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丘吉爾這個超級敗家子是怎麽把英國從日不落帝國搞成美國二流跟隨者的?

丘吉爾這個超級敗家子是怎麽把英國從日不落帝國搞成美國二流跟隨者的?

“妳問,我們的目標是什麽?我只能用壹個字來回答:勝利!不惜壹切代價的勝利——不顧壹切恐懼的勝利——勝利,不管道路多麽漫長和曲折。只有勝利才能生存!”

這是英國著名政治家丘吉爾第壹次當選首相時發表的演講。

此時正值二戰,面對德軍炮火,丘吉爾賭上了英國的全部家當。

雖然贏得了戰爭,但英國還是從“日不落”的神壇上掉了下來。

丘吉爾的壹生,經歷豐富,世人有不同的評價:多次殖民戰爭,兩次世界大戰,是四個國王的主題。

然而,丘吉爾看似輝煌的壹生,卻將英國壹步步帶入深淵,硬生生將昔日的“不落帝國”變成了美國的“二流追隨者”。

那麽,丘吉爾是如何讓英國人低下高貴的頭顱,心甘情願地成為美國的小弟的呢?

丘吉爾卸任後,英美關系將何去何從?

丘吉爾出生於壹個顯赫的家庭,他的祖先是約翰·丘吉爾,第壹代馬博羅公爵,英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軍事家。

他的祖父對他影響很大,丘吉爾也壹直把約翰·丘吉爾作為自己壹生的追求和偶像。

20世紀20年代,丘吉爾如願以償,出任英國海軍部大臣和英國軍需大臣。

然而,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出身貴族家庭的丘吉爾把英國海軍帶入了壹個爛攤子,讓壹度在大洋上橫行的英國海軍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讓英國海軍不再出名的關鍵戰役是丘吉爾的加裏波利戰役。

丘吉爾初入政壇期間,正是西方列強圍繞東方博弈的新階段。

在丘吉爾的強烈建議下,作為歐洲傳統強國的英法開始與俄國密謀瓜分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控制著達尼爾海峽。達達尼爾海峽戰略地位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波斯帝國大流士壹世進軍巴爾幹半島,亞歷山大大帝的十字軍東征以及隨後的十字軍東征都是通過達達尼爾海峽進行的。

到達達尼爾海峽是黑海沿岸國家和地區與外界進行貿易的必經之路,歐洲列強在海峽周邊地區有著非常重要的經濟利益。

從19年底開始,以英法俄為代表的歐洲列強開始圍繞衰落的奧斯曼帝國的通道進行了長達壹個世紀的鬥爭。

英國人壹直認為,從土耳其人那裏走這條路,就能贏得世界大戰。

德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在其著作《戰爭論》中認為:

戰爭是由政治產生的,政治是戰爭的土壤,戰爭是政治通過另壹種手段的延續。

丘吉爾就任海軍大臣後,還沈浸在“日不落帝國”的輝煌夢想中。

他對奧斯曼帝國加入第壹次世界大戰中與英法俄敵對的德奧同盟深感不滿,於是借此事件發動戰爭,想奪取達達尼爾海峽的控制權。

作為英國海軍部大臣的第壹年,傲慢的丘吉爾明確提出了這樣壹個戰術政策:

以英國海軍的實力,我們應該打開達達尼爾海峽,然後在加裏波利半島登陸,直奔奧斯曼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

這樣荒謬的想法遭到了約翰·弗倫奇將軍的強烈反對。

他認為,英國武力占領達達尼爾海峽會產生嚴重後果,而且很容易使英國失去埃及的戰略地位。他建議海峽應該掌握在奧斯曼土耳其人手中。

然而,丘吉爾壹意孤行。

在他的強烈要求下,英國議會批準了他的決議,英法聯手組建聯合艦隊。

全艦隊由16戰列艦、20艘驅逐艦、30艘掃雷艦組成,艦隊裝備178火炮。

這些火炮大多比土耳其堡壘的更先進,威力更大,射程更遠。

毫無疑問,丘吉爾選擇進攻土耳其是為了英國的利益。

但是在戰爭中,丘吉爾完全以自己的想法為準繩,對很多將軍的建議置之不理。

戰爭開始壹周後,西線的戰壕陷入了僵局。

國內戰爭派在議會提出,有必要在其他地區開辟另壹個戰場,攻擊敵人的戰略側翼,以打破僵局。

然而,丘吉爾反對在海洋之外開辟任何新的戰場。

他堅信強大的英國艦隊能夠在西線取得勝利,對開辟新戰線的想法持不屑態度。

這樣,西線的英國海軍就暴露在了土耳其軍隊的集中炮火轟擊之下,土耳其軍隊的榴彈炮對軍艦的甲板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英法軍艦甲板起火後,濃煙滾滾。

這使得艦隊無法瞄準目標進行攻擊。

英國將軍們不得不命令艦隊撤退。

然而,丘吉爾不斷發電報敦促各部繼續進攻。

1915年5月,壹艘德國潛艇在加利波利半島附近海域擊沈了英國戰列艦歌利亞號,470名英國海軍陣亡。

後來,英國戰列艦“勝利”號被土耳其軍艦的魚雷擊沈,570名士兵溺水身亡。

德國潛艇在加利波利半島附近海域遇襲,給英國政府造成了很大壓力。

德國潛艇數次擊沈英軍引以為豪的戰列艦,震驚了英國政府高層。

作為海軍大臣,丘吉爾擔心伊麗莎白女王號的沈沒會在國際上再次打擊英國海軍的聲譽,向前線總廚提出了最後通牒:

迅速將“伊麗莎白女王”號撤出地中海。

Kitchen堅決反對這個提議。

他向首相阿斯奎斯報告,如果海軍準備放棄到達達尼爾海峽的行動,陸軍部隊可能全部轉移到埃及,否則滯留在奧斯曼土地上的英軍很難返回英國。

然而,阿斯奎斯和丘吉爾已經被嚇壞了。他們怎麽能聽從廚房的建議,把伊麗莎白女王號留在茫茫大海上呢?

最終,加裏波利戰役以英法俄的撤退而告終。

英國已經有超過28000人死亡,超過20萬士兵受傷。

此役之後,英國無法再從正面對奧斯曼帝國構成威脅,英國政局也隨之發生變化。

英國要求改變戰爭政治方向的呼聲越來越高。前保守黨首相鮑爾弗借機攻擊自由黨在決策層的勢力。

保守黨領袖在議會中正式表達了對丘吉爾的不信任,丘吉爾在英國海軍聲譽壹落千丈後正式下臺。

可以說,丘吉爾的首次政治表演深深“震撼”了世界。

但事實上,他的表演才剛剛開始。

善於謀職的丘吉爾很快重返政壇,家族的威望使他成為財政大臣。

恐怕誰也沒想到,丘吉爾的回歸讓英國經濟從此壹落千丈——他所倡導的“金本位”給英國經濟帶來了大崩盤。

18和19世紀期間,英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金本位政策的實施密切相關。

在穩定的金本位政策下,英國的物價和匯率波動逐漸趨於穩定。

這為英國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

同時,資本市場和對外貿易的擴張使英國經濟越來越大。

到19世紀中葉,“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商業活動都由倫敦匯票主導,並且在很大程度上通過倫敦融資,英國信用向全世界提供資本”。

從65438年到70年代,倫敦正式成為國際金融交易中心,英鎊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儲備資產。

直到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金本位才告壹段落。

壹戰後,英國依然可以自稱“日不落帝國”,英國的殖民地依然遍布全球。

然而,維系這個龐大帝國的經濟基礎在壹戰中受到沈重打擊,英國包括商船在內的財產損失達5.7億英鎊。

壹戰給英國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損失,英國在世界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已經壹去不復返了。

如此巨大的差距讓丘吉爾無法接受。

戰前英國金融繁榮的政策基礎源於金本位政策下英鎊的高聲望。

當時,許多人認為英鎊就像黃金壹樣。

但是壹戰首先破壞了這個基礎,戰爭期間歐洲黃金大量流入美國。

這打擊了英鎊的穩定性。

戰爭期間,美國增加的黃金儲備最多,而英國在戰勝國中損失的黃金儲備最多。

大量黃金儲備集中在美國的事實,使得英鎊很有可能無法及時兌換成黃金。

這嚴重削弱了英鎊的信譽,從根本上動搖了英國金融賴以生存和繁榮的政策基礎。

此外,英國在戰爭期間負債累累。

這給戰後英國財政的運行帶來了沈重的負擔。

雖然嚴格來說,戰後英國仍是債權國,但英國的盟國共欠英國654.38+074萬英鎊。

但戰後,英國盟國大多因政權交替或經濟困難而未能履行還款義務。

從戰爭中獲益的美國,戰前欠英國近5億英鎊,戰後英國實際欠美國近9億英鎊。

這些外債確實給英國帶來了沈重的負擔,丘吉爾面臨著大量的壞賬。

黃金儲備的流失,債務狀況的惡化,海外投資的損失,給英國的財政運行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戰後,英國的金融運作不得不隔著太平洋觀察美國的眼睛。

這大大削弱了英國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恢復金本位政策在1925年3月被雄心勃勃的丘吉爾提上日程。

然而,這個提議壹聽到風聲就遭到了強烈的反對。

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強烈反對的理由是:

當時英鎊的價值明顯被高估了。恢復金本位將使英國在調整生活成本和工資方面面臨巨大壓力,這將大大增加英國出口業面臨的困難。

報業大亨比弗布魯克甚至在《每日快報》上發起了批評恢復金本位的運動。

他還故意發表文章點名批評英國財政部,認為丘吉爾的政策偏袒金融業,損害了該行業。

然而,不顧大多數經濟學家的反對,自命不凡的英國財政大臣丘吉爾選擇了貿然出擊,匆忙宣布恢復金本位制。

這壹舉動給英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災難。

僅僅跌跌撞撞了四年,英國經濟就崩潰了。

紐約股市上,1929 10 10月24日,壹天內下跌超過10%,引發了人類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經濟危機。

危機從美國迅速蔓延到全球,世界範圍的經濟衰退開始顯現跡象。

這意味著英格蘭銀行在捍衛金本位的同時,不得不考慮刺激經濟發展的負擔。

為了刺激經濟發展,英格蘭銀行開始連續下調貼現率。

貼現率下降再次引發英國黃金外流。

到了1930年5月,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下降到了令人震驚的129億英鎊,遠遠低於Cunliffe所說的維持金本位制的150億英鎊的黃金最低量,英國經濟瀕臨崩潰!

次年,奧地利最大的商業銀行奧地利信貸銀行宣布破產,英國在這家銀行至少有500萬英鎊。

兩個月後,因為達姆施塔特銀行破產,近1億英鎊的英國貸款被凍結。

不得已,同年9月20日,英格蘭銀行正式宣布再次暫停金本位制。

主張恢復金本位制的財政大臣丘吉爾受到了同事們的批評:

“財政大臣應該被指控不作為或玩忽職守,他必須受到指責。”

1925到1931期間,英國恢復金本位的政策,恰好處於大英帝國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

這種散漫的政策已經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與此同時,人們對這壹政策進行了無情的批評和指責。

短短六年,大英帝國幾百年的黃金積蓄付之東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丘吉爾的獨斷專行。

可以說是丘吉爾壹手把英國拉下了“日不落”的寶座,英國從此再無輝煌。

然而,丘吉爾的表演並沒有結束。

第壹次世界大戰後,英國不想再卷入世界大戰,因為戰爭會進壹步掏空英國本已空虛的國庫。

時任首相的張伯倫認為自己是壹個“從靈魂深處熱愛和平的人”。

英國從上到下都無視德國法西斯的崛起,把和平作為最大的追求。

英國外交部在20世紀20年代起草的壹份備忘錄提到:

“我們唯壹的目的是保存我們所有的東西,和平地生活。”

在1935中,還強調了:

“英國在未來幾年內不應卷入戰爭。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們應該抓住每壹個機會,盡可能長時間地避免戰爭風險,不管是在遠東還是在歐洲...我們不能過分強調這壹點。”

基於此,英國對德國軍工企業的發展實行綏靖政策,坐視不管,甚至提供資金支持。

然而,英國政府的錯誤戰略並沒有滿足德國人的胃口,反而徹底刺激了德國人的侵略欲望。

1939年德國進攻波蘭,英國綏靖政策徹底失敗,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倉促參戰。

二戰期間,德軍的進攻使張伯倫下臺,丘吉爾繼任二戰期間的英國首相。

強硬的丘吉爾壹上臺就宣布了全民抗戰的戰略,表示要不惜壹切代價與德國作戰。

從世界反法西斯的角度來看,丘吉爾的戰略無疑是偉大的。

但對英國人民也是致命的打擊。

為了能夠和德國抗衡,丘吉爾壹揮手就和美國簽訂了更換驅逐艦基地的協議。

內憂外患的英國選擇將其在環大西洋的8個軍事基地租借給美國99年。

作為交換,超齡的只是50艘驅逐艦。

在整個二戰中,丘吉爾除了成功領導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外,毫無建樹。

面對戰爭的巨額開支,丘吉爾苦不堪言。

而他最後的選擇是向英國海外殖民地借了很多錢。

為了獲得足夠的資金,丘吉爾開出了所有殖民地國家都無法拒絕的條件:承認戰爭勝利後所有國家的獨立。

於是,壹大批殖民地國家覺醒了民族意識,紛紛展開獨立鬥爭。

損失慘重的英軍已經無法控制海外。

二戰英國雖然贏了,但是失去了大量海外殖民地。

對英國人來說,英國祖先的百年基業被丘吉爾毀掉了。

英國徹底從壹個“日不落帝國”淪落為世界“二流島國”!

按理說,丘吉爾已經失去了祖先的傳承,是時候收手了。

然而,丘吉爾後來失去了英國的未來。

為了阻止國際地位的下降,丘吉爾向美國求助。這壹次,英國人的膝蓋在美國人面前徹底軟了。

二戰爆發後,英美關系更加密切,出現了“特殊關系”。

兩國關系親密,不僅意識形態和歷史文化傳統相同,社會經濟制度相似,也有壹致的國家利益。

後者才是根本原因。

對於陷入財政困境的英國來說,美國的幫助尤為重要。

二戰大大削弱了英國的國力。英國政府損失慘重,負債累累;

近30%的國家財富在戰爭中被消耗,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受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情況與英國大不相同。美國雖然是和英國等國壹起參加二戰,但卻是二戰所有交戰國中唯壹沒有遭受重大損失的國家。

而且戰爭期間,美國向同盟國提供了大量武器和戰爭物資,在戰爭中大發橫財。

二戰後,美國已成為最大的債權國,經濟實力位居世界第壹。

為了彌補英國的可怕處境,丘吉爾積極向美國示好,希望得到美國的經濟援助。

所以在丘吉爾執政期間,英國跟風美國,完全把自己當成美國的“二流跟隨者”。

迫切需要壹個強大盟友來保護其國家利益的英國頻繁向美國示好,並渴望建立壹種“特殊關系”。

那麽,如日中天的美國買英國賬的原因是什麽?

很多學者都說過,英美之間的“特殊關系”大多是英國的壹廂情願,英國比美國更在乎這種“特殊關系”。

雖然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但不可否認的是,美英兩國的關系確實不同於與其他國家,尤其是與其他西歐國家的關系。

雖然當時英國的實力已經大減,但英國仍然是歐洲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壹。

美國視英國為“不可替代的強大同盟”。

在丘吉爾的建議下,英美於1951年簽訂了《共同安全條約》:

美國將向英國提供裝備和防務支持,英國是美國重要的軍事基地和物資中轉站。

在北約的歐洲成員國中,英國是唯壹壹個在戰場上擁有核、戰略和常規力量的國家。

這對美國的全球戰略意義重大。美國需要利用英國來控制歐洲的局勢。

面對丘吉爾的盛情款待,美國自然態度白給。

1950年9月,美國在三國外長會議上提出建立包括德國軍隊在內的歐洲防務力量的建議。

威脅說,如果這壹建議遭到拒絕,美國將退出歐洲軍事壹體化進程。

丘吉爾竟敢對美國政策說不?

最反對德國武裝的法國,此時也因為英國的支持與美國的合作,不得不妥協。

丘吉爾此舉無疑讓飽受戰爭之苦的民眾深惡痛絕,他們指責丘吉爾“欺騙歐洲同胞”。

法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和聯邦德國於1952年5月簽訂了《歐洲共同防務》,決定建立包括西德在內的歐洲軍隊。

但法國仍擔心德國借機重新發展武裝力量,威脅自身安全,於是在1954否決了該條約。

這使美國大為不滿,並威脅要重新評估西歐政策。

美國對歐外交正面臨巨大挫折。

此時,丘吉爾又站了出來,指示當時的外交大臣拜登提出:

以布魯塞爾條約組織為框架,吸收西德和意大利,建立西歐聯盟,限制西德的武裝力量。

最終,英國的提議被《布魯塞爾條約》的所有締約方接受。

美國越來越討好自己的“追隨者”。

在丘吉爾的領導下,英國放棄了騎士精神的榮耀,心甘情願地淪為美國的“二流追隨者”。

英美之間的“特殊關系”是建立在兩國在二戰期間和之後的密切而特殊的關系基礎上的。

它是英國地位下降、美國地位上升的產物,所以“特殊關系”從壹開始就是不平等的。

相對於英國對美國的依賴,美國和英國的關系可以說是非常曖昧的。

在公開場合,英美如兄弟般共進退。

但私下裏,兩國的利益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沖突。

希思繼任英國首相後,開始秘密脫離美國影響。

英國政府放棄了丘吉爾試圖討好美國的政策,重新審視歐洲壹體化進程。

美國同樣的健康目標已經轉向歐洲大陸。

德國地位的上升導致美國拉攏德國,顯示對歐共體的支持,希望擺脫英國的獨立,與歐洲大陸直接對話。

隨著英美關系的變化,英國開始偏離初衷。

由於外交基石的變化,英國外交開始陷入混亂狀態。

英國不想失去美國這個“特殊”的夥伴,但又不得不融入歐洲。

英國和美國保持距離。也讓歐洲對英國非常不滿。

同時。英聯邦也對英國加入歐共體怨聲載道,英國外交進退兩難。

在多極化趨勢發展的今天,英國壹直緊緊抓住與美國的“特殊關系”不放。

其實,英國不妨想辦法成為多極世界的主心骨——放下帝國,加強與歐盟內部成員國的合作,最終完成歐洲壹體化。

也許只有成為多極中的壹極,不再受制於“特殊關系”,英國才能擺脫這種外交困境,彌補丘吉爾執政帶來的困境。

參考資料:

邱吉爾大戰略思想研究:控制暴力和激情的戰略/政治領導藝術,中國人民大學,於海峰。

論英國綏靖政策的失誤及其教訓——兼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必然性:肇慶大學旅遊歷史文化學院李懷順

英國政黨政治史上的“反常現象”嚴北京師範大學高等研究院歷史研究中心

編輯:塔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