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上半個月》是王根據西北民歌音調創作的壹首民歌。它既保留了新疆維吾爾族民歌的質樸,又表現出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段,因其曲調優美、意境深遠、易學易唱而傳遍全國。
2.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是四川康定壹首具有代表性的漢族民歌。由編曲,於演唱,於4月6日晚6點38分在南京舉行。從此,《康定情歌》傳遍了全國,名聲遠播,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愛。
3.“敖包會議”
《遇見敖包》是電影《草原上的人》中的壹集。這首歌不僅描繪了草原夜空的遼闊和清澈,還講述了壹個人間美好的愛情故事。時隔半個多世紀,依然傳唱。
4.紫竹調
《紫竹調》是廣泛流傳於吳語地區(蘇南、上海、浙江大部、皖南等)的傳統小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歌。紫竹調經過歷代藝人的演唱和修改,在不同的地方加入了地方特色,音節處理也不壹樣。
5.“在那個遙遠的地方”
《在那遙遠的地方》是王創作的電影《小城之春》中的壹集。這首歌既有哈薩克族民歌的特點,又有青海藏族民歌的風格。作為王最珍愛的歌曲,它屬於王歌曲中藝術評價最高的歌曲,被譽為“藝術中的瑰寶,皇冠上的明珠”。
6.茉莉花
茉莉花在全國都很受歡迎。它是中國民歌的經典,有各種版本。歌曲通過贊美茉莉花來表達感情。
7.《紅巖》(中文版)是呂燕衛作詞,烏拉特民歌作曲,呼斯楞演唱的歌曲,收錄於2009年6月65438+10月1日呼斯楞發行的專輯《塞北》中。(蒙語版)由埃爾貢樂隊演唱,是電視劇《東方英雄傳》中的壹集。
8.阿裏郎,全稱阿裏郎大令,是朝鮮、朝鮮、朝鮮著名歌曲,也是朝鮮半島最具代表性的民歌。阿裏郎被譽為朝鮮民族的“第壹國歌”和“國歌”。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版本,最常聽到的是流行於韓國京畿道的《本調阿裏郎》。
這個版本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它成為了1926的同名電影主題曲。後來,它被用作2000年悉尼奧運會期間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代表團的入場音樂。阿裏郎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9.《沂蒙山小調》是山東省的壹首經典民歌,屬於小調。出生於山東臨沂沂蒙山區望海樓腳下的費縣薛莊鎮上白石塢村。其前身是由沂蒙山區反大藝術團成員李林、阮若珊於1940收集創作的反黃沙社。
10《誰不說我的家鄉好》由、楊淑錚、小作曲。這首歌是根據膠東民歌《王二小集市》改編的。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使用段落作為寫作手法,旋律和音調都是典型的山東民歌。被認為是山東新民歌,用山東民歌的味道唱出了沂蒙地區的大好風光和軍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