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兩位女作家在探討南京大屠殺時,是否因為受不了而自殺?

兩位女作家在探討南京大屠殺時,是否因為受不了而自殺?

《南京大屠殺》的作者、36歲的年輕作家張純如自殺身亡。

張純如(1968年3月28日-2004年6月5438+065438+10月9日),美國著名華裔女作家、歷史學家和自由作家,因出版英國歷史著作《南京大屠殺》而聞名。

南京大屠殺的創作過程

1997 65438+2月,南京大屠殺60周年。在過去的三年裏,張純如走訪了世界各地的許多幸存者,查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在各種令人震驚的材料的基礎上,撰寫並出版了《南京大屠殺》的英文版。這本書壹經出版就震驚了西方世界,隨後幾年再版十余次,至今印數近百萬冊。春茹以她無可挑剔的努力和勇氣,正視了人類歷史上那段可怕的記憶。她告訴世人,人類同胞相殘的歷史漫長而悲慘,很少有災難能與二戰期間的南京大屠殺相提並論。哈佛大學歷史系主任、中國近代史教授威廉·柯比在序言中寫道:“南京的暴行在西方幾乎被遺忘了,所以這本書的出版顯得尤為重要。張小姐稱之為‘被遺忘的大屠殺’,並把二戰期間歐洲和亞洲數百萬無辜民眾的大屠殺聯系起來。”

性格安靜的張純如從小就喜歡寫作,喜歡這種自由的表達方式。在她看來,寫作是為了傳播社會良知。真正的作家不玩文字,而是通過文字傳達社會需要的思想感情。小時候和爸媽聊天的時候,爸媽經常提起1937大洋彼岸壹個叫南京的城市發生的事情,她的爺爺是如何從那個人間地獄逃出來的,長江是如何被鮮血染紅的...

1994 65438+2月,當張純如第壹次在加州看到南京大屠殺的黑白照片時,他感到無比憤怒。南京確實存在,大屠殺也確實存在,但為什麽有人否認,而且在所有英文非小說類書籍中,都沒有提到這段不應該被遺忘的歷史?純粹作為對這種現象的震驚,幾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但沒有人知道日本在中國的大屠殺。她為此感到心悸。

對於美國這樣的物質社會來說,壹個年輕女孩花幾年時間寫壹本歷史書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年輕人要爭分奪秒地賺錢結婚。然而,這個25歲的女孩有了想法:“我不在乎這本書能不能賺錢。對我來說,我只是想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1937在南京發生了什麽。”《南京暴行》出版後,她也對美國讀者的熱烈反響感到驚訝。她說:“這本書雖然重要,但我以為只有圖書館才會欣賞。”但春如也相信,真相是堅不可摧的,大家應該共同努力,確保真相被保存和銘記。

1997出版的《南京暴行》壹個月內闖入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被評為年度最受歡迎書籍。在《洛杉磯時報》、《今日美國》等著名暢銷書專欄中,《南京暴行》也榜上有名。美國人《新聞周刊》對這本書的評價是:勇敢回顧二戰中最令人發指的壹幕,改變了所有英語國家對南京大屠殺沒有詳細記載的局面。

從65438到0998,美國華裔婦女協會授予張純如“年度傑出女性獎”,多所大學和組織授予她各種榮譽證書;《美國讀者文摘》也把張純如作為封面人物。作為壹名年輕的少數民族作家,張純如強烈的正義感和傑出的才華在美國主流社會樹立了良好的華人形象,成為全世界華人青年的真正楷模。

張純如被授予麥克阿瑟基金會的和平與國際合作項目,美國華人社區的“年度女性”稱號,並由國家科學基金會,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和哈裏·杜爾曼圖書館贊助。張純如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摘雜誌《讀者文摘》的封面人物,並受到許多電視節目的邀請,包括著名的新聞訪談節目《晚間新聞》和《吉姆·萊勒新聞時間》,還為許多出版物撰寫文章,包括《紐約時報》和《《新聞周刊》》。她與NBA體育明星“東方巨人”姚明、著名鋼琴家郎朗被視為美國最引人註目的三位華裔青年。

南京大屠殺的慘痛歷程

在“火爐”南京,她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

為了寫好《南京暴行》,春如收集了大量的中、日、德、英資料,以及未公開的日記、筆記、書信、政府報告等原始資料。她甚至查閱了東京戰犯的審判筆錄,並通過書信聯系了日本二戰老兵。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與春如有過多次接觸,他壹直欽佩張純如追求真相的執著、知性和勇氣。他在評論《南京暴行》壹書時說,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只知道納粹屠殺猶太人,卻不知道侵華日軍在二戰中瘋狂屠殺中國。國際輿論只譴責納粹在二戰中的暴行,很少批評日本軍國主義在二戰中的暴行。其中壹個重要原因是,二戰勝利幾十年來,西方主流社會對日本侵華史實的宣傳太少,聲音太弱。這個時候,有這麽壹個弱女子願意站出來。這種精神實在難能可貴。

關於春茹的死,朱成山非常後悔。他曾對記者說,“對於春如的父母和孩子來說,他們失去了女兒和母親;對中國人民來說,他們失去的是壹個誠實的同胞和朋友;對於整個世界來說,他們失去的是壹個敢於說出真相,並試圖讓別人相信事實的人。”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王衛星幫助張純如收集了大量史料。他回憶說,張純如在1995年7月在南京呆了大約25天。“她那時候才27歲,因為氣候原因經常感冒,但工作壹點也不耽誤。當時南京的天氣很熱。她不顧身體健康,大部分時間都在采訪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尋找日軍暴行發生的地方,閱讀國內資料。她每天工作超過65,438+00小時。”當時還是純翻譯的楊副教授回憶說:“她的中文水平壹般,看不懂中文資料,我只好逐字逐句地為她翻譯。她很認真,也比較嚴謹,經常拿美國的材料和中國的材料核對事實。她不太懂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方言,但她全部記錄了下來。她壹般都會在最後提問,有時候真的覺得自己有點偏執。”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張純如最大的成就是讓中國人民找到了“中國的辛德勒”——約翰·拉貝先生和詳細記錄南京大屠殺的拉貝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