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是葫蘆科壹年生藤本草本植物。葫蘆幼果味淡,質嫩,適合烹調。在河北周邊的壹些地區,“葫蘆”是指西葫蘆,“葫蘆”是指葫蘆。在古代,中國用其成熟幹燥的果殼作為容器,也可入藥。
西瓜可以蒸,也可以紅燒。
《詩經》中已有記載。古阿古阿是壹種藥用瓜菜,可以消腫潤膚。中國自古就有栽培,嫩的果子可以吃,老了就不能吃了。這是人們夏天經常吃的美味。與其他果蔬相比,營養價值較低。它的可食部分是嫩果。葫蘆嫩軟,微甜,去皮後即可食用。可以炒也可以煨湯。葫蘆在中國各地都有栽培,尤其是南方,近幾年北方也有引種栽培。
培養環境
種皮較厚,發芽較慢。為了使主蔓早長側蔓,雌花多,可在主蔓長到4 ~ 6節時采摘主蔓頂芽。也可用植物激素處理,促進主蔓早結雌花,早結果。葫蘆對肥料和水分要求較高,需要分次施足基肥和追施可利用的氮肥。不耐澇旱,多雨地區註意排水,幹旱時及時灌溉。在栽培季節,葫蘆通常在春天播種,夏天收獲。保護區的耕種可以適當提前或推遲。[6]
種植模式
葫蘆可以在終霜前直接在露地撒播,也可以在保護地育苗後種植。種子在播種前需要處理。種子需要浸泡24-48小時,然後播種,每畝用種量為250克。葫蘆苗的管理與春黃瓜相同。可以參考黃瓜育苗技術。
播種育苗
溫床育苗。2月底至3月初播種,每hm2種子用量3.75kg(667m2用量0.25kg)。播種前將種子用55℃的溫水浸泡15min,然後放入25 ~ 30℃的恒溫中加速發芽,待芽全部到位後播種於營養缽中。苗期要保暖防寒,通風透光,適當保持土壤幹濕。苗齡約30 ~ 35d。播種前對幼苗進行10d左右的低溫鍛煉。
葫蘆的生長勢比其他瓜類弱,生長期短,結果集中。除了施基肥,還要施追肥和灌水。追肥應該謹慎和勤奮地使用。在殖民時代
分別在生活、去核、果實膨大後施肥1次。采收後分階段追肥1 ~ 2次,促進後熟瓜生長。葫蘆需水較多,要及時澆水。如此壹來,幹旱時可澆水1 ~ 2天,但雨水過多時要及時排水,以防漬水。
追肥以土壤肥力為基礎,結合澆水。壹般移栽後6天,施大豆麩皮浸液15kg,生物磷1.5kg,生物鉀1.5kg,每隔7 ~ 10天施混合糞水1次,定植後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