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大甲鎮蘭工詳細資料大全

大甲鎮蘭工詳細資料大全

大甲鎮蘭宮位於臺灣省臺中市大甲鎮順天路。是獻給媽祖的。建於清雍正十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大甲地區人文發展和宗教信仰的中心。全寺以黃色琉璃瓦、燕尾檐為建築,殿頂、柱上雕刻各種人物,雕梁畫棟,華麗奪目。“大家媽祖遊”是每年農歷三月最大的活動,隊伍龐大,超過十萬人。從大甲出發,他們步行到新港的天宮,朝聖結束後再徒步回來,持續多日。這是臺灣省最引人註目的宗教活動。

基本介紹中文名:大甲鎮蘭宮地點:臺灣省臺中市大甲鎮順天路開放時間:全天候門票價格:免費著名景點:寺廟建設時期:簡介、路線、乘車路線、歷史、雍正時代、乾隆時代、同治時代、日本殖民時代、光復後、民國時代、進香、事件、過程、臺灣省媽媽。相傳林永興,福建梅州人,清雍正八年來臺謀生並定居大甲,所帶的梅州媽祖供奉在自家大殿。當地福建移民紛紛前往祭奠,於是有了建廟的提議,清雍正10年建成。每年農歷三月,鎮蘭宮的媽祖都要去嘉義新港的奉天宮進香。來自全國各地的信眾,不分男女老幼,組成龐大的香客團徒步8天7夜朝拜,也就是俗稱的“大家媽祖繞國進香”。大甲鎮蘭宮是大甲鎮著名的老廟,位於順天路與江公路交匯處,是大甲的信仰中心。鎮蘭宮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由於信眾眾多,香火旺盛,殿體經過壹次又壹次的修繕重建,呈現出古今交織、華麗古樸的壯麗面貌,被認為是現代人花大價錢修建大寺廟的典範。寺內流傳至今的古物很多,如乾隆年間的“護國護民”“助靈”古匾,光緒皇帝賜的“與天共事”古匾,“誠心求答”“慈光”“立功”等古玩,都是清朝以來保存下來的。如今的大甲鎮蘭宮,在工匠和老師們的雕琢下,呈現出復雜而輝煌的寺廟面貌。殿前的龍柱上雕刻著精細蒼勁的石雕,屋頂上繪有五彩繽紛的人物、花卉、鳥獸。詹的大塊雕刻都是鍍金的,大殿周圍的神龕更是富麗堂皇,層次感十足,金碧輝煌,散發出華麗莊嚴的氣氛。每年農歷三月,大甲鎮蘭公的媽祖都要去嘉義新港的奉天宮朝聖。來自全國各地的信眾,不分男女,組成龐大的朝聖團徒步8天7夜朝拜,也就是俗稱的“大甲媽祖繞境朝聖”。地址:大甲鎮蘭宮位於順天路與江公路交匯處。乘坐1路公交車。從臺中幹城站搭巴士到大甲,在大甲下車。2.從臺中搭乘豐原客運班車或巨野客運班車到大甲,在大甲下車。3.從豐原坐豐原客運班車到大甲。4.從臺北或高雄搭乘海線列車,在大甲站下車。或者從臺北北站坐車到大甲。自駕1..南行旅客從三義立交路轉省道13到侯莉,再接縣道132到右側大甲。2.北行乘客在豐原立交下車,走省道10到豐原,轉省道13到侯莉,再接縣道132到大甲。據雍正時代傳說,雍正八年(1730),興化府湄洲島永興渡海到臺灣,將媽祖香火帶到大甲壹帶謀生。雍正九年(1731),大安港作為島上通商口岸開放,來往船只眾多。林帶來的媽祖深受當地人民的尊敬和信仰。雍正10 (1732)年,在現址修建了壹座小祠堂。乾隆三十五年(1770),當地士紳林捐資丹等人重建,初具規模,使成為大甲地區(今大甲、大安、外埔、)53個村居民的信仰中心。乾隆五十二年(1787)65438+2月,陳與地方士紳連昆山、喬化龍等人提出重修。重建完成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大甲媽祖廟於同治11年(1872)再次重建。寺廟建築完成後,舉行了慶祝和安隆儀式,並改名為"真蘭宮"。真蘭宮是林鳳儀在光緒18年(1892)重建的。日本殖民時期和日據時期,真蘭宮於明治32年(1899)進行了部分重建。大正四年(1915)至大正九年(1920),三川寺被拆除重建。昭和九年(1934),大甲西門王發起重建,捐款1200余元。第二年,墩仔角發生了地震。幸運的是,大甲地區沒有受到地震的影響,居民認為這是媽祖的福氣。光復後,鎮蘭宮時隔42年再次徒步北港進香。53年,鎮瀾宮修建鐘鼓樓,並聘請鹿港大木匠石坤宇、石振陽制作神龕木,剪粘樹葉,使寺廟建築煥然壹新。69年,由於寺廟梁柱腐朽,鎮蘭宮拆除重建了老寺廟。73年,重建完成,舉行了三獻儀式。民國76年是媽祖開悟1000周年。同年438+0年6月365日,鎮蘭宮代表團經日本前往中國大陸湄洲祖廟祭祖,壹尊媽祖像從湄洲祖廟分發返臺祭奠,並在湄洲給媽祖三禮。77年,鎮蘭宮因故取消了去北港朝天宮朝覲,改去新港奉天宮。5438年6月+同年2月,為慶祝鎮蘭宮重建完成,舉行了“慶五代‘清’禮”。早年朝覲時,鎮蘭宮曾到梅州祠堂祭祖。日據時期,由於航運不便,改由北港朝天宮周邊朝覲。1977年改在新港奉天宮朝拜至今。每年農歷正月15日,進香日期由寺廟決定,並評選出初香、二香、參香、贊香,是臺灣省內天數最多、走香範圍最廣的朝聖團。全程八天七夜。大甲鎮蘭宮周邊朝聖是徒步進行的。第壹天駐彰化南瑤宮,第二天駐西洛福星宮,第三天駐新港奉天宮,第四天在新港奉天宮舉行祈福祝壽儀式,第五天駐西洛福星宮,第六天駐北鬥殿,第七天駐彰化天後宮,第八天駐大甲鎮。大甲鎮蘭宮進香儀式包括祈福平安、上轎、發動車、留車、祈福、祝壽、回車、裝座等儀式。整個儀式用古老的儀式獻祭。每年到大甲鎮蘭宮朝聖,已成為臺灣省民間宗教的盛事。鎮瀾宮媽祖出車當天下午3點,廟裏舉行“祈福平安儀式”。寺廟將周邊情況告知媽祖,並祈求參與朝聖的人平安。下午6點,舉行“轎子儀式”。寺廟執事恭敬地請媽祖登上鳳輦,將媽祖妥善安置在轎子裏,焚香祭祀。此時,寺廟工作人員在媽祖轎子下準備了安全水,供信眾飲用,保護工作人員安全。從晚上7點開始,在大甲參加媽祖活動的頭香、二香、神香、贊香的領導和神聖的轎子陸續到達鎮蘭宮殿前廣場。午夜過了壹刻鐘,信徒們在鎮蘭宮主任的帶領下,恭敬地邀請媽祖開始駕到儀式。這時,寺廟鳴放三聲“馬槍”後,各地的活動開始了。經過臺中縣、彰化縣、雲林縣三天的跋涉,大佳阿姨駐紮在嘉義新港的奉天宮。當晚,寺廟官員將媽祖迎進奉天宮正殿,接受信眾朝拜。新港奉天宮準備供品,鎮蘭宮執事帶領信眾念經,感謝媽祖保佑。第五日上午,奉天宮準備相關祭品,並在殿內舉行“祈福儀式”,為各地參加朝覲的信眾舉行祈福儀式。當天上午,信眾們在真蘭宮和奉天宮主管的帶領下,聚集在奉天宮廣場前,為媽祖祝壽,完成三跪九叩的“祝壽儀式”。第五晚,看完鎮蘭宮給媽祖的賀電,恭敬地請媽祖登上轎子,準備返回。回歸儀式結束後,新港奉天宮廟和當地信眾恭敬地將媽祖送回葬禮。之後經過雲林、彰化,回到大甲鎮蘭宮,迎接媽祖神像坐在正殿。臺中縣自1988年起舉辦“大甲媽祖文化節”,推動大甲媽祖朝聖活動,結合文化、觀光、產業等資源,使各地朝聖成為臺灣省宗教界的壹大盛事。臺灣省媽祖宮廟最早在臺中大甲鎮開設蘭宮,這裏是上世紀80年代末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的地方。近二十年來,每年都組織信眾到福建莆田湄洲島進香,成為臺灣省內聯系最緊密的媽祖宮廟。大甲鎮蘭宮是壹座有200多年歷史的媽祖廟。據記載,清雍正八年(1730年),福建莆田湄洲島人林永興隨家人來到臺灣。他從湄洲島朝天閣請來了天上的聖母媽祖像,穿越臺灣省海峽,定居大甲謀生。由於大甲靠海,當地民眾信仰媽祖,到林家祭拜媽祖,香火鼎盛。村民們見此情景,征得林的同意,選了這塊地方建了壹座小祠堂供奉,這就是大甲鎮蘭宮的前身。臺中縣臺嘉觀光產業促進會的領隊蔡明賢告訴記者,據說供奉媽祖的小神社落成後,信眾與日俱增,香火更盛。然而,歷經200多年的風雨,小神龕雖被不斷破壞,但歷代媽祖信眾對其進行了修繕,並擴展到至今規模宏大。記者看到如今的宮廟,依然保持著閩南寺廟的建築風格,飛檐走壁,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尤其是支撐宮殿和寺廟的龍柱和花鳥柱,其精美的雕刻更是精美絕倫。蔡先生說,所有這些綠色石柱都是從閩南運回來的,由臺灣省雕塑家雕刻而成。有“雙龍會泰”、“鳳舞鳥鳴”,寓意風調雨順,每根龍柱價值200多萬新臺幣。“隨著小鎮的發展,大甲鎮的蘭宮逐漸被街道包圍,寺廟已經沒有擴建的空間了。於是,幾年前,宮廟董事會投資建設了壹個地下展廳。”正如蔡先生所說,他帶領記者進入地下室,只見墻上雕刻精美的藍色石雕,上面刻著“天後宮祈雨救旱”、“瘟疫流行咒賑災”、“八仙過海”等關於媽祖的故事。蔡明賢說,這些室內綠石雕是閩南制作,運回臺灣省的,可見大甲鎮蘭宮與大陸的關系非同壹般。蔡明賢告訴記者,由於大甲鎮蘭宮供奉的媽祖源於福建莆田湄洲島的林氏家族,所以蘭宮的所有信眾都盼望著有壹天能有機會跨過臺灣海峽去湄洲島的媽祖廟朝拜。1987年農歷九月初九,媽祖千年祭在湄洲島媽祖廟舉行。大甲鎮蘭宮17位理事、監事、理事組團向宮中“三娘”致敬,她們率先從日本乘直航船登上湄洲島媽祖廟,並在媽祖故裏莆田賢良港天後宮進香,成為兩岸分治近40年來首個登上湄洲島的臺灣宗教團體。朝聖結束,他返回臺灣省時,還將壹尊天上聖母像迎回大甲鎮蘭宮供奉,帶動了媽祖信眾赴湄洲島朝聖的熱潮。蔡先生說,1989年3月23日是媽祖的生日,大甲鎮蘭宮率先與湄洲島內的媽祖廟成為了最近親的寺廟,使得與湄洲島內媽祖廟的交往更加熱烈。同年農歷九月初九,媽祖出祖紀念日,真蘭宮主管、信眾及大甲、外浦、大安、侯莉等地代表4000余人,組團前往媽祖廟、湄洲島、賢良港等地的祠堂祭奠,並為媽祖出生地捐建牌坊,歡迎祠堂聖父紀清公、紀清公夫人首次跨臺到真蘭宮祭祀。2000年,大甲鎮藍宮董事長顏清標、副董事長鄭明坤率約7000人的朝覲團到媽祖廟、湄洲島、賢良崗祖廟等地祭拜媽祖,盛況空前,在海峽兩岸引起極大轟動。說起大甲鎮蘭宮今後加強海峽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的工作,蔡先生壹臉自豪。他說,近年來,大甲鎮蘭宮與中國大陸媽祖的文化交流越來越密切。各寺廟每年不僅組織信眾到湄洲島朝聖,還派團到滬、蘇、津等地的媽祖廟朝聖。為了進壹步表達大甲鎮蘭宮對媽祖的敬意,該廟去年與北京壹家動畫公司合作,投資1.2億新臺幣開始拍攝60集媽祖故事漫畫。他渴望盡快完成漫畫,讓信徒們先睹為快。此外,宮廟董事會目前正在籌備舉辦“海峽兩岸媽祖學術研討會”,屆時將邀請大陸相關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為弘揚媽祖文化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