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汪曾祺的《五味》,世界上有五種味道——酸、甜、苦、辣、鹹。在這個五壹假期裏,我跟著汪曾祺爺爺的筆“嘗”遍了天下美食,“嘗”遍了天下美食。
《五味》這本書講述了中國所有的美食:楊花兒蘿蔔、端午鴨蛋、金錢刀削腿、燉蔥蝦...有的是世界各地的名菜,比如臭鱖魚;有的是民間食品,比如豆腐腦;有的是街頭小吃,比如豆汁、鍋盔...看著《五味》,美食仿佛就在眼前,仿佛在嘴裏嘗過,讓人垂涎三尺。
汪曾祺爺爺曾寫道,“談吃也是壹種生活態度和文化。那麽,為什麽不談談呢?”看到這裏,我開心了。這的確是壹種生活態度。寒假的時候看了央視主持人康輝寫的壹個平均分,還記得裏面的壹個片段:康輝老師聽說有壹家紅燒肉館特別好吃,就花了幾十塊錢打車買了壹份十幾二十塊錢的紅燒肉。第壹次看的時候,我很疑惑。我覺得這太不可思議了。打車的錢和買紅燒肉的錢不成比例!看完《五味》,我又想,也許這也是康輝老師的壹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吧。
有句話叫“人生不只是當下,還有詩和遠方。”至於我,忘了詩歌吧。我只想帶著美味去遠方。宋代詩人蘇東坡做官的時候經常自己做吃的。比如紅燒肉糊了,撒點蔥花——燉,出鍋,唉,好香!再比如中藥太苦,用糖、面粉、黑芝麻炒——東坡藥餅出來了,百勝!
但也是為了食物,我壹直無私,快樂,苦澀。小區樓下有蛋餅餡的,又嫩又香。壹層秘制醬加壹層辣椒油,再夾上火腿、雞柳、生菜,好吃!為了買蛋餅不用排長隊,我經常早上六點左右起床,早早買個蛋餅,找個背風的地方,先聞聞香氣,然後壹口咬下去。太好吃了!還記得有壹年暑假,小區門口開了壹家奶茶店,冰激淩只賣兩元。我和我的朋友迫不及待地排隊購買。有兩種冰淇淋特價,牛奶口味和抹茶口味。先是買了壹個牛奶味的,看著朋友在享受他的抹茶味。我趕緊狼吞虎咽地吃下牛奶味的,買了兩種口味的其中壹種。這仍然是狼吞虎咽和暴食的結果。
逐壹回憶關於“吃”的往事,再看《五味》,原來書中各種美味都是作者的壹種生活態度,壹種人生追求。
汪曾祺關於五味的思考2“五味”,我只聽王老講過中國的美食和世界各國的小吃、配菜,不僅有他們的做法,還有他們的起源。我驚嘆於他的博學,像壹本活字典,不用百度。換句話說,他腦子裏有無數條線。線頭壹扯,就扯出了很多相關的知識。有很多關於美食、奇聞軼事、古今中外的嚴肅論調。
在飲食史研究中,王總是壹副老學究的樣子,壹本正經。壹轉身,又會看到這句話:“有壹次我誇自己什麽都吃,所以被戲弄了兩次。有壹次在老家,我不吃香菜,覺得香菜有臭蟲的味道。.....店裏的管事拿了壹大碗涼拌香菜,說:‘不是什麽都吃嗎?’我咬咬牙,吃了起來。從此我就吃香菜了。“這壹段使人感到互相欣賞。因為我也不喜歡香菜,因為有臭蟲的味道。壹位可愛勇敢的老人出現在我們面前。我也很驚訝他的經歷,到處吃,解釋他吃了那麽多菜!他怎麽敢嘗!
王老的老家是江蘇高郵。說起家鄉的美食,他是那麽的深情,那麽的深情。他有多愛他的家鄉。家鄉的炒飯和焦屑,端午節的鹹鴨蛋,泡菜湯,虎鯊,驕傲魚,蛤蜊,田螺和蛤蜊,野鴨,鵪鶉,斑鳩,蟎蟲,藜蒿,枸杞,薺菜,馬齒莧都留下了。《家鄉野菜》詳細描述了薺菜、藜蒿、馬齒莧、薺菜,還提到了我家鄉明代散曲作家王攀,以王西樓的野菜配方為主,圖文並茂,多寫民間疾苦。“河綠河綠,河邊摘菜的女兒哭。我的母親,我的父親,我的兄弟,雖然他們很熟悉。阻止我和我的妹妹看家——漸江”,“抱著青蒿,牢牢紮根,如膠似漆。妳沒看見昨天賣的客船上,孩子哭著不肯放手——抱著青蒿。”王老說這些詩感情真摯,讀來酸酸的。的確,王老告訴我們,他的家鄉有壹位散曲作家,用野菜記錄了人民的疾苦。他帶給讀者的感動,以及對家鄉這片土地的熱愛。親民的作品總有煙花的味道,說人間冷暖,說百姓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