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園生態養雞技術;
品種選擇由於葡萄園養雞以放牧為主,飼養為輔,又因其生長環境粗放,所以選用當地的鄉土品種(俗稱“草雞”)和適應性強、抗病力強、耐粗飼、勤覓食的綠殼蛋雞進行飼養。
園區建設交通便利,地勢高燥,通風采光好,砂壤土,適宜草雞飼養。
為了防止雞在養殖過程中走失,葡萄園周圍設置鐵絲圍欄,用圍欄堵住通往園外的下水道,保證園內雞的安全;結合園內主要道路和生產用房,將園內分為南、北兩個養殖區,各1公頃,進行輪牧。
雞在合適的時間飼養。因為葡萄是半強迫栽培,棚內沒有暖氣,所以3月底是最好的帶雛時間,數量為1200只,其中本地雞和綠殼蛋雞各占壹半,公雞和蛋雞各占壹半。
前期利用葡萄園兩個面積約40平米的附屬生產間進行保溫育雛,使用紅外燈作為熱源。1~7日齡夜間溫度控制在33℃~30℃,白天9~15將雛雞放入附屬房旁的333平方米溫室葡萄園。7~15日齡,夜間溫度控制在30℃~26℃,白天還將雛雞放入輔舍圍欄旁的333平方米溫室葡萄園。
15天後,雞群在葡萄園內分兩個飼養區,全天飼養。晚上,雞在葡萄園裏用草簾包裹的簡易移動雞舍裏休息。30天後,將包裹的草簾取下,使其適應環境。餵了飼料的小雞運回來後,讓它們安靜休息2個小時。在確認村官互動交流平臺的外殼是24小時後,先給它們餵5%葡萄糖溫水,然後開始進食。前兩天可以添加足夠的精料讓它們自由進食,之後壹天餵三次。
30天內用全價飼料餵養雞,促進雞健康生長,增強抵抗力。
因覓食能力差,以餵雞為主,15日齡內早晚舍飼,1次在葡萄園補充中餐;1.5 ~ 30日齡中餐免費投餵,早餐投餵量由放養初期的足量降為60%;30歲以後早餐會減少到50%左右,中餐免費,但是晚餐壹定要吃飽。
雞被飼養在雞舍和避雨設施中。公園裏的雞舍都是移動雞舍,每節長90厘米,寬90厘米,高90厘米。它們是由木板制成的,尖頂上覆蓋著鐵皮。每個移動雞籠都掛著壹個壹生蛋筐。實踐證明,這種規範設計不會影響葡萄生長的任何田間作業。
每5個區間有1組移動雞舍,每個養殖區設置5組。每隔2天,移動雞舍在各自的葡萄行之間向前移動,以便雞糞可以散布在花園中。
葡萄園養雞密度為雛雞出炕後15天,白天放養密度為18,000只/公頃,16~30日齡為9000只/公頃,30日後為2250只/公頃。葡萄園內限定活動範圍內的雞(600只)采用屏風隔離帶輪流放牧,每1周更換1只,輪牧期約為1個月。
這樣,雞糞可以促進葡萄園裏的草、蚯蚓、昆蟲的生長,給它們壹個休息和歇息的時間,下次雞再來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草、蚯蚓等給雞吃,如此反復形成生態食物鏈,實現養雞和種植葡萄的雙豐收。
30日齡前用全價飼料補飼,30日齡後逐漸轉為用玉米顆粒補飼,以人工促使其在葡萄園中尋找食物,從而增加雞的活躍度,多吃有機物和營養物質。冬春季節,因為草少,蟲少,蚯蚓少,我們可以在葡萄園種植青菜進行輪牧,利用附近的桑園種植青菜進行飼養,飼餵玉米,既提高了雞的肉質和口感,又節省了材料和成本。
及時免疫葡萄園養雞很難預防疾病,所以在育雛階段就完成了育雛時能完成的疫苗接種工作,並嚴格遵循免疫程序。
園區內所有雞接種馬立克氏病、新城疫、法氏囊疫苗,飼養周期長的蛋雞接種傳染性支氣管炎疫苗。雛雞階段,飼料中添加抗痢疾和抗球蟲病藥物。
葡萄病蟲害應在空閑間隔期防治,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