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 飛 投 軍 後,很 快 因 作 戰 勇 敢 升 秉 義 郎,不 久 金 軍 攻 破 開 封, 俘 獲 了 徽、 欽 二 帝, 北 宋 王 朝 滅 亡。 次 年,趙 構 建 立 南 宋 王 朝, 嶽 飛 上 書 高 宗,要 求 收 復 失 地,被 革 職。 不 久 隨 東 京 留 守 宗 澤 守 衛 開 封, 以 戰 功 轉 武 功 郎。 宗 澤 死 後, 從 繼 任 東 京 留 守 杜 充 南 下。
建 炎 三 年( 1129 年), 金 將 兀 術 率 金 軍 渡 江 南 侵, 嶽 飛 移 軍 廣 德、 宜 興, 堅 持 抵 抗,攻 擊 金 軍 後 防。次 年, 嶽 飛 在 牛 頭 山 設 伏,大 破 金 將 兀 術, 收 復 建 康(今 江 蘇 南 京), 金 軍 被 迫 北 撤。 之 後,嶽 飛 升 任 通 州 鎮 撫 使, 擁 有 人 馬 萬 余, 建 立 起 壹 支 紀 律 嚴 明、 作 戰 驍 勇 的 抗 金 勁 旅“嶽 家 軍”。
紹 興 三 年( 1133 年), 嶽 飛 因 剿 滅 李 成、 張 用 等“軍 賊 遊 寇”, 得 高 宗 所 獎 “精 忠 嶽 飛” 的 錦 旗。 次 年 他 又 率 部 擊 破 金 傀 儡 偽 齊 軍, 收 復 襄 陽、 信 陽 等 六 郡。 嶽 飛 也 因 功 升 任 清 遠 軍 節 度 使。
紹 興 五 年,嶽 飛 率 軍 鎮 壓、收 編 了 楊 麽 領 導 的 農 民 起 義 軍。隨 後 駐 軍 鄂 州(今 湖 北 武 昌), 派 人 渡 河 聯 絡 太 行 義 軍。 他 屢 次 建 議 高 宗 大 舉 北 進,但 都 為 高 宗 所 拒 絕。 紹 興 九 年, 高 宗、 秦 檜 與 金 議 和, 嶽 飛 上 表 反 對。 次 年, 兀 術 進 兵 河 南。 嶽 飛 奉 命 出 兵 反 擊。 相 繼 收 復 鄭 州、 洛 陽 等 地, 在 郾 城 大 破 金 軍 精 銳 鐵 騎 兵“鐵 浮 圖” 和 “拐 子 馬”, 乘 勝 進 占 朱 先 鎮, 距 開 封 僅 四 十 五 裏。 兀 術 被 迫 退 守 開 封, 金 軍 士 氣 沮 喪, 發 出 “撼 山 易, 撼 嶽 家 軍 難” 的 哀 嘆, 不 敢 出 戰。
在 朱 先 鎮, 嶽 飛 招 兵 買 馬, 積 極 準 備 渡 過 黃 河 收 復 失 地,直 搗 黃 龍 府。 兩 河 義 軍 也 紛 起 響 應。 這 時 高 宗、 秦 檜 卻 壹 心 求 和, 連 發 十 二 道 金 字 牌 班 師 詔, 命 令 嶽 飛 退 兵。嶽 飛 壯 誌 難 酬, 只 好 揮 淚 班 師。
嶽 飛 回 臨 安 後, 即 被 解 除 兵 權, 任 樞 密 副 使。
不 久 被 誣 謀 反 下 獄。 紹 興 十 壹 年( 1142年 ) 十 二 月 二 十 九 日, 以“莫 須 有” 的 罪 名 與 子 嶽 雲 及 部 將 張 憲 同 被 害 於 臨 安 風 波 亭。 寧 宗 時 被 追 封 鄂 王。
嶽 飛 善 於 謀 略, 治 軍 嚴 明。在 其 戎 馬 生 涯 中, 他 親 自 參 與 指 揮 了 126 仗, 未 嘗 壹 敗, 是 名 副 其 實 的 常 勝 將 軍。 著 有 《嶽 武 穆 遺 文》(又名《 嶽 忠 武 王 文 集》),其 詞 《滿江紅》是 千 古 絕 唱 的 名 作。
北宋末年,深受民族壓迫的漢族、契丹族、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國,深入骨髓”,紛紛自動組織起來反抗。
從十二世紀二十年代起,黃河南北、兩淮之間,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金民族戰爭。嶽飛和抗金名將宗澤、韓世忠等壹道,站在抗金鬥爭的最前線。可是,腐敗的北宋統治集團,采取妥協、投降的政策,1127年(靖康二年),徽宗趙佶、欽宗趙桓被擄走後,繼而接位的南宋小朝廷的頭目趙構,同樣是個投降派。他偏安於江南壹地,沈醉於歌舞逸樂之中,沒有真正組織抗金民族戰爭並把它進行到底的決心和打算,所不同的是壹面信用秦檜等投降派,通過他們出面進行壹系列議和投降活動;壹面則利用宗澤、嶽飛、韓世忠等抗戰派,抵擋金軍的淩厲攻勢,以保住他的皇帝寶座和積累屈膝求和的資本。到了十二世紀二十年代中期,東自江淮、西至陜西壹線的宋、金雙方對峙的軍事分界線形成後,趙構、秦檜統治集團,實際上已經成了南宋抗金鬥爭最大絆腳石;反過來,嶽飛、韓世忠等抗戰派,則成了趙構、秦檜投降派活動的最大障礙。南宋朝廷內部抗戰派與投降派的鬥爭,日趨尖銳。
嶽飛堅決反對議和,主張抗戰到底,置個人榮辱安危於度外,對趙構、秦檜的投降活動進行堅決鬥爭。1139年(紹興九年),嶽飛在鄂州(今湖北武昌)聽說宋金和議將達成,立即上書表示反對,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並直接抨擊了“相國”秦檜出謀劃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動,使“秦檜銜之(抱恨)”。和議達成後,高宗趙構得意忘形,頒下大赦詔書,對文武大臣大加爵賞。可是,詔書下了三次,嶽飛都加以拒絕,不受開府儀同三司(壹品官銜)的爵賞和三千五百戶食邑的封賜。他在辭謝中,痛切地表示反對議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並再次表示收復中原的決心,“願定謀於全勝,期收地於兩河,唾手燕雲,終欲復仇而報國。”這無異於給宋高宗當頭潑了冷水,從而更使趙構、秦檜懷恨在心。“但嶽飛不顧個人得失,堅持抗戰到底的立場,率領軍隊,聯絡北方義軍,卓有成效地從事抗金戰爭,籌劃收復中原、統壹祖國,成為全國抗金民族戰爭中的有力支柱。
1139年(紹興九年)夏,金兀術撕毀紹興和議,傾巢而出;再度發動大規模的對宋戰爭。在東、西兩線軍取得對金大捷的形勢下,嶽飛揮兵從長江中遊挺進,實施銳不可擋的反擊”,他壹直準備著的施展收復中原抱負的時機到來了。
嶽家軍進入中原後,受到中原人民、忠義民兵的熱烈歡迎。這年七月,嶽飛親率壹支輕騎駐守河南郾城,和金兀術壹萬五千精騎發生激戰。嶽飛親率將土,向敵陣突擊,大破金軍“鐵浮圖”(侍衛親兵)和“拐子馬”(左右兩翼鉗攻的騎兵),把金兀術打得大敗。嶽飛部將楊再興,單騎闖入敵陣,想活捉金兀術,可措沒有找到,手殺敵人數百,身被幾十處創傷,豪勇無比。嶽家軍將士具有“守死無去”的戰鬥作風,敵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嶽家軍陣容搖動。郾城大捷後,嶽飛乘勝向朱仙鎮進軍(離金軍大本營汴京僅四十五裏),金兀術集合了十萬大軍抵擋,又被嶽飛打得落花流水。嶽飛這次北伐中原,壹口氣收復了潁昌、蔡州、陳州、鄭州、郾城、朱仙鎮、消滅了金軍有生力量,金軍全軍軍心動搖,金兀術連夜準備從開封撤逃。南宋抗金鬥爭有了根本的轉機,再向前跨出壹步,淪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復了。嶽飛興奮地對大將們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破掉酒戒慶祝)”而金軍則發出了“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哀嘆。
但是,外敵難以撼動的嶽家軍,卻遭到了南宋朝廷內部投降派的摧殘。就在這抗金戰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甘心充當兒皇帝的高宗趙構,因擔心壹旦中原收復,金人放回他的哥哥欽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與金入議和。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裏竊取了宰相高位的內奸秦檢,也抓住高宗這個難言的心病大肆活動,破壞嶽飛的抗戰。他們狼狽為奸,密謀制訂了全線撤軍、葬送抗金大好形勢的罪惡計劃。他們首先命令東西兩線收兵,造成嶽家軍孤軍突出的不利態勢後;即以“孤軍不可久留”為名,連下十二道金牌(紅漆金字木牌),急令嶽飛“措置班師”。在要末“班師”、要末“喪師”的不利形勢下,嶽飛明知這是權臣用事的亂命;但為了保存抗金實力,不得不忍痛班師。嶽飛憤慨地說;“十年之功,廢於壹旦!所得諸郡,壹朝全休!社稽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嶽飛的抗金英勇鬥爭,至此被迫中斷。 嶽家軍班師時,久久渴望王師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攔道慟哭。嶽飛為了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故意揚言明日渡河,嚇得金兀術連夜棄城北竄,準備北渡黃河,使嶽飛得以從容地組織河南大批人民群眾南遷到襄漢壹帶,才撤離中原。這時,有壹個無恥的書生,騎馬追上金兀術扣馬而諫:“太子(兀術)毋走,京城可守也,嶽少保兵且退矣!……自古沒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金兀術這才又整軍回到開封,並以不費吹灰之力,又把中原土地奪了回去。
嶽飛壹回到臨安,立即陷入秦檜、張俊等人布置的羅網。1141年(紹興十壹年),他遭誣告“謀反”,被關進了臨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車橋附近)。監察禦史萬候*(音末期屑)親自刑審、拷打,逼供嶽飛。與此同時,宋金政府之間,正加緊策劃第二次和議,雙方都視抗戰派為眼中釘,金兀術甚至兇相畢露地寫信給秦檜:“必殺嶽飛而後可和。”在內外兩股惡勢力夾擊下,嶽飛正氣凜然,光明正大,忠心報國。從他身上,秦檜壹夥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證據,但嶽飛卻仍於紹興十壹年農歷除夕夜,被趙構“特賜死”,殺害於臨安大理寺內,年僅三十九歲。嶽飛部將張憲、兒子嶽雲亦被腰斬於市門。嶽飛父子及張憲死於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軍隊和老百姓的強烈憤怒,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秦檜支吾其詞“其事體莫須有(也許有)。”韓世忠當場駁斥:“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民族英雄嶽飛,就在“莫須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臨死前,他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這是悲憤的呼喊!嶽飛20歲入伍,投奔真定(今河北正定)安撫使,但不久因父喪回鄉,兩年後,再投河東路平定軍。1126年,金軍攻汴京,朝廷風雨飄搖,欽宗弟趙構以“天下兵馬大元帥”名義招募義勇民兵,嶽飛投其帳下,因率百騎斬殺金軍幾千有功,被升為秉義郎。
不久,趙構改派嶽飛至老將宗澤麾下,赴澶州援救汴京,自己卻視望不前,待金軍1127年4月攻入汴京將徽、欽二宗及後妃、大臣等三千人和無數財寶擄走北歸後遂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為宋高宗。高宗任命宗澤為開封知府兼東京留守,聽信寵臣黃潛善等勸說,反“戰”而主和。嶽飛上書怒斥議和力主回擊,反被以“越職”罪免去職務。
三個月後,嶽飛投奔河北路招撫使張所,頗受賞識,曾在王彥統轄下抗金,渡河收復新鄉。因與王彥不和,轉戰汴京,再次投奔宗澤,在黃河以南連續戰勝金軍。次年,曾24次上書高宗請求還都的老將宗澤憂憤成疾,臨終三呼“渡河!”而亡,嶽飛隨接替東京留守的杜充南下,退往建康(今江蘇南京市)。1129年冬,金軍由兀術(即宗弼,金太祖阿骨打第4子)統率大舉南侵,渡江攻入建康。高宗輾轉逃往海上,僅率臣八九人,乘樓船飄泊於溫州、臺州壹帶。
嶽飛奉命收復建康,先率部在城南牛頭山埋伏,深夜派百名黑衣戰士混入敵營,使金軍於夢中,互相殘殺,又伺機捕捉敵人哨兵,獲知敵北撤路線,火速趕往靜安鎮,橫刀躍馬沖入敵軍,往來翻飛擊斃敵軍無數,乘勝進駐建康後,升任通(今江蘇南通)、泰(今江蘇泰州)鎮撫使。嶽飛由此嶄露頭角。
1130年,金扶植漢奸劉豫割據河南、淮北建立偽齊政權,使其牽制南宋以緩和宋對金的直接威脅。放回降臣原宋禦史中丞秦檜,讓他勸誘高宗稱臣行南北分治。同時由兀術率主力征服川、陜,以斷南宋兵糧之援。
南宋相應在江淮之間有防,派嶽飛防守江州(今江西九江)至江陵(今湖北江陵)壹線,嶽飛先平定叛軍、遊寇及農民起義,收編精兵,以後三次主動出擊大獲全勝。
第壹次在1134年,嶽飛率軍從江州出征,收復偽齊占領的襄陽等六州之地。在隨州(今湖北隨縣)嶽飛的16歲長子嶽雲,手握各重80斤的鐵錘力奪頭功。在襄陽,嶽飛慧眼識破敵人以騎兵布防江岸,以步兵擺陣闊野的破綻,令部將以手持長槍的步兵攻敵騎兵,使其陣腳大亂,互相爭擠奪路,落入江中。又以騎兵將敵步兵殺得丟盔卸甲,擊潰偽齊主力。僅三個月即順利收復六州,保住了長江中遊,打通了通往川陜之路,扭轉了南宋的被動局面,增強了軍民抗敵的勇氣和信心。32歲的嶽飛被破例提升為清遠節度使,又進封武昌郡開國侯,享受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同等的宋朝最高殊榮。
嶽飛童年時,家境清貧,少時便同父母壹起下地耕作,當過地主家的佃客。嶽飛生性剛直,深沈寬厚,勤奮好學,苦練武功,曾求師於本地箭師周侗和槍手陳廣,成為“壹縣無敵”。他還特別愛讀《左氏春秋傳》和孫、吳兵法,讀起來常通宵不寐。
宋高宗趙構即位後,嶽飛經人介紹參加了趙構統帥的軍隊,因作戰勇敢,升為秉義郎(從八品的武官)。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嶽飛在澶州(河南濮陽附近)和曹州山東曹縣西北兩次小勝金軍。因趙構重用黃潛善、汪伯彥等人,企圖避地東南,嶽飛不顧自己位卑言輕,上書趙構,反對南逃,力請趙構返回終京,親率六軍北渡黃河。這觸怒了趙構及黃、汪等人,以“小臣越職,非所宜言”的罪名被革職。三個月後,嶽飛投奔河北路招撫使張所,不久升為統制,隨都統制王彥渡河收復新鄉,在太行山刺殺金將。旋歸宗澤,為留守司統制。宗澤死後,從杜充南礦。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冬,金牙術率軍大舉南侵,攻入建康(今南京)。建炎四年,嶽飛率軍北進,在清水亭、靜安等地襲擊北撤金軍,連連獲勝,金幾術險被活捉。並壹舉收復建康,升為通泰鎮撫使兼知泰州。接著,他受命領兵救援楚州(今江蘇淮安),在承州三次大敗金軍。嶽飛的部隊軍紀嚴明,英勇善戰,稱“嶽家軍”,深得百姓愛戴。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嶽家軍大破偽齊劉豫軍隊,收復了襄陽府及唐、鄧、隨、郢州、信陽六郡,嶽飛被提升為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兼管襄陽府路,不久進封武展郡開國候,時年三十二歲。是年冬,金齊聯軍攻陷滁州,進逼廬州(今安徽合肥)。廬州告急,嶽飛接旨率軍東下,又壹次大敗金軍。
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秦檜以宰相身分接受了金朝的議和詔書,向金稱臣,每年進貢銀子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嶽飛向朝廷再次申述他壹貫反對“和議”堅持抗敵的主張,堅決表 示願制定方略,收復河東、河北,直搗燕雲,為國復仇。趙構為 了取得武臣對和議的支持,授於劉光世、張俊、韓世忠三大將新的封號和官爵,提升嶽飛為開府議同三司。嶽飛連上四奏,表示不受,並指出,現今的形勢只可引以為危而不可引以為安,只足 以使人憂慮而不足以使人祝賀,應加緊訓練士兵,以備不測,要求朝廷追回成命,以便“保全臣節”。嶽飛屢次反對“議和”,引起趙構的不滿和秦檜的痛恨。
紹興十年,金撕毀“和議”,大舉伐宋。嶽飛接到趙構“乘機取勝”的親筆詔書,立刻調兵遣將,挺進中原,在河南郾城,大破 兀術的“鐵浮圖”和“拐子馬”,金軍全線崩潰。此後,又乘勝進軍朱仙鎮,以猛將帶領背嵬軍騎兵五百名出擊,殺敵金軍。朱仙鎮之捷,更增強了嶽飛乘勝渡河收復河北的決心,他再次上書趙構,要求深入敵境,復取舊疆,報亡國之恥。北方忠義軍紛紛來歸,士氣高漲,以“直抵黃龍府”相激勵。趙構、秦檜壹天之內用金字牌發出十二道詔書,催嶽飛班師。嶽飛明憤地說“十年之力,廢 於壹旦”,“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被迫下令撤軍。嶽飛在撤軍前,故意放出風聲,說明天渡河,幾術害怕城內百姓作嶽家軍內應,連夜棄城,北逃壹百余裏。嶽家軍班師後,金兵乘機奪占了鄭州、顧昌、陳州、蔡州等地。
嶽飛回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後,兵權被奪。紹興十壹年(公元1141年)七月,秦繪竣使右滿議大夫萬侯桌首先發難,上書指責嶽飛“爵高祿厚,誌滿意得,平昔功名的誌向,日漸頹情”。這年八月,嶽飛的樞密副使之職被免,改任萬壽觀使的閑職。之後,秦忙唆使嶽飛手下的副統制王俊出面誣告,說嶽飛部將張憲 準備謀反。十月,朝廷張榜,說張憲壹案“其謀牽連嶽飛,遂逮捕歸案,設召獄審問”,並將嶽飛及兒子嶽雲逮捕入獄。十二月,趙構下旨:“嶽飛特賜死,張憲、嶽雲並依軍法施行。”當天,大理寺執法官遵旨作最後處決,逼嶽飛在供狀上畫押。壹生光明磊落 的嶽飛在供狀上寫下八個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即服毒酒身亡,時年僅三十九歲。
嶽飛壹生出入疆場,英勇抗擊侵掠,堅決反對國族壓迫,其愛國主義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為歷代人們所敬仰,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嶽飛被投降派秦檜害死,是最流行的說法,京劇有《風波亭》描述這場悲劇。杭州嶽墳的對面有秦檜夫婦的鐵鑄跪像,壹年三百六十五天,晝夜向嶽飛請罪,壹直遭到前來參拜嶽墳的遊人們的唾罵。清初壹位松江女子參拜嶽墳後,寫了壹幅對聯,流傳以後,被刻在秦檜夫婦跪像的後面、嶽墳大門內側門楣上:“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現在還是中國人大眾化早點的油條,起源於南宋臨安的民間故事,說的是臨安街上制作燒餅的小販,在得知嶽飛被害後,用面粉搓成壹雙面條,代表秦檜夫婦,放進油鍋裏炸,取名“油炸檜”,很快風行傳播開來。這個故事從壹個側面反映老百姓對秦檜陷害忠良的憤恨之壹斑。
秦檜陷害嶽飛是事實,也沒必要替秦檜翻案,問題是秦檜這樣做的背後還有深壹層的原因,不是抽象的忠和奸、是和非所能概括。最近看到壹篇“嶽飛死因探微”,作者劉興雨轉引南懷瑾的兩個觀點,壹是嶽飛提出的口號“直搗黃龍,迎回二聖。”二是1137年嶽飛聽說金人想在汴京立欽宗之子,就上書高宗,請立太子,以安定人心。正是這兩件要害的事,惹惱了宋徽宗,秦檜不過是摸透了高宗的心理,作出迎合的計謀而已。
這兩點分析也完全正確,問題是,這兩點理由,不能算是南懷謹自己的觀點,如若劉興雨的引文正確,那末,南懷謹作為著名的學者,不可能不知道這兩點理由,早已有明朝的文徵明敘說在前,為什麽變成是他研究的新見解呢?現在的科技界,常有抄襲他人資料被揭發的事,文史界似也不例外?
現將文徵明的《滿江紅》詞抄錄如下:
“拭拂殘碑,勅飛字依稀堪讀。
慨當初,倚飛何重?後來何酷!
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憐事去言難贖。
最無辜、堪恨最堪憐,風波獄。
豈不念,靖康辱?
豈不恤,中原蹙?
但徽欽壹返,此身何屬?
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只怕中原復。
彼區區壹檜有何能?
逢其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