹堡,經汝城、資興、永興、耒陽、於衡陽市的耒河口入湘江,流域面積11783平方公裏,幹流長453公裏,河床平均坡降0.77‰,控制該市桂東、汝城、資興、蘇仙、北湖、永興的大部分地區和安仁極少部分地區,境內集雨面積8929平方公裏。

3.永樂江:發源於資興市的彭公廟毛雞山,經永興、安仁於衡東草市流入米水再匯入湘江,總流域面積2572平方公裏,幹流長210公裏,河床平均比降1.9‰,控制該市資興、永興小部分,安仁絕大部分地區,本市集雨面積2535.1平方公裏。

二、贛江水系:

控制該市流域面積691.5平方公裏,有10平方公裏以上河流20條,其主要河流有:

1.集龍河:發源於汝城縣的牛木塘,於集龍鄉註入江西省的上遊水,本市集雨面積501.8平方公裏,幹流長50公裏,河床平均比降5.28‰。

2.泉江:發源於桂東縣橋頭鄉的頭子音,於大地鄉的元明安流入江西省,本市集雨面積189.7平方公裏,幹流長23.9公裏,河床平均比降57‰。

三、珠江水系:

控制該市流域面積3674.5平方公裏,有10平方公裏以上河流84條,其主要河流有:

1.武水:武水系珠江流域北江水系壹級支流,發源於臨武縣的三峰嶺,經宜章縣的羅家渡流入廣東省, 本市集雨面積3365.7平方公裏,幹流長147公裏,平均比降1.49‰。其中:南花溪(樂水河),系北江水系二級支流,發源於宜章縣楊子坑,於廣東省水口匯入武水,流域面積1223平方公裏,幹流長115公裏,河床平均比降3.28‰,控制該市宜章縣集雨面積1026平方公裏。

2.湞水:發源於汝城縣的九龍經,於城口流入廣東後註入北江,控制本市集雨面積308.8平方公裏,幹流長22.3公裏,河床平均比降15.0‰。

郴州市水資源比較豐富,全市水資源總量220.71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181.17億立方米:其中湘江水系139.74億立方米、珠江水系34.92億立方米、贛江水系6.50億立方米;地下水多年補給量61.05億立方米,可開采量27.14億立方米;地下水還蘊藏著較豐富的地熱水資源,已出露的天然泉點38處,年自流量0.23億立方米。

郴州市水資源的特點:壹是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504毫米,比全省多71.3毫米,是全國的2.28倍。但年際分布不均,豐水年降雨量達1783毫米,少雨年只有1043毫米;年內分布不均,4—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4.7%,10月—次年3月只占35.3%;區域分布不均,總的趨勢是由東南向西北遞減,1400毫米等雨量線沿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線把全市分為三部分,東南部的桂東黃洞、寒口、橋頭、大地壹帶,汝城的東嶺、熱水、益將壹帶,中部蘇仙區的大奎上、江口、永春、芙蓉壹帶,臨武的東山、西山及最南面的宜章莽山等地屬高值區。資興興寧到厚玉、滁口經汝城文明,延至宜章赤石及嘉禾、桂陽的南半部,安仁大部屬中值區。

南部宜章的粟源、巖泉、壹六壹帶,桂陽的流峰壹帶屬低值區。低值區多年平均降雨量1230—1350毫米,中值區多年平均降雨量1380—1500毫米,高值區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最高值為韭菜嶺雨量站,多年平均降雨量2353.5毫米。二是地表水徑流豐富,但利用比重小。全市年地表水總量181.17億立方米,人均水量3980立方米,是全省人均水資源量2999立方米的1.33倍,是全國人均水資源量2167立方米的1.83倍。但水資源年際變化大,豐枯交替變化頻繁,年內降雨集中,又因境內地形主要為山丘崗地,山高坡陡,河流坡降大,徑流天然儲量少,形成汛期大量棄水,非汛期水量缺乏,旱年嚴重缺水,豐水年水量過多,徑流利用率較低。

水能資源相對豐富,據2003年統計,全市水能理論蘊藏量237.1萬千瓦,可開發量166.1萬千瓦,其中農村水電可開發量105.7萬千瓦。全市人平可開發量365瓦,為全省人平194瓦的1.88倍,為全國人平303瓦的1.2倍。

郴州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夏不酷熱,冬無嚴寒,常年平均氣溫15.4—18.3℃,壹年四季都適合旅遊,尤以春秋兩季為佳。若是以東江漂流為目的的話,則要選擇4月底—10月底前來。

此外,仰天湖將於每年5月5日、8月8日、元月19日前後分別舉辦“十裏賽花節”、“草原藝術節”、“高原賞雪節”,農歷六月舉辦“天湖狂歡夜”活動,感興趣者可趁此時前來。

郴州資源豐富,素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南方重點林區”、“湖南能源基地”之稱。

全市已探明各種金屬礦物7類70多種,有色金屬儲量占湖南全省總儲量的三分之二。其中鎢、鉍、鉬儲量居全國第壹,錫、鋅儲量居全國第三位、第四位。柿竹園多金屬礦被譽為世界“有色金屬博物館”。

此外,區內石墨儲量占全國儲量的壹半以上,煤炭儲量(8.12億噸),占全省儲量的四分之壹。

全市水能資源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151萬千瓦,可開發量138.5萬千瓦,已開發105萬千瓦。

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9.1%,是華南地區天然的綠色寶庫。宜章縣莽山10萬畝原始次森林是中國南北動植物的匯集地,被譽為“第二西雙版納”,現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郴州旅遊資源尤為豐富,集奇、險、秀、美、幽於壹體,匯山、水、洞、穴、熱於壹市,有“天下第十八福地”蘇仙嶺、“世界洞穴奇觀”萬華巖、蓄水82億立方米的“南國洞庭”東江湖、“中國生態旅遊第壹漂”東江漂流等。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秦置縣,“郴”字為篆書“林”與“邑”二字組合,意思為“林中之城”。

秦(公元前221—207年)置郴縣、臨武邑、鄙邑、耒縣。

西漢元鼎四年(前113年),桂陽郡轄郴、臨武、南平、便、耒陽、桂陽、陽山、陰山、曲江、含洭、湞陽等11縣。新始建國元年(9年),王莽稱帝,改桂陽郡為南平郡,改郴縣為宣風、臨武為大武、便縣為便屏、曲江為除虜、湞陽為基武,並移郡治於耒陽(改名南平亭)。東漢建武中(壹說11年,即公元35年)還郡治於郴縣,恢復郡縣原名。永和元年(136年),分郴縣地置漢寧縣,省陰山縣。

三國吳建興元年(252年),改漢寧為陽安縣。甘露元年(265年),分南境曲江、桂陽、陽山、含洭、湞陽縣置始興郡,度屬交州,桂陽郡則余6縣。(見《郴州地區建置沿革表》)

晉太康元年(280年),陽安縣更名晉寧。建興三年(315年),陶侃分郴縣地立平陽郡領平陽縣,始壹分為二郡。升平二年(359年),析晉寧縣地置汝城縣。

南朝梁天監六年(507年),初置郴縣,不久撤銷;耒陽縣度屬湘東。陳天嘉元年(560年),以桂陽郡之汝城縣置盧陽郡領盧陽縣,則壹地三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三郡合為郴州,平陽縣、便縣均省入郴縣。大業三年(607年),南平省入臨武縣,晉寧縣更名晉興。大業十三年(617年),析郴縣南為義章縣,分郴縣西復置平陽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南平縣。貞觀元年(627年),盧陽縣更名義昌。鹹享三年(672年),晉興縣更名資興。如意、長壽元年(692年),分義章南置高平縣。開元十三年(725年),分郴北置安陵縣,此時桂陽郡領9縣。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改桂陽郡為郴州,高平縣省入義章,徙義章縣治於高平舊址。天寶元年(742年),始稱郴州桂陽郡,安陵縣改名高亭,八月,南平縣改名藍山。乾元元年(758年),郴州移治於平陽縣。貞元二十年(804年),置桂陽監於平陽,專理采銅鑄錢。元和十五年(820年),郴州還治於郴縣。

後唐同光三年(925年),義昌縣更名郴義。後晉天福元年(936年),改郴州為敦州,郴縣為敦化,資興為資興寨、屬敦化縣,省平陽縣入桂陽監。天福四年(939年),省臨武縣入桂陽監。後漢乾佑右三年(950年),郴州、郴縣復名,資興縣恢復縣制,改名泰縣。

宋乾德元年(963年),設郴州軍。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泰縣並入郴縣,郴義縣改名桂陽,義章縣改名宜章。景德二年(1005年),藍山縣劃入桂陽監。天禧三年(1019年),復置平陽縣屬桂陽監。熙寧六年(1073年),高亭縣改名永興。紹興三年(1133年),桂陽監升為桂陽軍。紹興十年(1140年),復置臨武縣屬桂陽軍。嘉定二年(1209年),析郴縣之資興、程水二鄉置資興縣,屬郴州軍。嘉定四年(1211年),析桂陽縣之零陵、宜城二鄉置桂東縣,郴州軍轄6縣。紹定二年(1229年)資興縣改名興寧,徙縣治於管子濠。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軍為路,郴縣改名郴陽。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為府,藍山縣復歸郴州府,府轄7縣;桂陽府轄常寧、耒陽2州及平陽、臨武2縣。次年,藍山復歸桂陽府;常寧、耒陽均復為縣,度屬衡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撤銷桂陽府,平陽、臨武、藍山3縣歸衡州府轄;郴州撤府設直隸州,郴陽縣並入郴州,轄5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升平陽縣為桂陽州,仍轄2縣,隸於衡州府。崇禎十二年(1639年),析桂陽州西南之禾倉堡置嘉禾縣,並析臨武縣上鄉八裏屬該縣。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稱帝於衡州,改桂陽為義昌縣、桂陽州為南平州。次年均復原名。雍正十年(1732年),桂陽州改屬州為直隸州,與郴州直隸州並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