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風俗如下:
飲食:
除了苗族出產的新鮮蔬菜外,萊菜最有特色的是腌制酸辣菜,如酸菜、酸湯、酸辣籽、辣椒醬等。,都是苗族家常菜。苗家向來好客。客人之間總是以酒肉相待,有糯米酒、玉米酒,還有豬、牛、羊、魚、雞鴨。平時在苗鄉買魚不太方便。為了防止客人到來時準備不周,大多數人會用特殊的方法為客人腌制酸魚、酸肉和鹹肉。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肉類豐富,隨時可以買到。酸菜魚很少,酸菜肉也沒人吃。餐桌和漢族沒什麽區別。
磨損:
花垣苗族的服飾是裹頭的布手帕,尤雅地區是花手帕,其他地區是綠手帕。手帕長1-3米,穿多層人字。穿雙排扣連衣裙,袖子長而小,褲子短而大,腳裹青色。材料大多是自己織的“家居服”,格子的衣服最有特色。苗族婦女的服飾比較復雜,頭飾的顏色與男子相似,但多是疊在壹起,從前額壹直延伸到後腦勺,扁而圓,像古代官女的發髻。尤雅地區的婦女喜歡包花包塔,但包法各有不同,層層疊疊,如鵝冠秋菊。女裝都是豐胸,腰大而長,袖大而短,無領。褲子有短有大,腰部有圍裙,胸前、袖口、圍裙、褲腿用滾邊、刺繡或編紗,中間加欄桿,五顏六色,光彩奪目。
夏天,青年男女喜歡戴毛線帽,穿麻鞋。首飾是苗族婦女的最愛,種類繁多,造型美觀。可分為金飾、銀飾、脅飾、玉飾,以銀飾最為常見。銀飾有銀帽、銀盆、鳳冠、耳環、項圈、手鐲、戒指、牙醫、帶扣、銀花、銀章、披肩,常見的有耳環、項圈、手鐲、戒指等。各種銀飾都有不同的造型,有輪圈、平圈、盤圖等。耳環有瓜子耳環、石榴耳環、梅花針耳環、圓圈耳環、龍頭耳環、巴巴耳環等等。苗族婦女無論是結婚、走親訪友、做客、趕集、過節都要佩戴銀飾。解放後,苗族服飾逐漸發生變化。現在除了吉威、布左、亞西、排比、排房、東馬庫,大部分都穿苗族服飾,其他城鎮青年男女的衣服和漢族沒什麽區別。
節日:
節日,除了漢族節日,苗族還有以下節日。
1.三月初三,青年男女愛上了歌。
2.四月初八吃黑米紀念楊在思。還有壹個傳說,姐姐的黑米要用葉子煮,提前把姑娘接回娘家吃黑米;在附近的,可以不回父母家,但是要送到父母家。這種習俗僅限於姓楊的人。
3.六月初六,祭拜土地神,掛紙燒香上嶺。壹般家譜幹壹次。
4.十月初二“小年”過後,要殺老鼠吃。
結婚:壹般婚前壹個月,或者長達半年,就開始哭著結婚了。讓長輩壹個個送禮物,變化很大。壹男壹女結婚,女方和人來男方家吃酒三天三夜。在這三天裏,新娘只能和媽媽睡,不能和新郎睡。三天後,新娘和伴娘回父母家,壹起生活兩年,三年,五年。男人需要幫助種田,就帶著女人壹起生活。女方懷孕後,可以帶新娘去男方父母家住。
喪事:老人斷氣時,要擡到中堂,坐在中間,配備水桶(容器)和冷篩,腳踩冷篩坐在水桶上斷氣。洗屍,大師傅從井裏擔水,加桃葉、菖蒲葉煮溫水洗屍。洗過的水(倒進馬桶)給後代嘗三分,就是不用擔心吃字。叫“衣米水”,死者身上纏壹根白線,壹年壹根。平時掉的牙要保留,死時放入棺材。死後禁止燒頭發。進棺口含銀,飛山寺茶飯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