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在元宵都有什麽習俗?、
〔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蔔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蔔該月的晴雨。靜海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節食。慶雲縣元宵節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蔔休咎。 〔山東省〕 淄川縣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寧陽縣元宵送燈至祖墳。博興農村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莒縣男女老少於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壹次可永保青春年少。 〔河南省〕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郲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陜西省〕 鳳翔縣於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並送燈、送油,稱之“添油”。〔江蘇省〕武進縣上元日綁縛蘆葦成丈許之火炬,插於田間,稱“照田財”,用來預蔔早潦。火色白者為水,紅者為旱。宜興上元日,兒童戴鬼面具,屈腳振肩而跳,稱之“跳鬼”。 〔浙江省〕 杭州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匍匐至吳山禮拜。海寧縣元宵節以精致的菊花燈為最出名。上虞縣少於元宵節晚上到戡恃月臺上較量武藝。建德縣人家有新娶媳婦的,於元宵節設酒祭床。 〔江西省〕 新建縣民於元宵掃墓插竹為燈。萬安縣城各鄉均於元宵節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 雲夢縣(今之江漢)老農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絕地蠶”。兒童則以田鼓迎神,以蔔歲事。武昌的“弄龍”要壹連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隨龍燈到鄰村赴宴,稱為“龍換酒”。 〔湖南省〕 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新田縣遊完龍燈後,將龍燈付之壹炬,稱為“送災”。 〔四川省〕 四川元宵有“四偷”的習俗:“壹偷湯圓二偷青,三偷檐燈四偷紅。”除了偷青是為了強身外,其余皆為求子的習俗。開縣有“對罵”的習俗。元宵節時人們搬板凳到戶外去,將平日之怨氣,盡皆罵出,被罵之人不得回罵。 〔福建省〕 泉州花燈別具特色,有香燈、紙折蓮花燈、絲料宮燈、八結燈等等。邵武縣元宵夜境內廟宇繞境迎香,稱為“凈街”。福建南部有元宵節兩村兒童互擲石為戲的習俗。據說若不擲石,那個村子必定發生瘟疫。 〔廣東省〕 新安縣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慶燈。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須線給小兒系帶,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內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說可以產貴子。文昌縣民元宵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挨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挨罵為吉兆。 〔雲南省〕 雲龍縣於元宵節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彌勒州元宵後壹日燃香於橋,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據說可以去疾病。 (臺灣省) 前清時的臺灣元宵,可由高拱幹的《臺灣府誌》(壹六九六)得到壹個粗略的印象:元夕,初十放燈,逾十五夜乃止,門外各懸花燈。別有閑身行樂善歌曲者數輩為伍,制燈如飛蓋狀,壹人持之前導遨遊,絲竹以次雜奏;謂之“鬧傘”。更有裝束昭君、婆姐、龍馬之屬,向人家有吉祥事作歌慶之歌,悉裏語俚詞,非故樂曲;主人多厚為賞賜。神祠,俱延僧道設醮祈安;醮畢,迎神。迎畢,置酒廟中,社眾集飲;謂之“食供”。大抵數日之間,煙花火樹之屬,在在映帶。又有壹種豪門,挾鼠炮以角勝負,延燒衣履,人亦顧而樂之。這段記載,大抵和中原節日習俗相仿佛。但到了胡建偉修《澎湖紀略》時(壹七五九),已可看出臺灣的地方特色逐漸形成:各廟中張燈,男女出遊,謂之看燈。廟中紮有花卉人物,男婦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壹枝或“亞公仔”壹個,回家供奉,如困添丁,到明年元宵時,另做新鮮花卉、人物以酬謝焉。是夜男女出遊,以竊得物件為吉兆。未字之女,必偷他人的蔥菜。諺雲:偷蔥,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未配之男,竊取他家墻頭老古石。諺雲:偷老古,得好婦。又婦人竊得別人餵豬盆,被人咒罵,則為生男之兆,周年吉慶雲。元宵夜的偷俗,在鈴木清壹郎的《臺灣舊慣冠婚葬祭年中行事》(壹九三四)中都還有相同的習俗。只不過據鈴木的記載,所偷拔的菜不拿回家,必須放置原處。欲求子的婦女則偷拔人家的竹籬以為吉兆,因“竹籬”諧音臺語的“得兒”。另壹種元宵乞子的習俗則是“貫燈腳”,據說欲求子的婦女從燈下穿過就可望生男孩。正月十五還有“聽香”的風俗。聽香的方法是先在神前燒香擲筊。請示過出行的方向後,於途中竊聽他人談話,再根據所聽的容,向神前擲筊占蔔今年的吉兇。祭玄壇爺也是臺灣元宵特有的風俗。玄壇爺也稱玄壇元帥、寒單爺。傳說即商朝的武官趙公明,因善於理財而致富,民間奉為武財神。祭祀玄壇爺的神像綁在竹竿上,由四名赤膞的大漢扛著前進。據說玄壇爺怕冷,所以民眾便擲鞭炮為他驅寒。壹般相信,鞭炮炸得愈旺,當年的財運也愈旺。所以神轎所之處,往往成為鞭炮射擊的對象,擡轎的乩童也被炸得皮開肉綻。類似“炸玄壇爺”而規模更盛大的,則是名聞中外鹽水蜂炮。據說在光緒初年,鹽水壹帶瘟疫肆虐,居民便請關聖帝君出巡遶境;以驅逐邪疫,為了助關公的氣勢,沿途便大放炮竹煙火,沒想到瘟疫果然就此此絕跡。從此每年關公出巡時,當地人都競放鞭炮以答謝神恩。如果有人要向關公還願,還會準備巨大的炮城,上面插滿了數萬枝的蜂炮。等神轎壹走到面前就馬上點燃,頃刻之間,上萬枝蜂炮如萬箭齊發,咻咻地向人群射去,硝煙彌漫之中,只見火花響炮到處亂竄,人群驚叫走避。就是這種叫人又愛又怕的蜂炮,每年吸引了數萬人湧進鹽水小鎮,成為南臺灣著名的元宵活動。所謂“南蜂炮、北天燈”,臺北縣的平溪、十分壹帶,有元宵節放天燈的習俗。天燈又稱孔明燈,據是諸葛亮發明來作事信用的。另壹說則以為天燈的外型和畫像中孔明的帽子很相似,因而得名。天燈是運用熱氣上升的原理使整個燈飄上天去。平溪、十分雖煞地處偏遠山區,但是放天燈的習俗經過傳播界的報導後,近年來也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往參觀。臺灣的許多寺廟,也在元宵節舉行“乞龜”的活動,以作為慶祝。所謂“乞龜”,就是由廟方準備由糯米或面粉制成烏龜擺在廟前。元宵節當天可由信徒擲筊乞回,讓家人“吃平安”。乞得面龜的人家,明年元宵必須還給廟方壹個更大的面龜。於是面龜每年愈作愈大,甚至有重達數百臺斤的。至於前年乞龜後,到今年尚未還願的,廟方都會將他們的姓名公布在墻上,俗話說『龜爬上壁』。當事人往往會成為眾人戲謔的對象。相對於“乞龜”,客家人的聚落則有在元宵節“賽新丁粄(粿)”的風俗。臺中縣的東勢地區就盛行這項舊俗。每年元宵節,以廟宇的角頭單位,角頭內新添丁的人家都制作相當數量的新丁粄分贈每戶人家。另外再做壹個巨大的粄放在廟前的廣場。苗栗地區的客家人不吃元宵,而是做菜包吃,菜包因形似竹制豬籠,因此又稱“豬籠粄”。制作方法是以糯米制粄皮,裏面包上蘿蔔絲、蔥、香菇、蝦米、絞肉等餡料。包好後在表面捏出壹條棱線,蒸熟即可。元宵節的晚上,兒童還會成群結隊,提著燈籠,帶著壹盤豬籠粄到附近的伯公廟去“ㄌㄧㄡ閹雞”。到了伯公廟,便擺上供品,上香祝禱:“伯公伯婆,今,大正月半暗晡,大家來燒金,用豬籠粄敬您。要捉大閹雞大豬回去飼。豬公閹雞大大只,過年就來敬奉伯公伯婆”。待燒完金紙後,便爬上伯公樹,折下壹大把樹枝,即是所謂“閹雞”。再到伯公廟附近犁好的田,找塊連著稻草梗的大土塊充當“大豬”。每戶人家各自抓著“閹雞”、“大豬”,成群結隊沿原路回去。壹路上抓“閹雞”的便學雞“咯、咯、咯”的叫,抓大豬的人就叫“ㄡˇㄨㄟㄧ,ㄡˇㄨㄟㄧ”,其他的人也都會跟著叫,就這樣輪流叫喚到家,再將土塊放在豬舍,樹枝放在雞舍,就算完成。這叫“ㄌㄧㄡ閹雞”、“ㄌㄧㄡ大豬”。另外,客家村也盛行上元節“擲炮城”的活動。炮城是在廣場上豎起壹根高度可自由調整的竹竿,上端置壹方形桶,四周鉆孔,內置壹小串連炮。參加射城的人,將點燃的爆竹丟向炮城,如果桶內的連炮被引燃了,就算是勝利,可向主辦單位領取獎品。民國八十年,交通部觀光局為配合建國八○年,特別委托各縣市政府策畫各式各樣的民族活動,總計多達上千項。其中較具規模的有中正紀念堂的臺北燈會、桃園龍潭鄉的客家民俗文化大展,彰化鹿港的民藝華會及古跡之旅,嘉義樸樸子配天宮的燈花會、鹽水蜂炮、臺南土城聖母廟的搶春牛等活動。許多民俗技藝、陣頭表演、子弟樂團也紛紛出籠,壹展長才。可以說是古代“百戲競陳”盛況的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