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明清寡婦是如何排遣孤獨的?

明清寡婦是如何排遣孤獨的?

《禮記》上有壹句話:“寡婦夜不哭”,意思是說作為寡婦,要保持自己的心態平和,不要夜不哭。俗話說“寡婦家門口事多。”寂寞的夜,壹個人傷心地哭,妳想壹個人嗎?還是被什麽人欺負了?這是社會道德和輿論所不允許的。

從明清很多文獻中對女性的記載可以發現,當時的寡婦絕大多數在14歲到30歲之間。這個年齡段是女性情緒的旺盛期和性需求的激烈期,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非常渴望異性的愛撫。但由於封建社會的罪惡,寡婦們被迫看“性”,這對她們正常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是壹種破壞。

守寡是痛苦而漫長的。為了抵抗難以忍受的孤獨和情感上的饑渴,女人們采取了各種措施,甚至給自己設置了壹些不人道的壁壘,試圖讓自己達到像死井壹樣沒有欲望的狀態。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真的是不堪。

有些寡婦,喪偶後不想走出家門,盡量減少與外界的交流,尤其是與異性的交流。《明太祖》中記載了壹個悲慘的故事。例如,確縣的天蠶土豆在25歲時成了寡婦,並發誓永不離開家。有壹天,鄰居家失火,家裏人趕去救她,她卻把7歲的小男孩交給了小姑子,然後“抱著3歲的小女孩坐在火裏死了”,寧死也不出家門。

如《廣州府誌》曾記載,明朝嘉靖年間,廣東南海縣的黃澍很小就守寡了。她“遵守禮儀”,在家從不踏出廳堂壹步,所以當時被人們稱為“夫人”。

有寡婦耐不住寂寞,渴望再婚,但這在封建社會是不允許的。比如明朝景泰年間,河北有個寡婦試圖再嫁,家裏人以此為恥。宗主帶領族人“合群打死”,極其殘忍。

壹些寡婦喪偶後,投身於商業以積累財富,緩解孤獨。據高密縣誌記載,乾隆年間,高密縣寡婦傅山守節31年,“理家成功”,使“家業為籍貫五倍”,成為遠近聞名的富婆、女強人。

有些寡婦受不了孤獨和情感饑渴,往往會主動追求人的欲望。《清稗筆記》記載了這樣壹件事:秀才趙榮江被聘到東城寡婦陸家裏教書。壹天晚上,趙榮江正在讀書,魯敲門說:“先生壹個人睡,很寂寞。這是壹個美麗的夜晚,所以讓我和妳壹起睡吧。”不管魯的行為是否道德,她表現出的是壹個正常女人對性的渴望,這是當時大多數寡婦強烈的性需求的有力見證。

此外,為了克制* * * *的欲望,有些寡婦會通過剪掉頭發、切掉手指、自殺等方式來試圖緩解自己的心理和生理痛苦。但也有人沒辦法,就采取* * *、通奸、再婚等方式來達到肉體上的滿足,比如《金瓶梅》中的潘金蓮。這在文獻中有記載,不壹壹列舉。

總的來說,明清寡婦的生活清苦、孤獨、寂寞,揭示了傳統社會對這壹弱勢群體身心健康的雙重壓迫。也可以壹窺明清時期女性的社會生活。

古代社會的貞操觀在古代社會,女性守貞往往比保命更重要。所謂保守貞操,是指女性永遠不與男性發生性關系或只與合法關系(唯壹的丈夫)發生性關系,否則就是“失貞”。“不忠”包括婚前性行為、婚外性行為、再婚以及被* * *等等。這種情況只適用於女性,不適用於男性。男人和妻子以外的女人的關系,充其量只能用“不道德”來形容,但沒有人將其稱為“不忠”。貞操觀念是古代社會男人為女人設計的規約。

從這個角度來看,從無到有的貞操觀念是人類歷史上的壹大進步,對於打破群婚和雜交的性關系,鞏固壹夫壹妻制家庭,使後代健康正常地繁衍後代,具有重要的歷史作用。同時又是單方面強加給女性的枷鎖。貞節觀念自形成以來,日益集中和加劇,逐漸成為女性的最高社會責任,同時也成為對女性非常殘酷的精神壓迫和肉體虐待,需要批判和否定。這就好比私有制的形成以及隨之而來的壓迫和剝削,相對於原始社會來說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壹大進步,但現在和將來仍然會被批判和淘汰。

壹夫壹妻制確立後,特別是在封建制度下,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宗法個體家庭終於形成。因為這樣的家庭是單身、封閉的,必然凸顯出男性主導的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女性也進壹步成為了男性的“禁臠”和附屬品,誰也無法染指。同時,宗法制度的建立,使人們更加重視香火的延續和子孫的傳承。為了保證孩子來自自己的血脈,貞操觀念進壹步強化,甚至達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