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流水桂魚肥”,徽菜最經典的代表就是臭桂魚,也叫腌桂魚。所謂腌鮮,在徽州方言裏就是臭的意思。這道菜的魚肉鮮嫩,鮮香,“香”與“臭”的鮮明對比是臭鱖魚的獨特之處。
惠州轄區內,眾多溪流在山間流淌不息,獨特的景觀讓惠州人選擇的食材更多。然而,交通堵塞使得食物運輸困難。聰明的徽州人為了讓魚保持新鮮,把新鮮的鱖魚去掉魚鱗和內臟,切成幾刀,放在木桶裏,撒上鹽,壹層壹層地疊起來,最後用重物壓在上面壓實。
魚在途中略有發酵,到了目的地,魚鰓仍呈紅色,魚身淺綠光亮,鱗片完整,栩栩如生。聞起來有點臭,其實是乳酸菌發酵產生的味道,只是燃燒後有壹種奇怪的味道。如今時代變遷,交通不再是障礙,但臭鱖魚作為徽菜的代表菜,依然享譽海內外。
腌制後的烏鱧肉質變得更加緊實,形成“蒜瓣肉”的獨特質地,肉質與壹級黃花魚相近。吃魚後可以感受到它獨特的“腌鮮”味道,保持桂魚的原汁原味。壹旦妳吃了它,妳會壹口接壹口地吃下去,永遠不會停下來。
腌制好的新鮮桂魚先炸後燒,強調的是醬油。和大部分徽菜壹樣,麻辣濃厚的紅燒醬不僅提升了美食的美味,也非常適合下飯。餐桌是壹道風景菜,鹹辣相間,殺酒殺飯,無比滿足。
在中國千年農耕文明中,大豆占據著重要地位。淮南是豆腐之鄉,回族尤其擅長做豆腐。隨著徽州人的不斷探索,豆腐已經成為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菜肴。與湘菜的臭豆腐不同,徽菜的毛豆腐是徽菜“溫和微腐”的代表。
毛豆腐是壹種人工發酵的方法,使豆腐表面長出細長的毛絨菌絲(植物蛋白),是徽州濕潤氣候的靈感。因為豆腐中的植物蛋白經過發酵轉化為氨基酸,煮後吃起來很新鮮。這種濃郁的味道被徽州人稱為“家鄉的味道”。
油炸後,表面的絨毛消失,壹個金黃色的酥皮包被裹在壹個像腐乳壹樣的半固體裏,軟軟的,微苦。蘸醬的話會很難有苦味,但是嘴很香,有情人愛吃。無論是在正宗的徽菜館,還是在屯溪老街的大街小巷,都很容易找到毛豆腐的身影。
最有意思的吃法是在街上遇到小販,壹個小竈,壹個毛豆腐,麻油辣椒糊,在煎鍋裏邊吃邊聊,好吃又獨特。在外地生活久了的惠州人,壹提到毛豆腐,就會勾起壹股濃濃的鄉愁。
有壹個關於毛豆腐的傳說。相傳朱元璋攻陷城池後,曾派兵北上屯兵績溪。這個地區的人們經常用水豆腐讓士兵工作。後來水豆腐給多了,他們壹時吃不下了。熱的時候,豆腐會長出白色和棕色的絨毛。為了防止浪費,朱元璋命廚子先炸,再用多種調料燉,就出了壹道獨特的毛豆腐。朱元璋登基後,把這道菜端給歙縣回民謀士朱升,這道菜又回到了徽州。經過多次的作坊改良制作工藝,形成了今天的特色徽菜。
壹品鍋原產於安徽省績溪縣,又稱績溪壹品鍋。有人說壹品鍋的起源與粵菜中的盆菜有關。鍋菜可能是壹品鍋的鼻祖。兩者都是壹個盆菜裏的美食集合。豐富的食材層層疊疊的放在大盤子裏,汁汁混合,味道濃郁香濃。然而,這壹點無法證實。
梁實秋先生品嘗了“壹品鍋”後,對這道菜贊不絕口,並寫下了詳細的描述:“壹口大鐵鍋,直徑差不多兩尺,趁熱端上來,還在沸騰,壹層雞,壹層鴨,壹層肉,壹層油豆腐,點綴著壹些雞蛋餃子,再配上蘿蔔和蔬菜,味道鮮美。”
徽商常年奔波,為了找到回家的感覺,專門制作“壹品鍋”。精心挑選的食材,層層環繞,妳想要的是壹顆欣欣向榮,團團圓圓。喜慶的日子,各家各戶煮各家的風味,鍋裏裝著化不開的鄉愁和喜悅。在柴火的上面,筍幹、雞、鴨、豬肉、豆腐和雞蛋餃子在壹個老式的鐵鍋裏層層疊疊...壹開蓋,熱氣騰騰,香氣四溢。
說到壹品鍋,不得不提胡適先生。胡適在美國期間,多次想家。他以家鄉風味之名,用“壹品鍋”招待客人,從而在國際上揚名,壹品鍋取名胡適之,叫胡氏壹品鍋。
壹口熱氣騰騰的鐵鍋端上來,醇香的湯汁還在沸騰翻滾,各種食材構築的五彩繽紛,就像燦爛的徽州。肉餡的蛋餃和油豆腐好吃多汁,基板上的五花肉和紅燒肉壹樣肥脆。湯越燉越濃,甚至幾碗飯都可以和湯壹起吃。
中和湯是安徽祁門地道的傳統名菜。清香味濃,鮮嫩不油膩,粗細適中,老少皆宜。祁門人擺宴席,中和湯是必不可少的,是餐桌上的第壹道菜。中和,原名“中和”,是祁門縣流入鄱陽湖的壹條河,是祁門境內的壹條河。
相傳南宋時,祁門人方悅在鄱陽做官。閑暇時,他常泛舟鄱陽湖,溯流至中和。他在家鄉捧了壹捧美麗的水,在青山綠水間吟詩,多少能撫慰他失意的心情。方悅喜歡吃豆腐,有壹次他在船上做豆腐時,缺少調料。他看到河裏有很多小蝦,就釣了壹些放在鍋裏和豆腐壹起煮。他從來沒想過用小蝦米煮的豆腐湯更美味。之後,方悅特意去中和弄了些蝦作為煮豆腐的常用調料,並將這道菜命名為“中和湯”。
自方悅將這碗“豆腐湯”引入祁門後,祁門人加入了當地山民的美食和飲食喜好,壹些文人騷客植入了徽州和合文化元素,變“河”為“和”,“中和湯”成為徽菜湯的代表。改良後的中和湯清亮可口,油而不膩。在寒冷的冬季月份,飯前喝壹小碗以刺激食欲和驅散寒冷,它已成為祁門地區婚宴和家庭聚會的特色菜。
徽菜的代表菜很多,遠不止以上四種,還有傳統美食如火腿燉甲魚、紅燒果子貍、黃山燉乳鴿、清蒸石鍋雞、鄭文山筍、徽州紫苑、道板香、李鴻章大雜燴、曹操雞、石鍋糕等等。土生土長的食材,獨特而富有想象力的加工和烹飪,造就了徽菜。
徽菜,看似簡單厚重的菜品下,蘊含著由軟到細的道理。就地取材,以鮮取勝;善用熱能,火力獨壹無二;燉的細膩,適合陰生;關註自然,用食物強身健體...每壹個場景,每壹道菜,都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期待。它不僅是壹種口福,也是徽州風俗文化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