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從海鮮到海洋——對《藍色沙漠》的再認識

從海鮮到海洋——對《藍色沙漠》的再認識

在中秋節的前壹天,我和我最好的朋友壹起吃午飯。七拐八拐,來到了路邊的壹家海鮮小館。作為北方人,這家海鮮館的做法比較新穎:鍋底放米飯,上面加蒸籠,倒入白蝦、皮皮蝦、蛤蜊、牡蠣、扇貝、鮑魚,蒸熟後取出。在吃第壹鍋成品的間隙,鍋裏加入多寶魚和娃娃菜繼續蒸。海鮮全熟,鍋底粥熟。加料吃起來很清爽。

我的家鄉沒有這種海鮮。小時候吃的肉基本都是豬牛羊等紅肉。但是市場上稀物貴的規律,讓海鮮在當時成了奢侈品。相關的生態觀念也是建立在“風吹草動見牛羊”的情境上。

前幾天出差,以前飛機上來回都是帶自己的讀物,小說或者雜誌。這個習慣也是逼出來的。我平日裏囤積了很多書,卻沒有時間去讀。相反,在這架飛機上的幾個小時成了寶貴的閱讀時間。這次帶了壹份三聯生活周刊,今年第33期,主題是“海鮮誘惑——中國人重塑海洋生態”。細讀下來,我對海洋的理解不僅限於旅遊島,而是對於海鮮,超越了北戴河南戴河的大排檔,超越了肉丸的深海鰈魚,讓我成為了壹個如此遠離大海的陌生人,成為了生態系統的參與者。

第壹次吃鮑魚是朋友送的禮物。我查了菜單,買了調料,選了最適合自己口味的方法,小心翼翼地做了壹盤慢慢吃。

記憶中的鮑魚魚翅不屬於普通人。他們離我們的餐桌太遠了。現在,這兩種海鮮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前者經過人工養殖,變得越來越普遍,越來越便宜,讓我們普通人也很容易吃到;後者因為無法進行人工繁殖,捕捉方式過於血腥,正在受到越來越多明星和團體的抵制。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海洋生物都可以人工養殖,這就是為什麽今天的漁業仍然繁榮。正是因為漁業的繁榮,海洋生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破壞。

作者袁嶽老師跟著漁船到了海邊。他在文章中描述了這樣壹個場景:漁網的網眼越來越小,鋪設的面積越來越大,探索的深度越來越接近海底。很多漁網都是“無家可歸網”,凡是能打撈上來的都撈,不分大小。打撈上來的魚蝦有大有小,大的賣了換錢,小的留著當魚飼料。當然,打撈的不僅僅是魚蝦,還有很多日常垃圾。漁民從垃圾中挑出魚蝦,然後鏟起來,再扔回海裏。

這就是現在的近海捕魚。魚蝦越來越少,甚至漁民也幾乎吃不到比十年前更大的海鮮。

除了生態,遠海捕魚會引發更多問題。由於公海和主權水域的劃分,在公海捕魚的漁民除了與大自然的風暴作鬥爭之外,還必須冒著風險捕撈別人的海鮮。沒辦法,家裏真的沒門了,但是漁民還是要生活。

海洋占地球表面積的70%,但我們對它了解太少。以目前的技術,許多深海區域仍然無法探測。

別說深海,就算是淺海區,也還有很多未知。袁嶽在文章中提到,陸地上的生命是可見的,因此人們可以對物種的大致生存程度有壹個更科學的判斷。但是海洋的面積是人類看不到的,所以在我們為了經濟利益瘋狂捕撈的時候,無法判斷海洋裏還剩下多少物種,還能維持多久。這種不可預測的情況,反而讓以此為生的漁民只能盡量捕撈,因為說不準什麽時候就沒了。

在海裏找魚不同於在陸地上捕獵動物,更像是在沙漠中尋找綠洲。

從我們的常識來看,許多魚類是季節性繁殖的。它們在近海休息的時候,壹網兩網下去,海洋生物真的無法繁殖。而且海洋也是壹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當壹些魚類缺失甚至滅絕時,對整個海洋系統也是致命的打擊。到時候會對人類產生什麽影響?

我國也有禁漁期,期間漁民要休息,不能再捕魚了。這樣做是為了給海洋生物壹個呼吸的機會。但是,市場不允許。海洋生物需要生存,漁民也需要生存。這就把我們帶回了上面的問題——非法捕魚。

人類將海洋動物分為三類:可食用、不可食用和未知。

能吃的分為三類:好吃有營養,不好吃但有影響(可以加工),好吃但沒營養(可以解饞)。

中國人對各種毒藥免疫,可能是因為他們什麽都能吃。文章裏有壹段很有意思的話,說幾個中國船員在外國漁船上工作,外國人做魚排只需要把魚剃掉,於是中國人就把魚頭燉了,讓外國人看起來很傻。這是壹次真正的面試。西方人壹般吃去骨的魚排和魚罐頭,而中國人喜歡吃整條魚。

海鮮不是奢侈品,而是很多人的必需品,尤其是海邊的居民,所以不可能戒掉海鮮。應該抵制的是魚翅。當然,我也買不起。同時,不要往海裏扔垃圾。內陸有很多人想扔卻扔不了。

文章稱,目前最大的希望有兩個:壹是科技改變了生活,試圖馴化海洋生物,主要是可食用的部分,就像幾千年前人類馴化豬牛羊壹樣;二是立法保護。

不過我知道幾個好消息:壹個是目前不缺魷魚,想要多少有多少;二是帶魚目前沒有人工養殖,大家吃的都是真海貨;第三,海水養殖的魚蝦基本沒有抗生素。“因為很多海洋生物對水質要求很高,養殖戶必須經常換水,抗生素沒用。”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