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所謂的士族有哪些?
魏晉南北朝時期,地主階級中的壹些家族享有政治經濟特權,構成了壹個特殊的階層。東漢世家大族發展的延續,就是世家大族的起源。魏晉統治階級的政策是士紳階層形成的直接原因。曹魏的九品是門第建立的主要條件,使王朝權貴子弟的仕途蒸蒸日上;魏、吳將西晉官員、官吏的附庸按其官產占有田地的權利,讓達官貴人廣占田地、佃戶、奴婢。所以魏晉士族必須是本朝的達官貴人,只有那些在魏晉時期獲得政治地位的家族,尤其是在魏晉時期獲得政治地位的家族,才有資格列為士族。如魏晉時期的惡王、王,遷居太常、司徒、太尉、太保;俞氏在潁川,俞氏是魏的家仆,他是晉的壹個普通家仆。陳是的家人,為魏典農的中郎將,子恒為晉的祭酒等。東晉是士族發展的鼎盛時期。東晉政權是依靠王氏家族的王導和王敦的策劃和支持建立起來的。所以俗語說“王與馬共天下”(《晉書·王敦傳》)。後來潁川玉、譙國桓、陳郡謝等世家大族輪番執政,形成了玉與馬、桓與馬、謝與馬共天下的博弈。此時士族勢力與皇權平行甚至超越,皇權政治演變為門閥政治。士族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編纂家譜,禁止與非士族通婚,拒絕與他們交往。南朝劉宋時期,迪當和周舫這兩位出身貧寒的書法家,掌管著重要的事務。他們曾經拜訪過士紳張福,懇求他搬到壹個沒有聯系的遙遠的地方。不做復雜戲的士族小官,也就是所謂的“濁官”,標榜自己的貴族家庭。東晉以後,士族與貧民的界限基本固化,只有少數貧民家庭才能上升到士族的地位。但士族在發展中也有分化,如清河崔氏的門第高於博陵崔氏,瑯邪王後裔的門第也有差異。南朝士紳逐漸衰落。由於皇權的壓制,雖然授予高官無實權;由於士族日益腐敗,士族子弟“書(郎)不上車,秘書(郎)若身”,生而富貴,不思上進,縱情聲色奢靡,甚至“抽衣刮面,弄粉贈朱”(顏之推《顏氏家訓綿學》)。侯景之亂,南朝士紳亡。北魏孝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制定了嚴格的士族制度,將士族按官職分為四等,並按等級享受政治經濟特權。士紳制度習慣上形成於魏晉南朝,但在北魏以法律的形式被朝廷規定下來。北魏士族也迅速腐敗,在印盒之變中遭受沈重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