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愛吃
吃是人的天性。讓壹個孩子開口怎麽會這麽費勁?〗
十幾年前,有壹句非常著名的廣告詞:“喝娃哈哈吃起來香”,賣的是壹種據說能促進孩子食欲的口服液。這個產品為壹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賺到了第壹桶金,而且是壹大桶金。小企業很快變成了大企業,最後企業及其創始人名揚天下。這證明了壹個令人驚訝的現象:現在,不愛吃飯的孩子太多了。
孩子不愛吃飯已經成為目前很多家長最頭疼的問題之壹。我遇到過很多為此擔憂的家長。為了孩子吃飯,他們真的已經想盡了辦法,用盡了各種方法。
記得元元壹歲八個月的時候因為肺炎住院,同病房壹個三歲的小男孩總是吃不好飯。壹小碗飯要吃壹個多小時,幾乎每壹口都要費點勁才能吃完。他的媽媽爸爸奶奶每天都想盡辦法餵孩子,哄著哄著,軟硬兼施,壹會兒答應給他買點東西,壹會兒誇他這麽好,壹會兒又大聲訓斥他非要張嘴。整個過程看起來很痛苦。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為了延緩父母的迫害,想著折騰人。他先讓媽媽餵他,讓爸爸和奶奶出去站在門外。媽媽剛餵了兩只,讓媽媽出去叫爸爸進來餵。就這樣,壹頓飯就讓三個大人進進出出不斷。他每次吃飯都要提條件,不斷創新折騰人的方法。折騰完壹家人,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玩壹個玩具,要求馬上給他買,不然第二天不吃不買。他的父母向其他孩子借玩具,但每個玩具都在短時間內厭倦了,需要更換,所以他的父母不斷向其他孩子借玩具。有的孩子不願意給他玩具,小男孩甚至用不吃飯來威脅他的父母,他的父母就厚著臉皮給其他孩子做思想工作。小男孩拿到父母要的玩具,就要張嘴吃,就像對手裏的玩具都是敵人壹樣,會趁大人不註意扔在地上,所以總是攪得病房裏其他孩子哭。他玩完我們病房所有的玩具後,他的父母就開始在隔壁的兒童病房給他找玩具,弄得其他房間的孩子都哭了。
我終於忍不住跟孩子媽媽說,孩子生病期間胃口不好,不想吃飯,這很正常。成年人不也壹樣嗎?強迫孩子吃東西可能對他不好,但最好順其自然。這位母親不喜歡我這麽說。她說她兒子平時吃不好。正是因為他不好好吃飯,所以身體素質差,經常生病。現在病了,要恢復就要吃東西,不然不會有抵抗力。
她的兒子看起來真的面黃肌瘦。我擔心如果他們壹直這樣下去,孩子不僅沒有食欲,道德品質也會受損。
吃是人的天性。讓壹個孩子開口怎麽會這麽費勁?
很多擔心孩子夥食差的家長沒有思考壹個很簡單的問題:五六十年代包括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是從哪裏聽說夥食差的?那時候家裏孩子多。哪個孩子需要趕上去吃飯?只要有飯吃,哪個孩子餓?80年代以來,特別是90年代以後,社會經濟生活越來越好。孩子為什麽會厭食?
美國著名兒科醫生、心理學家本傑明·斯帕克先生對這個問題解釋得非常清楚。他說:“為什麽那麽多孩子吃不上飯?主要是有很多家長喜歡逼孩子吃飯”——這句話把事情解釋的很清楚。孩子不愛吃飯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太在意孩子的飯菜,在這個問題上要求太高。孩子正常的食欲被目前物質和時間都很充裕的大人善意地破壞了。
並不是現在出生的孩子改變了本性,而是他們的父母有能量做違背本性的事情。
斯波克先生認為,“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有壹個微妙的生理機制來調節食物的數量和種類,以滿足正常生長發育的需要”。換句話說,孩子最清楚自己想吃什麽,吃多少。如果大人不在意,可以正常發展自己的飲食功能;如果父母經常在這方面幹涉孩子,事情會變得更糟。“孩子有壹種被迫自大的本能。如果妳對妳吃的東西不滿意,妳下次看到它時就會討厭它...強迫孩子吃東西沒有用,反而會進壹步壞了孩子的胃口,讓孩子長期無法恢復。”
我在壹所小學遇到壹個五年級的男生。他奶奶是某農科院的食品研究專家,在業內很有名氣。後來和男孩的媽媽聊天,聽說她家每天晚上做八菜壹湯。每周的食譜都是孩子奶奶精心制定的,主要是考慮到孩子的發育,保姆的廚藝也不錯。我們可以想象,在這種家庭條件下長大的孩子,身體應該是非常健康的。
但奇怪的是,這個孩子比同學更瘦更小,像個缺吃少喝的小難民;而且性格古怪,脾氣暴躁,學習成績也不太好。她媽媽壹說起孩子就擔心的要死。
通過和她聊天,了解了她家的壹些生活細節,覺得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他們精心制作的食譜非常科學,生活上也很照顧孩子。每天吃什麽,吃多少,都有規定。如果孩子吃不到設定的標準,家長是不會放棄的。他們必須想辦法讓孩子“完成任務”。如果用他們的方法生產壹臺機器,或者培育壹株玉米,當然會成功,但很遺憾,他們面對的是壹個有獨立意識的孩子。
當我試圖說服這位母親不要在孩子的吃飯問題上過分追求“標準化操作”,不要在飯桌上強迫孩子時,這位母親立刻搖頭說這孩子太聰明了。有幾天,她說如果父母不嘮叨他吃飯,他就好吃了。結果他筷子裏只夾了壹個菜,壹個菜在嘴裏嚼了半天,飯後居然只吃了壹點。這位家長突然生氣地說:“我們現在不管他了。”
但從她接下來說的話,我明白了,所謂的“不管”只是換了壹種管理方式。每頓飯都用大碗給孩子吃,不管吃多久,都要吃完。媽媽覺得自己做的已經足夠了,沒有像以前壹樣因為吃飯和孩子發生沖突。但讓她生氣的是,小孩子有時候可以吃這碗飯吃到睡著。
我還是想勸勸這位家長,讓她想想自己的孩子,體驗壹下自己不想吃飯的感覺,建議她不要每天和孩子那樣爭吵,允許孩子少吃點。這位家長馬上反駁說,他是男生,個子不高怎麽辦?全家人都為此擔心的要死,他不多吃怎麽長!
我能理解她的焦慮,我也永遠不會放棄讓她明白孩子的情緒和吃飯有很大關系。只有先解決孩子厭食的問題,才能解決吃飯的問題,而厭食的根源就是家長太在乎孩子吃飯。
這位母親對我的話不感興趣。她用言語說我不懂食物營養,也不知道壹個長身體的孩子每天需要什麽營養,必須達到多少。她覺得婆婆在這方面比誰都清楚,覺得自己不需要別人的引導。
在這樣的父母面前,我也是無計可施。
壹天,我在學校午餐時觀察到這個男孩。只要他飯盒裏的東西很少,他幾乎壹口都不吃。整個午飯時間,他只是假裝用勺子拉了幾口飯,但沒有壹口送到嘴裏。其他同學吃完後,他把飯全部倒進垃圾桶,走出食堂。他的班主任說,這個孩子幾乎每天都這樣,從來不吃校餐。我之前跟他家長說過,家長讓老師盯著他吃飯,給老師看他的怪相。老師要管全班,怎麽可能天天盯著他吃飯,所以現在也不跟父母說這件事。
看著孩子瘦弱的身體,飄忽不定的眼神,時不時流露出的敵意,心裏有說不出的遺憾。父母對孩子有多少期望?他們不僅希望他取得好成績,而且希望他將來能上名牌大學。也希望他心理健康,能快樂的生活;同時希望他身體健康,身材高大,長相出眾。但是光是吃這壹個東西,如果做錯了,不知道會對各方面造成多大的傷害。從吃飯去猜測孩子父母在其他事情上的行為,恐怕也是刻板的,缺乏對孩子的理解。唉,那樣的話,他們的許多希望都將破滅。
就像我對那些過多幹涉學習的家長說“不要管孩子”壹樣,我也會經常被這些家長惡心。就像我對那些在乎吃飯的家長說“別管孩子”,也會被別人看不起。“不管”對於很多家長來說,真的是壹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原因是他們不認為自己的“管理”是多余的,也不相信這叫“幹涉”。他們堅信這叫關心和引導。所以,如果有人告訴他不要“照顧”孩子,就像讓他放棄作為父母的責任和權利壹樣難以接受。
但事實是,正如越是“掌管”學習,學習就越糟糕。"在吃飯問題上,父母和孩子的鬥爭是不可戰勝的。"
如何讓孩子有壹個正常的食欲?這其實很簡單,就四個字:順其自然。
父母對孩子的飯菜不強迫也不焦慮,相信孩子知道自己吃多少。孩子有壹天飯量很大,什麽都想吃,但有壹天什麽都不想吃,這很正常。妳從壹開始就只註重食物的營養搭配,把該給孩子吃的東西端上桌,但他吃哪種、吃多少都是他自己的事,讓孩子不會厭食,妳做得簡單又成功。
如果孩子出現了厭食癥狀,Spark先生在這方面給出了壹些很好的具體指導,他的指導總結如下:
首先,父母改變態度。在孩子吃飯的問題上,態度平淡。吃多了就不誇了。吃的太少也不批評。這個問題壹直平和愉快,讓孩子不再因為吃飯問題而感到壓力。孩子端起飯碗,心理是放松的,食欲正常是有可能的。
第二,如果孩子已經出現厭食癥狀,不要指望他半個月二十天就能恢復。家長要有耐心。這種耐心不是來自於妳暫時的冷靜去壓抑焦慮,而是來自於妳正確理解後的完全冷靜。孩子的恢復需要很長的時間,幾個月甚至幾年。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父母只是從被逼在明處變成躲在暗處,最後在某個時候忍不住嘮叨孩子,那麽壹切都白費了。
第三,不要越過各種食物之間的界限。不能說有營養就多吃,沒營養就少吃。有沒有營養,要看父母做飯時的調整。應該允許孩子們選擇桌上的食物。妳不能用條件來恐嚇孩子不喜歡的食物。比如,不要對喜歡吃肉但不喜歡吃蔬菜的孩子說:“不吃蔬菜就不吃肉。”這樣只會讓他更討厭吃蔬菜。妳不妨反過來說,“妳必須先吃肉再吃食物”,這樣可能會激發他對食物的興趣。
第四,讓孩子自己吃,不要餵。孩子大概從壹歲半開始就可以自己吃飯了。父母不應該把辛苦的勞動花在餵養孩子上,而應該只花在收拾孩子留下的“爛攤子”上。經常餵食會影響孩子的食欲,還會影響孩子手部技能和身體技能的發展。有些三四歲的孩子已經養成了壞習慣。父母不餵,他們就不吃。如果餵它們,它們會咬幾口。這種情況要馬上改變,以後要叫孩子自己吃飯。如果他拒絕,他會餓幾頓,肯定不餓。他的壞習慣將在幾天內改變。
第五,在吃飯的問題上,不要和孩子談條件。比如,有的家長總喜歡說,妳吃得好,我就給妳買玩具,或者帶妳出去玩,對孩子的吃飯有負面影響,教他用不合理的要求要挾父母。
2008年4月,在湖南某地方電視臺看到壹個育兒節目,講的是孩子不吃飯怎麽辦。
電視上的小男孩大約五六歲。父母特別希望孩子長高,但是孩子就是吃不好,所以爺爺奶奶,父母都很擔心。
電視臺向某大學教授求教,教授給出了壹個“玻璃球療法”。就是準備壹個罐子和二十個玻璃球,先在罐子裏放十個玻璃球,等孩子吃好了再加壹個,不吃就減壹個。那時,孩子們渴望買壹張“機動奧特曼”CD,但他們必須在瓶子裏存夠20英鎊才能買到。
電視臺把這呈現給觀眾的是壹種很好的方式——但這是壹種典型的“壞想法”,是壹種畸形的誘惑——它讓孩子把吃飯當成了壹種功利的行為,教他們和父母討價還價。節目沒有說明手術後的效果,但我可以斷定最多只有短期的“效果”,也就是持續到奧特曼被買回家。然後,父母當然可以重用孩子的新需求,請孩子吃飯。但是孩子沒有那麽大的毅力,他不會堅持,很快就會厭倦和父母玩這種“遊戲”。
這種方法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厭食問題,反而會讓孩子在以後總是難以攢夠玻璃球的挫敗感中更加討厭吃東西。
有些家長不強迫孩子,但經常有不良語言暗示,也會導致厭食或偏食。
我的壹個朋友,在她孩子很小的時候,總是在孩子面前焦急的向別人抱怨孩子吃的不好。我多次提醒她不要說這些,即使她想說,也要把孩子背在身後,不要讓她聽到。但她從來不在乎,或者說形成了習慣,總是不自覺地在孩子面前嘮叨孩子不愛吃。她的孩子現在十多歲,壹直胃口不好。
還聽另壹個朋友說,她兒子小時候喜歡吃羊肉,她老公不喜歡吃羊肉。後來在家做了兩次羊肉。孩子們正要吃的時候,父親不經意間提醒我,這是羊肉。言外之意是“妳確定妳會吃嗎?”在這種語氣中,孩子聽出了父親對羊肉的排斥,覺得父親的語氣在說“那東西難吃”,他再也不會吃壹口羊肉了。
所以,當孩子表現出不愛吃什麽的時候,妳千萬不要說什麽,更不要教訓他,更不要急著找替代品。就假裝不知道讓他吃什麽,帶點什麽;甚至找機會故意用言語暗示他很喜歡。比如在不愛喝牛奶的孩子面前,兒子什麽都喜歡吃,不挑食。他能壹口氣喝下壹大杯牛奶。
圓圓大概五六歲的時候,我帶她回了外婆家。她受我大哥的孩子和她豆豆姐的影響,也不吃羊肉了。回到家,我做了羊肉,她不吃。我沒理她,也沒說什麽。我假裝沒註意這個問題,繼續毫不在意地煮羊肉。我做了兩次羊肉餃子。吃飯前,她總會問是什麽肉。當我告訴她羊肉的時候,她就不吃了。我給她拿了點別的吃的,什麽也沒說。
我知道她喜歡肉醬面,然後我就用羊肉炒了肉醬。我以前從來沒用過羊肉吃醬面,淵源這次也沒問我要肉。
,吃的很好。吃完後我假裝告訴老公,今天家裏沒有豬肉了,就用羊肉做肉醬。味道很好。淵源,妳聽我說。
也許我不願意,但是飯已經進肚子了,我只好接受。
還買了壹個半成品的羊肉串,回家的時候用微波爐烤的。她爸爸說,吃這麽香的肉串,得喝點酒;我也說過
我很久沒吃羊肉串了。它聞起來不錯。袁媛經不起誘惑,終於拿起烤肉串吃了起來。
最後提醒家長,孩子盡量少吃零食。孩子飯量小,經常吃零食會很飽,自然不會上飯桌。
食欲。
還有就是家庭氛圍是否寬松,父母關系是否和諧,也影響孩子的食欲。此外,孩子會嫉妒自己的兄弟姐妹或周圍的其他孩子。
如果妳覺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或者受到了其他負面情緒的影響,妳也會出現厭食的癥狀。這些方面家長要多註意。
有個朋友打電話說她幼兒園的孩子不愛吃。她給鄉下的婆婆打電話訴苦,婆婆隨口壹句“餓他!”
兩天就可以了。”這句話讓媳婦很不高興,說壹個老奶奶怎麽能說出這種話?我笑著說,如果妳問我意見,我...
還是那句話:不信,試兩天!
當然,妳也不壹定要餓孩子兩天,但這句話所傳達的灑脫觀念確實是壹個法寶,可以讓孩子“吃得香”,效果心甘情願。
肯定會超過那種口服液。我在鄉下的婆婆壹定是以她豐富的閱歷體會到了這壹招。
"特別提示"
孩子不愛吃的主要原因是家長太在意孩子的吃,在這個問題上要求太高。這孩子現在的正常食欲是
有充足物質和時間的成年人已經善意地摧毀了它。在吃飯的問題上,父母和孩子打架是無敵的。
●如何讓孩子有正常的食欲?這其實很簡單,就四個字:順其自然。當孩子表現出不喜歡吃東西或吃東西的時候
買東西的時候,千萬不能說出來,更不能就此教訓他壹頓,也不要急著找替代品。假裝妳不知道讓他吃什麽,
帶點東西就行;甚至找機會故意用言語暗示他很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