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修建水利工程
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水,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利建設。漢代重視農田水利建設。漢武帝和漢明帝兩次大規模治理黃河的時候。(展示關中水利圖)漢初黃河多次決堤,水患嚴重。漢武帝征調數萬民工前去搶修,並親自到黃河工地視察,命令全體文官武將擡柴堵決口。此後,黃河80年沒有發生大洪水。東漢時期,黃河南移,黃河下遊泛濫,淹沒數十郡。“人們抱怨道。”漢明帝在位時,黃河流域幾十萬勞動人民用各種方法。過了壹年,洪水消除了,河道穩定了,易發洪水地區的廣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種,大面積的土地得到了黃河的灌溉,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此後的800年間,黃河沒有改道,洪水減少。
2.改進耕作技術和工具。
漢代的農業有了很大的提高。
(1)犁壁(展示犁壁圖)西漢以前,沒有犁壁。裝上犁壁後,翻土、碎土、起壟都很方便,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發明是犁耕改革的重大發展,比歐洲早了近1000年。
(2) Bumpering(引導學生閱讀Bumpering的圖片)Bumpering是壹種播種工具。讓學生思考種子是如何通過手推車播種到地裏的。為什麽它有三只腳?人們是如何操縱它的?這輛三腳車可以同時播種三行。種子儲存在料鬥裏,鋤頭末端安裝壹個小鐵鍬,起到開溝的作用。壹人幫犁,壹人牽牛花,所有開溝、種植、覆蓋任務壹次性完成。這種車壹天可以播種壹公頃土地。
(3)牛耕科技
(指導學生閱讀東漢牛耕地圖)西漢中期,牛耕教大規模普及。當時普遍采用兩個人三頭牛的耕作方式,出現了兩個牛壹人的耕田方式。
3.糧食作物的種植
漢代水利的發展有利於小麥的普及。漢代,小麥在北方廣泛種植,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壹。水稻主要種植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
4.蔬菜種植
漢代蔬菜品種增多。今天,中國人經常吃蘿蔔、芹菜、芋頭、韭菜、洋蔥和大蒜等。,都是漢代才有的。當時人們已經在溫室中栽培蔬菜,這是世界上首創的新技術,比歐洲早1000多年。西漢朝廷有專門的溫室,東漢時溫室裏種植了20多種蔬菜。
讓我們把學生分組,設計漢族人的食譜,包括主食和蔬菜。
5.桑麻種植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的國家。漢代以前,桑麻的種植僅限於壹些地方。此時,在黃河中下遊的農村,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都種上了桑樹,有的富戶擁有千畝桑麻。桑麻的廣泛種植促進了絲綢和亞麻編織業的發展。
第三,手工業的繁榮
西漢時期,農業的迅速發展和鐵器的廣泛使用,為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1.鐵冶煉業的發展
當時冶鐵業發展迅速,作坊多,規模大。考古發現了許多漢代冶鐵遺址。其中,在河南西漢冶鐵遺址中發現了混有泥土和草莖的煤和煤餅,說明當時是以煤作為冶鐵的燃料。(引導學生看漢代手工業分布圖)請找出漢代冶鐵發達的地區。這個地方屬於南陽縣。東漢時,南陽太守杜氏發明了水排。水排是壹種液壓吹風機,利用液壓動力推動排氣扇吹風。東漢以前已經有了皮爆和獸爆,水排的發明和使用使爆技術更進了壹步。它的優點是供氣穩定,能量供應大,節省人力。這是東漢冶鐵技術的偉大成就之壹,比歐洲早1000多年,也是世界第壹技術。東漢的鐵器還好,當時是鐵制武器代替青銅武器。
2.煉銅
秦漢時期,銅冶煉業還是很繁榮的。漢代青銅器制作精美,飛燕和宮燈的工藝和匠心舉世罕見(引導學生看課本上的插圖,簡單介紹)。
3.絲綢工業的進步
漢代的絲織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以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和香邑(今河南省睢縣)的產品最為著名。那裏的絲綢產品產量大,品種多,做工精細,包括珍貴的錦緞、絲綢和紗線。當時已經使用提花機,漢代的紡織技術處於世界前列。(指導學生觀看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禮服)這件素紗禮服由羅紗制成,薄如蟬翼,輕如鴻毛,長1.28厘米,折疊時可握在手中,僅重49克,可見當時的編織水平之高。
第四,繁榮的東西北京
漢代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出現了繁華的大都市,其中最大的是西漢的長安和東漢的洛陽,被稱為“東西京”。長安人口五十萬左右,洛陽人口壹百多萬,長安的面積是羅馬的三倍多。長安城商業非常繁榮。市內有九個特殊的商業區,稱為“市”,商人聚集,商品齊全。長安街頭,車馬熙熙攘攘,熙熙攘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