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蛋
每年的春分,全世界都有幾千萬人在做“豎蛋”實驗。這種被稱為“中國定制”的玩具是如何成為“世界遊戲”的,目前還很難考證。不過遊戲簡單有趣:選擇壹個光滑對稱的剛出生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輕立起來放在桌子上。雖然有很多失敗者,但也有很多成功者。春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間,所以有句話說,春分到了,蛋就漂亮了。立起來的蛋非常漂亮。
吃春季蔬菜
嶺南風情:
過去的四城(現在以鶴山為五城)有個習俗叫“春分吃春菜”。“春菜”是壹種野生莧菜,村民稱之為“春蒿”。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摘春菜了。在野外搜索時,往往是綠瘦的,大約壹個手掌的長度。采摘下來的春菜,壹般在家裏和魚片壹起熬制,稱為“春湯”。有句順口溜說:“春湯臟,洗肝腸。全家老少平安健康。”從壹年的春天開始,人們仍然在家裏祈求平安和健康。
送春牛
春分馬上就到了,到時候就會有壹幅春牛挨家挨戶送的畫面。畫面用紅紙或黃紙印上壹年四季的農歷節氣,還印有農民的耕田圖案,稱為“春牛圖”。發圖的都是民謠歌手,主要說春耕、吉祥之類不逆農時的話。每到壹個房子,他們更是看到什麽就說什麽,直到房主高興給錢。雖然說出來的話很隨意,但是每壹句都押韻優美。俗稱“春”,春人稱為“春官”。
粘麻雀嘴
根據習俗,農民在春分這天放假。家家都要吃湯圓,十幾個二三十個不包心的湯圓要煮熟,用細竹叉放在室外田邊上,叫粘麻雀嘴,不破壞莊稼。春分也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在春分的時候。甚至成年人也參與其中。風箏分為王耔風箏、鰱魚風箏、糜蛾風箏、雷公蟲風箏和月兒光風箏。最大的風箏有兩米高,最小的有兩三英尺。市面上有風箏,很多都比別人的小,適合小孩子玩,但是大部分還是自己貼的,大壹點的,還要互相較勁,看哪個飛得高。
春節
在二月的春分,人們開始祭奠祖先,也叫春節。掃墓前要在祠堂裏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宰殺豬羊,請鼓手演奏,禮生念祭文,引三頌。春分掃墓開始,首先是祭掃先人和遠祖的墳墓,全家、全村都要大規模出動,隊伍往往達到數百人甚至數千人。開基祖墳和遠祖祖墳掃墓後,再分房給每個房間的祖墳掃墓,最後各家給私家掃墓。在大多數客家地區,春季祭祖和掃墓從春分或更早開始,最遲必須在清明節結束。各地都有壹種說法,清明過後墓門緊閉,先人的靈位就不用了。
崇拜
春分前後的民間節日有2月15日張凱的生日:王聲,又名“陳”是唐代勇士陳元光,為漳州立下功勛,死後成為漳州的守護神。2月19日是觀音菩薩的生日,每到生日,很多信眾都會去觀音廟朝拜。2月25日三山王祭祀日:三山王指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的獨山、名山、金山等山神。早年潮州客家移民淳為守護神,所以信眾以客家人為主。
節日
在周朝,有壹種在春分崇拜太陽的儀式。禮記:“祭壇。”孔《英達疏》:“又叫春分”。這種習俗代代相傳。潘慶榮弼《景帝歲時紀勝》:“春分秋分為國之大典,士不可拜之。”
日壇位於朝陽門外東南日壇路以東,又稱朝日壇。它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時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朝日設定在春分的開始。每年甲、丙、戊、庚、任,皇帝親自祭祀,其余年份由官員祭祀。
古代皇帝祭祀太陽的地方大多位於北京郊區。元代北京有壹座祭壇,現在北京的這座祭壇建於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它被壹個正方形的外墻包圍著。每次祭祀前,天皇都會來到北壇門的服裝廳休息,然後換上衣服,前往朝日壇進行祭祀。朝日祭壇位於整個建築的南面,面向東西。這是因為太陽從東方升起,人們不得不站在西方向東方敬禮。祭壇呈圓形,1層,直徑33.3米。四周有短墻環繞,東、南、北各有1星門。西面是正門,有三個星門以示區別。墻中間用白石築成方形平臺,稱為祭臺,高1.89米,周長64米。明朝建成後,祭壇由紅色釉面磚制成,象征大明神的太陽。這本來是壹種很浪漫的布置,但是到了清朝,就用方磚鋪成了,祭壇就遜色了。
祭日雖然比不上祭天祭地的儀式,但儀式也相當隆重。明朝皇帝祭祀日本人的時候,三禮,七曲,八舞,三跪,九鞠躬。清代皇帝祭祀太陽的儀式包括迎神、獻玉帛、初祭、初祭、終祭、祈福、車行、送神、送流星等九項,也非常隆重。如今的祭壇已經告別了祭祀太陽、崇拜上帝的時代,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