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塑造壹個七八歲孩子的形象,影片中三分之二左右的鏡頭都是英子的主觀鏡頭,凡是英子看不到的都不拍。比如,英子聽秀珍講她和司康第壹次見面的故事,那都是空洞的鏡子。院子裏只有房子和窗戶,只有秀珍的聲音,沒有音樂和音響。因為英子從未見過司康,她無法想象這樣的會面。秀珍的愛情回憶,她父親的病,以及馬松和丈夫之間的相對沈默,都發生在英子的視線裏。英子告別小偷和馬松哭泣的兩個長鏡頭也是英子的主觀鏡頭。正是因為主觀鏡頭的運用,讓觀眾對英子的世界和現實世界有了更加清晰的對比,更加意識到英子世界的美好和純潔,以及現實世界的荒誕和醜惡。
在結構上,影片可以圍繞小英的活動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以秀珍和牛為中心,描寫她們悲慘的人生經歷和痛苦的人生。善良的小英好心帶著女孩認秀珍做媽媽,以為她找到了小貴子,結果,他們死了。後半部分重點講述了小偷和馬松的故事,描述了他們不同的不幸遭遇:小偷不想偷,但是沒有辦法;馬松愛英子和她的弟弟就像愛自己的孩子壹樣,但她只能忽視自己的孩子。年輕的英子,不懂世界的變化,親切而孩子氣地問了馬松壹個問題:妳為什麽要把自己賺的錢給別人?為什麽那個女孩沒有自己的媽媽卻來我們家做老媽子?她還問她爸爸小偷為什麽偷東西,問她媽媽是不是她親生的。英子太小了,無法理解世界上這些不合理的社會現象。英子的天真善良與社會的復雜醜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影片中很多地方使用重復蒙太奇,把容易分散的細節串起來,成為壹個有機的整體。第壹部重復了井窩子的鏡頭,冬春夏秋,四季順著時間的河流流淌。西方人還在放《洋人的笑聲》,送水人還在送水,人在微小的日子裏生活,英子在時間的流動中成長;接下來的部分重復了放學後的場景,春夏秋冬。這種重復的鏡頭位置不變,場景不變,暗示著庸俗和平凡的生活。正是在這種瑣碎的生活中,人們獲得了生命的意義。
如果說《井窩子》和《學校》兩個細節的重復意在敘事,那麽電影中音樂的重復不僅是為了電影結構的完整性,也是情感渲染的重要手段。影片選擇流行的《駢歌》作為主題音樂,既符合當時的歷史真相,又緊扣了影片的情感內核——離別。“亭外,古道邊,草青。晚風吹柳笛,夕陽在山那邊。天邊,天涯,知心朋友半散。壹壺濁酒,滿心歡喜。今晚和夢寒說再見吧。”歌曲中表達的離別之情與影片的整體意境融為壹體。
這部電影在開頭、結尾和字幕中用了這首曲子七次。它用不同的樂器和不同的方式演奏,含義很長。比如抓到小偷後,音樂開始,從鋼琴鍵盤的特寫開始,拉出老師演奏的全景,然後搖到學生唱歌的中間場景,再推到英子的特寫。學生們在唱歌,她卻緊閉著嘴,眼裏滿是憂郁;在電影的結尾,英子去醫院看望她生病的父親,然後她的父親去世了。接下來的場景以音樂開始,但畫面並沒有直接表現爸爸的死亡,而是開滿了紅葉,絢爛而豐富,讓人落淚。觀眾的情緒壹下子被拉了起來,提了起來,然後鏡頭轉向臺灣省公墓,爸爸的墓,站在墓前的英子壹家,音樂漸漸淡了。當馬松的毛驢漸漸迷失在煙霧繚繞的邱琳中,音樂強烈的時候,英子從馬車的座位上回過頭來,憂郁而憂傷,馬車越來越遠,也迷失在絢爛的秋葉中。畫面和音樂配合得天衣無縫,沒有壹句臺詞,卻飽含情感,淋漓盡致。
影片中色彩的運用也很有講究。《城南舊事》是作者的童年回憶,也是舊時代的故事。所以影片以黑、青、灰、冷色為基調,以紅白等亮色為點綴,營造出壹種簡單、溫馨、感傷的意境。人物的衣服是黑色的,墻是藍灰色的,雪是白色的。英子的衣服是冷色調中的壹絲溫暖,比如橘色的帽子,小炸雞,紅葉。整體效果是舊的,舊是底色,就像壹張無法重塑的老照片,離別是畫畫,壹張壹張地描摹,懷舊,傷感,美好。這不僅僅是作者自己的童年,也是每個人內心埋藏在記憶深處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