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研究”開題報告引發的思考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研究”開題報告引發的思考

曲/濟南市教育教學研究所

“人就像壹個孩子或小學生。妳告訴他,他的人格無法發展,他只聽妳的話,把妳的話當成真理。長大後不僅拒絕用思想創作,還可能是個小機器或者徹頭徹尾的傻子!但是說不定他壹旦醒來,就會突然起來殺了妳!這是我們在這個世紀、這個時代得到的深刻教訓!”

——我經歷的周福成的二十世紀。

165438+10月3日星期六濟寧市微山實驗中學。2018在山東省“互聯網加教師專業發展”省級研修班線下現場會上,聽取了省級課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研究”的開題報告,對課題的生涯教育與研究設計進行了思考。

我想從今天的自助早餐開始。

今天的早餐非常豐富多樣,讓人難以選擇。也讓我想起了吃自助餐的壹些事情。

以前在自助餐面前,基本上是“什麽都嘗”,結果就是“每次都吃太多”,後果就是不知不覺長胖了。

然後,刻意控制,只挑自己喜歡吃的。好吃的實在太多了,忍不住喜歡,所以大部分時間還是會“吃太多”,這個“胖”從來沒有減過。

然後,越來越多的人說自己“胖”,有些人受到刺激,故意控制得更嚴格。就像今天早上,他們遵循的原則是“無油”,他們做飯,吃壹些煮玉米,山藥,胡蘿蔔,大棗之類的。金額不大,他們覺得挺舒服的。

其實這並不是壹個理想的狀態。也許是我的“胖”還沒有被真正刺激到痛,所以我從來沒有真正狠心減過。理想的狀態應該是針對既定的“大幅減少”的目標。既然早餐不餓,不如省著吃。……

從我的自助餐選擇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規劃與不規劃的區別,以及不同目標導向下規劃的實施效果的區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可以說有針對性的規劃實際上可以決定我們行動的方向和相應的行動。

說到這裏,妳說職業規劃教育的意義何在?!

然而,另壹個例子剛剛出現。

會場人多,進出不方便。所以剛開始的時候,為了避免壹些急事,喝水的時候很克制,基本上都是用小嘴潤幾下嗓子。這是壹種“規劃意識”吧?

更有“規劃意識”的是,根據會議安排,我此刻的發言結束後,應該有壹個休息時間去處理壹些個人事務。所以剛才輪到我們介紹這個話題的時候,我故意先喝完壹杯水。

不過,就在剛才,文主任走過來,悄悄跟和劉主任商量了壹下。由於會議內容豐富,時間緊張,是不是不會在我們中間安排十分鐘的休息?.....猜猜我聽到這個消息後的感受?.....看來我暫時有兩個選擇,要麽溜出去輕輕的走回去,要麽繼續堅持,在加強某些器官能力鍛煉的前提下...

看來“規劃”不能死板。指導規劃,也需要因地制宜,因時因人制宜,需要好好研究。

這就是我理解這個課題的意義。

“認識到現實的不確定性,知道現實中有看不見的可能性。”([法]埃德加?莫蘭的復雜性理論與教育問題)

仔細想想這些詞。我從項目標題中使用的“職業規劃”壹詞想到了“職業規劃”。站在壹個學校的角度,我該如何選擇?

在我的理解中,我更喜歡這樣的解釋——

基於“自我實現”的培養目標,學校層面可以引導學生在鞏固學業規劃、理解職業規劃、探索職業規劃、引領人生規劃等方面做壹些探索,這些方面共同構成了我們對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

在這些關系中,職業規劃只是整個職業規劃的壹小部分。我能想到的是,眼前的職業規劃是對新高考的直接回應,而詩和遠方指的是人生規劃,指向的是“成人”教育的目標。這兩個的落腳點(焦點?),應該還是最核心的學術規劃和專業規劃。

看來高中教育努力的方向可以是生活化,以職業規劃指導為載體,註重相應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促進有目標、有計劃、有廣度、有深度的有效學習。

明確了這樣壹條線,我們就可能根據自己在教育過程中的實際位置,找到壹個更合適的角度,甚至是壹個具體的節點。

“如果人們不相信壹切從壹開始就會變得更簡單、更容易,那麽人們取得的進步將會更加顯著和緊湊。”([法]埃米爾?塗爾幹的道德教育)

我們常說,課題研究的出發點是問題。但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到底是什麽呢?是不是被逼著去探索如何在新高考的現實下做好職業規劃指導?是為了解決高中如何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問題?

也許我們還需要深入挖掘-

新高考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要解決哪些問題?

我能想到的就是,

就是亂吃亂喝的問題,長胖了再後悔;

是我們習慣了被動接受,不會選擇,尤其不會自主選擇的問題;

是我們缺乏清醒的自我意識;

是我們視野不夠開闊,耳朵不聽窗外事的問題;

是找不到合適的目標定位的問題;

我們常常有壹個目標卻無法堅持,堅持不下去,找不到方法,這是壹個問題;

是我們自我規劃設計的意識和能力比較薄弱的問題;

……

換句話說,自主選擇是壹種意識,是壹種能力;自我規劃也是壹種意識和能力。這方面的缺失影響了培養“完整的人”的教育目標的實現,也使我們的教育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的推手。

這是我們應該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不想憑空進行職業規劃教育,也暫時不去思考如何指導職業規劃。而是從培養學生自主選擇、自我規劃的意識和能力出發,展開我們的教育思考和研究實踐。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我們應該並且能夠做的事情可能會逐漸浮出水面——

比如針對自我認知的問題,從心理咨詢、班級管理、學科教學乃至專業測試等方面探索內容和措施;

比如圍繞理解社會和專業問題,探討如何策劃和組織社會實踐、社會服務、專業認知和經驗等。

比如可以大力加強理想和興趣的教育。今年教師節中國教育大會確定了中國下壹步教育發展的根本方向和任務,針對以娛樂圈為代表,在中小學生中很有影響力的不勞而獲、夢想壹夜暴富的思想。在此背景下,應大力加強青少年的理想和興趣教育,幫助他們扣好自我與自我之間、理想與現實之間最重要的扣子,提升人文底蘊,塗上厚重的傳統底色;

比如具體到學術和專業規劃問題,需要更科學、更有針對性的課程組合指導;

……

怎麽能理解呢?這麽說吧,似乎可以把註意力從簡單直接的思考如何進行職業規劃指導轉移到職業規劃、人生規劃所必需的潛在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上來。我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師和研究者。在我們的綜合實踐課程中,目前普遍的理解是不滿足於具體活動的設計或優秀作品的“制作”,而是更註重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有意識的規劃,類似於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的視角。比如在學生自我規劃和發展能力的培養上,提倡引導,培養學生整理壹個房間的能力,設計壹周的菜單,合理安排壹個周末,悄悄策劃壹次父母的生日聚會,策劃壹次畢業典禮,組織壹次親子運動會,等等。難道這些活動所指向的能力就不能轉移到規劃學業、專業、職業、人生的層面嗎?

或許,這才是學校教育中務實高效地實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可能途徑。

我們面對和討論的是“不是壹個‘預設’的客觀世界,而是壹個由主體的積極行為所建構或創造的世界。”(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方法的新規則:對解釋社會學的建設性批評》

“當教師處於沒有問題的狀態時,首要任務是通過上述渠道探索研究問題;當壹個教師發現壹個問題並被它包圍時,主要任務是通過對自身條件和其他方面的分析,選擇壹個可以研究的問題。”(鄭金洲,教師如何做研究)

首先,建議課題組慎重,盡量不要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狹隘到“教”甚至“課”的地步,尤其是“校本教材”的編寫。“課”太多,師生已經不堪重負。何必把所有的教育都結算在“班”裏呢?需要學習和討論的材料太多了,何必弱化生長介質來蒼白“教材”呢?——壹旦入駐“課堂”,固化為“教材”,本應鮮活且極具個性化的職業規劃指導就會變得“僵硬”,只能成為雞肋。

關於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教育活動,哪裏能有什麽高明的超然“導師”提供什麽直接的指導?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觀察體驗、感受思考、分享的過程中,強化自己的“認知”。為什麽要麻煩老師在“課堂”上壹段壹段的講?!

“這種教學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回到了校外日常生活中引發思考的情境。它讓學生有事可做,而不是有事可學;做事就是這樣的性質,需要思考或者有意識地關註事物的聯系。結果,他們學到了壹些東西。”(杜威)

“教育不應該再是壹種僵化和程式化的活動。而是應該突出教育的開放性、復雜性和自組織性。教育應該是壹種活生生的生命參與並交流碰撞產生新思想的社會實踐。其本質不應該是培養確定性真理的發現者和接受者,社會主導文化的繼承者,而應該是培養有個性的主導文化的批判者和新文化的建設者和開拓者。”(莫加利的《走向復雜性——教育視角的轉變》)

其次,建議課題組重視這種文獻研究的方法。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或者說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並不是什麽新鮮事,但是在新的高考形勢下,我們高中迫切需要找到自己可能的、現實的出路。

文獻研究不是去拜訪幾個所謂的“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學校”就能達到的。我們需要真正靜下心來,對相關文獻資料做壹些認真的收集、整理和歸納。否則不可能對這個問題進行任何深入的研究。

只有認真分析相關文獻,才能真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職業規劃教育的最前沿,鉆到規劃與選擇能力的最深處訓練。

深海不潛水,怎麽會有大魚?!

“研究壹個學科或課題的第壹步是了解過去的研究和已經達到的水平。要做到這壹點,就必須掌握這方面的知識或者這方面的專門書目。這個工作不做或者做得不好,就無法開展自己的研究工作。因為,如果妳不了解過去的研究,不知道解決了什麽問題,沒有解決什麽問題,解決了什麽問題到了什麽程度,妳會被輕率地嘲笑。別人已經解決的問題,妳還在啃;別人有充分的理由證明這條路不通,妳還是死了,結果必然是浪費精力。”(傑森·楊艷麗《追憶陳寅恪》)

最後,設計預期效果。課題組目前的說法是:“1項目總結報告;幾個教學案例;多篇教學和研究論文;教師實施分層教學體系的經驗。"

這就好比說“我要做壹個好人”,是壹個很空洞的承諾,遠遠沒有實現“規劃設計路線圖”的初衷。

研究項目初期的研究計劃(開題報告)就像建築的設計圖壹樣——設計圖壹出來,幾百個施工人員就能從這個設計計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任務,最終要呈現的建築就已經“確立”了(豆腐渣工程另當別論)。而我們很多科研項目的設計似乎都沒能很好地完成這樣的“設計任務”,這是基礎教育和科研項目研究過程中需要特別註意的問題。

我們需要深入挖掘—

比如要做好這樣壹個題目的前期調研。在高壹高二學生的現實狀態下,學生的興趣和基於當前興趣自然選課的傾向是什麽?組織壹次調查,會形成壹份調查報告——這份關於XXX學校大壹新生興趣和選課傾向的調查報告是預期結果之壹。更具體地說,這種方式表達的“預期結果”基本上不需要後期召開任何調度會——研究設計已經分配完成。

在調查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多元化的措施進行幹預(學校組織的各種相關教育指導活動)。最後,學生的實際興趣認知、選課結果、高考錄取狀況甚至對高考專業的滿意度,都會構成另壹個調查內容,也會形成調查報告,也可以是確定人員、時間、主題的“預期結果”。只有前後兩次調查對比才能最終證明。

這是我們研究設計(方案)所追求的清晰明了的境界。

當然,這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