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由於三面環海的原因,每年的春天,都比同緯度的內陸來得晚壹些。屈指算來,立春有壹個半月了,梅花、迎春、連翹,還有耐冬花兒才開始綻放。
從3月中旬開始,春天的青島,是花的世界,各種各樣的花兒,爭相綻放,讓人目不暇接,單說這梅花吧,就有眾多的品種,紅色,粉色的,嫩綠的。然而,如果細數下春天的花兒,妳會發現,那是紅色和粉色的世界:桃花,杏花,還有櫻花,海棠,都是紅色和粉色的。在這鮮艷的世界裏,如果妳細細的品味,細細的尋找,妳會發現,卻有壹些藍紫色的花兒,悄悄地在草地裏綻放。
早春時節,二月蘭、婆婆納、紫花地丁,這三種不起眼的花兒,我稱其為”藍紫三傑”,我們壹起來欣賞下吧!
1.婆婆納
這是壹種山間不起眼的小草,其名字很有意思,到底是怎麽來的呢?據說,有幾個版本。
第壹,名字來源於民間活動,據傳,中國古代有個民俗“采婆婆納”,采婆婆納是舊時民間生產救災活動。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江淮尤甚,明徐光啟《農政全書.荒陣》:婆婆納,生曰野中,苗塌地生......味甜,災年乏糧,夏歷二月,采其莖葉可充饑。明王磐《野菜譜》還有采破破納歌:“破破納,不堪補。寒且饑,聊作脯,飽暖時,不忘汝。”
第二,名字來源於其果型:婆婆納因其果實形狀似老婆婆做針線活道具而得名,顧名思義:老婆婆納鞋底。婆婆納果實頂端凹,兩面各有壹條溝槽,凹處如針眼,溝槽如貫穿於針眼間的線痕,或許如此。
第三,名字來源於民間傳說:從前有位叫“阿拉”的老伯,在春天,萬物蘇醒,因為暖陽,因為指尖煙草嗆住了他,所以他開始想念他的老伴,因此他為身邊滿坡地毯似的花朵取名“婆婆”納。婆婆納背後的故事為人們帶來壹絲絲感動,同時也有壹絲絲憂傷。
不管其名字怎麽來的,但其全球分布非常廣,在山坡山、林間常常看到。每年的早春時節,早早開出藍色的花兒,乍暖還寒的季節裏,楚楚動人。
2.紫花地丁
春天,也是“春雨貴如油”的季節。春天的北方大地,到處是幹涸的土地。然而,在這幹涸的土地上,這種叫紫花地丁的花兒,卻不怕幹涸,頑強地生長著,並長出了藍紫色的花兒。妳看,它的周圍,除了幹涸的土地,還有幹枯的草兒。
我們來認識下這種小花。
紫花地丁,別名野堇菜、光瓣堇菜等。堇菜科多年生草本,花中等大,紫堇色或淡紫色,稀呈白色,喉部色較淡並帶有紫色條紋;花果期4月中下旬至9月。
紫花地丁性寒味微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具有壹定的藥效。同時,它還屬於堇菜科,別名野堇菜。大家都知道,多數名字帶“菜”字的植物,都可以食用。紫花地丁同樣也可以食用。
3.二月蘭
二月蘭,學名諸葛菜。是十字花科,諸葛菜屬壹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50厘米,因其在農歷的二月開花,花又為藍色,又名二月蘭。
二月蘭也是早春的壹種花卉,其開花比較早,往往在正月裏就悄悄開放了。其學名為什麽叫諸葛菜呢?原來,有個傳說,與諸葛亮行軍打仗有關。
相傳,諸葛亮帶領大量兵馬打仗,相對糧草需求大,百姓負擔就更大。百姓吃不飽,穿不暖,人心就不安定了。有壹次,諸葛亮微服出巡,見壹種菜,稱為“蔓菁”,從老農口中得知此菜渾身是寶,葉子和莖都能吃,吃剩的可制成腌菜,青黃不接時,這菜可成為當家菜。諸葛亮對此菜極感興趣,他向老農問了每畝“蔓菁”的產量及種法,便下令要士兵開荒種這菜,壹方面補充軍糧,另壹方面又可用作牲畜飼料,既經濟又實惠。人們就把這種菜叫“諸葛菜”。
諸葛菜在全國分布很廣泛,分布於中國遼寧、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江西、陜西、甘肅、四川。朝鮮有分布。生在平原、山地、路旁或地邊。
諸葛菜不僅僅有觀賞價值,其嫩莖葉用開水泡後,再放在冷開水中浸泡,直至無苦味時即可炒食,種子還可用作榨油。
在青島,壹些小區或公園裏,常常看到諸葛菜,我還看見,壹些居民,到山間公園裏,挖了這種野菜回家吃呢!
早春時節,妳是否喜歡到處走走賞花呢?可曾註意到這三種藍紫色的花兒?歡迎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