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介紹:
蘇軾,遊靜四年(1037)生於眉山、郁梅(今四川眉山),人稱東坡居士,世人習慣稱他為蘇東坡。沒錯,就是東坡肉和東坡肘子。在蘇軾的家鄉四川眉山,東坡肘子也是壹種頗具地方特色的美食,東坡肉更是流傳全國的烹飪神器。誰能拒絕吃又香又肥又不膩的東坡肉?
元豐三年(1080),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月入極少的他有了吃豬肉的想法。北宋時期,人們更喜歡吃牛羊肉,但豬肉不是達官貴人吃的,所以價格更便宜。於是生性樂觀的蘇軾發起了復興豬肉的活動,閑來無事就在家做飯,研究菜譜。
蘇軾有壹次和朋友在家裏下棋,興奮得忘了鍋裏還燉著肉。直到肉香了他才想起來,東坡肉的原型是誤打誤撞創造出來的。後來蘇軾在家幾次調整菜單,用《豬肉頌》記錄:“黃州是好豬肉,價格便宜如糞土。富人不肯吃,窮人不懂做飯。慢火,缺水,柴火竈抽不起煙。熟了不要催,火足了就好看了。
每天起來打壹碗,滿滿的,放心不下。“五花肉會煮,慢慢煨,東坡肉這種硬菜自然出鍋。又好吃又脆又香,任何人都很難抵擋這種食物的誘惑。在蘇軾的背書下,這道菜很快在民間流傳開來,被戲稱為“東坡肉”。
邵聖元(1094)年,蘇軾再次被貶到徽州(今廣東惠州),這次蘇軾愛上了吃荔枝。嶺南四季如春,山珍海味、水果等自然物產也是壹絕,於是饕餮之徒蘇軾留下了“徽州壹絕/吃荔枝”:羅浮山下四季為春,橘子、楊梅次之。
壹天300顆荔枝,我毫不猶豫的長大做壹個嶺南人。“惠州不錯。四點就是春天了。”魯菊、楊梅、荔枝都很新鮮好吃。壹天可以吃300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