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生命在地球上誕生以來,物種與生物就壹直在相互競爭,物種與自然的鬥爭不斷被演繹。能適應自然的被選擇生存,不適應的被淘汰。生物體只有不斷進化適應自身的生存環境,才能繼續生存。
恐龍作為地球中生代的代表,曾經長期處於地球生物物種的主導地位。但據地質學研究,恐龍種類相當多,形態各異,習性各異。最大的脆弱的雙腔龍可能超過50米,而最小的蜂鳥可能不到10厘米。就飲食習慣而言,有溫順的食草動物和兇猛的食肉動物,也有既吃素又吃素的雜食性恐龍;從生存空間或地理分布來說,有在天上飛的,有在地上爬的,有在水裏遊的。這樣看來,恐龍與其說是當時地球上的主要物種,不如說是當時所有物種的統稱。
由於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地球不斷吸收隕石、星際塵埃等物質,使得地球體積膨脹,引力增大。恐龍種群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那些大群體越來越難以承受其龐大的體型,不得不在生活方式和個體特征上做出選擇和逐漸進化。天空中的部分進化成了烏鴉等群體,而地面上的部分像鱷魚壹樣往水裏走得太遠,壹個個身體像蜥蜴壹樣萎縮,剩下的大型未變形群體被淘汰。
人類作為地球上的特殊生命,也經歷了幾次進化過程,但他的選擇比恐龍更靈活,更徹底。但最終還是出現了兩極分化,他們有的進化成了人類,有的選擇了森林變成了猿猴。總的來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是所有生物進化的必然結果。
恐龍是蛋,人類是胎生的,人類的嬰兒需要大量的時間來養育。
眾所周知,像蛇BB,壹出生就會捕獵;哺乳動物BB壹兩年後可以獨立;就人類嬰兒來說是最沒用的,什麽都不會還會惹事。如果它們能懂事,必須先養兩三年,然後再花十幾年的時間學習知識,獨立自主。
正是人類嬰兒落後的繁衍方式,將前人的知識壹代壹代地積累和傳承,加速了後代的知識儲備,引起了從量變到質變,從而走向文明。比如上壹代發展了勾股定理,那麽下壹代就可以直接學習應用,然後在勾股定理上發展壹個新的定理,不需要反復研究。
卵生動物都有壹個問題:上壹代生下壹代,基本不在乎,但鳥還是在乎,飛不飛也不在乎,也談不上對下壹代的教育。
即使恐龍突然有了壹個奇思妙想,它甚至發明了壹些東西。下壹代出生,下壹代不知道,於是知識的傳承或積累就斷了。即使下壹代比龍聰明,同樣的奇思妙想和發明也要花同樣多的時間,根本無法展開。比如恐龍爸爸發展了勾股定理,但是他不能告訴恐龍BB,因為他找不到恐龍BB,或者說他看到了就吃了。恐龍BB會花時間重新研究勾股定理。
壹切都要從頭開始,別說八千萬年,八億年也不會形成文明。
早期的地球含有大量氧氣,非常適合恐龍這樣的大型生物繁衍生息。隨著氣候的變化,包括恐龍和它們的食物,都不能很好的適應環境,所以最後滅絕了。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恐龍的壹些分支已經有了很高的智商,比如猛禽和牙傷龍,但是環境的快速變化沒有給它們機會。
人類是不同的。首先,人類是食草動物,食譜和工具種類繁多,這使得人類不僅有很好的適應環境的能力,而且有壹定的改變環境的能力。因此,人類祖先可以從樹上到地上,從洞穴到平原,從狩獵到繁殖,壹步步地學習和發展,並通過社會化的活動,將這些知識傳遞給下壹代。
人類之所以能進化成高等生命。最根本的是人有勞動能力。勞動不僅能積極改造世界以滿足人類的需要,還能促進人腦向高級智能發展。人類建立現在的高級文明,離不開壹雙會幹活的手。
PS: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