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對《源氏物語》的評價都比較偏於負面,還有不少讀者覺得這書看得雲裏霧裏。
的確,這書不認真看,確實容易看糊塗,畢竟這書有“長河小說”之稱,鴻篇巨制,如同中國的《紅樓夢》。都說西方有“莎學”,中國有“紅學”,日本有“源學”,《源氏物語》這本書,在日本有“大和民族之魂”之稱,日本人把它視為是“國寶”。
當然,書的好壞也不是日本人的。不少人覺得,《源氏物語》比不上《紅樓夢》,個人覺得,除去個人喜好問題,還有另壹個原因就是大家對日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相對偏少導致,畢竟不是本國文化。
客觀上說,這本成書於1001年到1008年間的《源氏物語》,成書遠遠早於老曹的《紅樓夢》,其在世界上影響力還是不容小窺的。
這部小說描寫的社會背景是平安京時代,那正是日本封建等級最興盛的時期。小說的作者紫式部,用了近百萬字,寫了日本前後4代天皇(桐壺帝、朱雀帝、冷泉帝、今上帝)的歷史。
全書用了近400多個人物,來展現了日本當時那個時代的衣食住行、政治經濟、文化習俗、宗教等各方面的內容。可能很多人對這部小說印象深刻的內容是書中貴族公子哥源氏那段驚世駭俗的畸形之戀描寫。
源氏從小喪母,他的父皇桐壺帝為了彌補他從小沒有母親關愛的缺失,讓他和繼母藤壺親近,結果卻不曾想源氏對繼母的感情,從依戀到愛情,這簡直是大逆不道。
如此畸形的愛戀當然是註定不被認可的。為了延續這種對繼母的特殊情愫,源氏從其他女人身上找藤壺的影子。結果,這公子哥不是忠於壹人,而是見壹個愛壹個,堪稱“情聖”。
小說中雖然主要刻畫的是日本天皇貴族糜爛的生活,但是也不乏有對百姓、中下層人士、宮女等的刻畫描寫。
很多人都把這書看成是壹本艷俗小說,其實除了描寫風花雪月的男女情感關系,更是反映到了當時日本平安京時代的社會經濟、民風民俗、審美趣味、文化思想以及女性地位等。且這部小說還充分體現了日本人的物哀審美文化。根據統計,全書中出現的“哀”就高達上千次,可見日本人在這方面的審美有多“專註”。
比如小說的第壹回《桐壺》寫到了自從更衣時候,皇帝哭得就很“驚天地,泣鬼神”,且這種感受給人的感覺並非是轟轟烈烈的,而是壹種有聲似無聲之感。書中如此寫道:
“哭聲多似蟲鳴處,添得宮人淚萬行。”
透過文字,就能深深感受到皇帝的悲痛欲絕,老馬哥“斷腸人在天涯”的既視感頓然躍於紙上。
? ?
又如源氏的老父親銅壺院駕崩時,小說如此寫道:
“雪花飄散,風勢凜冽”,眾人看著白雪皚皚,吟詠出“巖井凍兮歲已晚,繁華成空園寂寥,人影漸疏兮不復返”等悼亡和歌。
透過文字,讀者瞬間能感受到壹種無限的悲涼之感,以及日本人那種濃濃的物哀文化氛圍。
再比如書中對紫之上的屍骸有過這樣的描述:
“那頭豐饒的烏發任其流瀉,依然光澤美麗。”
? ?
人都死了,頭發還跟在世活著的美人壹樣,這種遣詞造句的描寫,可謂到了巔峰造極的地步,它充分地刻畫出了將當時在世之人,對死去的美人的悲痛和惋惜有多大。
又比如源氏修了六條府邸,用春夏秋冬景觀布置了院府,再將自己心愛的女人安置到了六條院住,這是壹個極其優美的畫卷,同時也深深體現了日本人的物哀精神。
類似的句子描寫實在太多,書中寫到的櫻花、霧、霜、雪、陽光等無不在透露著壹種人對自然的情感感知和變化,或喜,或哀,或悲,或愁……
在《紅樓夢》中,像這樣的物哀精神也是有的,只不過比不過日本人到了“巔峰造極”的地步。如果非要說《紅樓夢》的物哀精神體現,那林黛玉不得不提。
在她身上,這種精神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比如“黛玉葬花”就是很經典的壹幕,因花生憐,沒事搞個葬花儀式,壹般人看了覺得是吃飽了沒事幹,通常也只有心思細膩的人,才能體會到這種心境。
總言之,作為壹部世界經典巨作,《源氏物語》還是有許多可圈可點的東西,只有用心細品,才能讀懂其中的文學、美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