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中國* * *最後壹戰在大陸發生了什麽?

中國* * *最後壹戰在大陸發生了什麽?

國家的最後壹站是金門之戰;

金門戰役,臺灣省當局稱之為古寧頭戰役,是發生在第二次內戰期間的壹場戰役。

中國人民解放軍於7月初進入福建,1949,負責第三野戰軍(散葉)第十兵團。第十兵團司令是葉飛,先後發動了福州、平潭島、張夏、金門等戰役。

毛澤東在北京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民黨軍唐於10年6月7日棄廈後,葉飛將軍將解放軍32艘艦艇分配到28艘,決定集中力量進攻大金門。但由於船只不足,日期壹再推遲。最後,1949年6月24日夜,他決定命令解放軍登陸部隊渡海進攻大金門。結果他們在島上苦戰了三天三夜。

[編輯此段]活動準備

解放軍以旋風般的方式奪取了閩北和閩南的城市,但其主要弱點在於海軍經驗不足,缺乏海空掩護。

6月1949之前,國民黨軍隊在金門島上根本沒有設防。直到6月中旬,“廈門要塞司令部”設立金門要塞總臺,才開始在島上修築工事、鋪設通訊線路。

8月以來,隨著福建戰事的發展,國民黨軍隊開始逐步加強金門的防禦。首先,8月初,國民黨軍第22兵團領兵至金門地區,其中兵團、第25軍司令部、第45師守衛大金門,第5軍司令部、第20師守衛小金門,第40師守衛大榭島。

9月3日,國民黨軍第80青年軍201師司令部、601團、602團(603團調往福建馬尾)、戰車3團1營(欠2連)擔任金門防禦。其中,201師由師長郭征指揮。經臺省孫立人訓練後,擔任晉西第壹道防線,哨所和裝備比二十二兵團整齊。9月中旬,第五軍(隸屬166師)回22兵團擔任小金門防禦。

蔣介石,東南軍政長官陳誠見漳州已失,金門守軍又不夠強大,便派副長官羅到汕頭聯系十二兵團接替二十二兵團保衛金門。胡兵團原屬廣州作戰序列,而十二兵團在國防部補給名單上只有兩個軍,但該兵團實際有三個軍,故以無名軍調至金門,十八軍兩個師(十壹師、壹百十八師),(隸屬四十三師)及兵團部於六月五四三八+十月六五四三八+零四年六月五四三八+零四年由潮汕調。在十二兵團全部到達接管防務之前,暫由二十二兵團司令員李良榮指揮。10 10月19日,劉部十九軍(下轄十三師、十四師、十八師)於22日晚奉命向金門轉移。由於連接效率低下,直到24日晚才運送壹半兵力上岸。

散葉渡江以來,沒有遇到過國民黨軍的抵抗,壹種自豪感淹沒了登陸部隊,沒有註意渡海的各種隱患,如船只不足等;另外,信息是無效的。在大榭島、小登島戰役中,已查明被俘的國民黨軍已被胡璉兵團第18軍主力第11師俘虜,但負責人仍認為守軍想逃,懷疑口供不可靠。解放軍的進攻部隊是第10兵團下屬的第28軍,3個團9000多人。

65438+10月6月5日,解放軍占領廣州,65438+10月6月7日,廈門棄守。25日淩晨1: 30,解放軍開始登陸金門。

[編輯此段]戰鬥結束後

基督教公誼會對星期日的稱呼

65438+10月24日晚9時,解放軍第壹步,28軍84師244團,28軍84師251團,29軍85師253團,28軍82師246團3營,分別在澳頭、大冷、聯合完成登船。他們原定在金門中部登陸,並向前推進,將金門壹分為二。金門縣古寧頭戰爭歷史博物館

潮水向西漂流,於25日淩晨1時30分左右到達龍口、後沙、古寧頭。為了掩護登陸,解放軍炮兵開始從大小山脊炮擊金門北岸的官嶴、西苑、觀音閣山、古寧,但對岸解放軍炮兵火力有限。解放軍登陸後,建制極其混亂,無法有組織地作戰,但仍能自行作戰,紛紛沖向岸邊。首先在龍口登陸的解放軍244團,裝甲部隊傷亡慘重。251團在古寧頭突破登陸,253團在湖尾突破登陸。這時,解放軍葉飛將軍接到登陸成功的報告,以為勝利在望。然而,由於他不熟悉潮汐的漲落關系,所有沖向海灘的船只都被卡在了沙灘上。

參加戰役的國民黨戰車“金門熊”M5A1和陳金門熊(美式M5A1輕型坦克)列在古寧頭戰史館。國民黨海軍202號掃雷艇和南安2號艇於3時左右在古寧頭西北海域對擱淺的解放軍艦艇和部隊進行了炮擊。天亮後,100多艘解放軍艦艇無壹返航,增援的第二步望著大海的對岸,嘆了口氣。

18軍軍長高魁元指揮118師(隸屬於352團)以戰車附屬第三連(隸屬於壹個排)攻擊人民解放軍。部隊已在瓊林登陸的19軍第18師,也由18軍高級指揮官指揮。未上岸的師53團,由第五軍軍長李運成指揮,轉向小金門登陸。19軍軍長劉與25軍軍長沈向奎取得聯系,指揮14師(隸屬於40團)和13師壹部從金門後埔向北推進,與從、浦頭南逃的人民解放軍會合,積極向古寧頭推進。此外,第40師的所有迫擊炮都被分配到第14師,以加強其火力。戰車營營長陳振威為預備隊安排了兩排戰車,前往瓊林待命。

25日,解放軍244團壹度占領雙乳山,拂曉被國軍裝甲部隊擊潰。在湖底登陸的解放軍253團占領了觀音山和湖底高地,於25日中午被迫撤退。解放軍251團沖出包圍圈,向古寧頭挺進,固守林厝,遭到國軍第14師和國軍第18師的強烈反攻。負責反攻古寧頭的國民軍第14師團長李光前上校陣亡。

第二天

26日淩晨,246團團長孫玉修率該團兩個連和解放軍85師兩個連增援解放軍。二四六團在湖底登陸;另外兩個連在古寧頭登陸。

拂曉,246團兩個連突破重圍,在古寧頭與在那裏召開的解放軍會議上,清晨6時30分,國民黨第18軍軍長高魁元指揮反攻,118師從浦頭以北海岸線向林厝進攻。臨滄激戰,是因為解放軍按永久性工事反擊。九時,國民革命軍空軍輪番轟炸射擊。解放軍采取巷戰,雙方戰況激烈。12時,國民黨軍攻占林厝,15時攻占南山。十壹時,東南軍政長官辦公室副主任羅率十二兵團司令到達金門戰場,接任指揮。

國民黨軍已於15時攻入北山,118師師長李淑蘭以353團接替352團,隨戰車繼續進攻。金門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指揮所

第三天

午夜時分,解放軍耗盡了彈藥和糧食,向海邊突圍。1300多人被困在古寧頭以北懸崖下的沙灘上。27日早晨,國軍猛攻,打死400多人,其余投降。上午10點,古寧頭戰役正式結束。27日上午,解放軍259團三連約30人乘摩托艇抵達古寧頭北岸。登陸後,均被國民黨軍隊俘虜。

據悉,解放軍第28軍副軍長馮曉、政治部主任李滿存面對葉飛痛哭。葉飛向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和中央軍委報告,請求給予紀律處分。

金門的戰鬥直到28日才平息,零星戰鬥持續時間更長。此外,在金門島上堅持戰鬥時間最長的253團團長徐波,自26日晚突破重圍進入東部山區後,壹直躲在北吳泰山的山洞裏,等待解放軍第二次登陸。直到1950年6月,65438+10月,也就是金門戰役結束三個月後,戰俘才被國民黨軍發現。

[編輯本段]雙方損失

古寧頭戰役解放軍有三次登陸。第壹批是10月24日晚10,28軍82師244團,28軍84師251團,29軍85師253團,28軍82師246團3營,* * *十個建制營;10年10月25日晚,第二批是28軍82師246團1營2連2個排,以及從全團抽調的30多名戰鬥骨幹(* * * 300多人)和29軍87師259團3營200多名戰鬥骨幹(實際上島上有100多人)。65438年10月26日晚,第三批為29軍87師259團1營2連30余人(幫助傷員撤退),共計9086人,其中船工、民夫約350人。

解放軍登陸部隊大部分死亡,只有3900人幸存投降,其中包括6個營長,5個連長,1指揮官,大部分被送到臺中幹城兵營進行新生訓練。其他的級別更高,比如251團團長劉天祥,他是用飛機運送回來的。根據國家戰史,俘虜了7364名士兵,具體來說,201師俘虜了1495名士兵,118師俘虜了3204名士兵,11師俘虜了735名士兵,18師俘虜了995名士兵,14師俘虜了935名士兵。這兩種說法有很大的不同。

按照解放軍的歷史是9000多人死傷,而國軍的歷史宣稱是1267人陣亡,1982人受傷,3249人* * *。陣亡的最高軍官是第19軍第14師第42團團長李光前上校。但在1953年,臺省收集了金門、大擔、日南島三次戰役中犧牲和死亡的人員屍體4500具,其中大擔、日南島戰役的規模遠不及古寧頭戰役,可以粗略估計古寧頭戰役中國民黨軍死亡人數約為3500人(結合國民黨軍自己公布的1267人)

[編輯此段]影響

解放軍渡江後,國民黨軍隊潰敗如山倒。古寧頭戰役的規模並不大,只是壹個師級規模,但其深遠的影響遠非壹場普通的師級規模戰役可比。

正是由於人民解放軍在古寧頭戰役中慘敗,以及165438年10月3日登島作戰的失利,使人民解放軍深刻認識到登陸戰的艱巨性,人民解放軍積極加強海空軍建設,而不是像過去那樣敢於單獨由陸軍發起登陸作戰。幸好國民黨軍有這寶貴的勝利,否則註定失敗。陳誠稱之為:“是* * *軍渡江以來遇到的第壹個大釘子”;而李宗仁說:

情況十分緊急,臺北首長陳辭去兄秀職務:

金門守軍奮勇作戰,給了他們壹個沈重的劊子手。這個好消息令人鼓舞。我哥哥杜東指揮得很好,戰士們用生命安慰他們。希望我指揮嘉獎,找出有功之兵,上報國防部,另行獎勵。希望再接再厲,大有作為。

李宗仁

金門戰役的失敗提醒了毛澤東渡海的困難。因此,在後來的海南島戰役中,第四野戰軍非常重視渡海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