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食堂主任,怎麽寫?
假如我是食堂經理 (“我為師大獻計策”征文,寫於2005年12月) 師大的新食堂就快竣工使用了。我想,每壹個師大學子都會多了壹份期待——期待壹個能帶給自己驚喜和滿意的食堂出現。中午12點售飯窗口前那黑壓壓的人頭、若幹年如壹日的飯菜、脆弱的餐卡、油膩的地板和四壁、用餐以後沾得壹身的飯味……吃飯,成為眾多師大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我在師大生活四年多了,對師大的食堂的埋怨本已隨著入學時間的增長而漸漸消退。師大人多,空間小,食堂容量有限,我可以理解。但食堂又有沒有換位思考,體會壹下我們就餐者的感受呢?因為入住大運村的緣故,我有機會見識了北航的食堂。和師大比,北航的師生也不少,空間也不大;但是他們的食堂給人的最大感受就是,讓人有吃飯的好心情。窗明幾凈、菜式豐富、裝潢考究、就餐自如、價格合理,最讓人舒心的還在於,別人不會收取15%的管理費。在師大,上述情況存在嗎?不說別的,只要妳哪次吃飯忘帶餐卡了,對不起,要想用現金就請上交15%的管理費!這是什麽管理?管理誰的?我對師大食堂的理解由此逐漸蛻變為容忍。而如今,就連這容忍的底線也將要突破了。僅僅是因為餓了我們才去食堂——不是餓了我們不會去食堂——吃飽而非吃好成了進食堂的唯壹理由,這壹切,只能被看作並合理的理解為師大食堂的不足。 所以,換作我是食堂經理,我起碼有以下設問: 1、食堂環境能更寬松舒適嗎?擺在我們眼前的事實就是,目前師大的就餐人數遠遠大於食堂的容量,除此,我們的食堂還要接待來自周邊單位如123中學、明光中學、二附中的人員壓力。要想吃飯不擠,加快擴大食堂的空間就是唯壹出路。我覺得,學校前年把學二樓下的學子快餐改建為學五食堂,就是壹種很好的思路。食堂不壹定都是“巨無霸”式的。充分利用原有空間改建食堂,更利於分散就餐人流,疏散食堂的擁擠。我們固然要把西門的新食堂建設好,但何嘗不能發展幾個小食堂呢?這樣既便於大家就近用餐,也便於每個食堂的內部管理。學校院內如光電儀器廠、南門車庫、西區公寓BDF座的首層和二層,都可以考慮作為小食堂的選址。空間大了,壹方面大家吃飯不會感到壓抑擁擠,自然心情舒暢;另壹方面,也可以緩和像學三學四這樣的老食堂的人流壓力,逐步把它們騰出來裝修改造,改變其破舊昏暗、四壁油汙、空氣汙濁的現狀。最重要的是,它們的火災、踩踏等安全隱患也會隨之消除。至於食堂經營方最關心的營利問題,則可以通過老食堂連鎖新食堂的方式來解決。其實,只要大家吃得舒適,食堂又何愁大家胃口不好呢?胃口好,消費自然也大了。 2、食堂飯菜能更營養可口嗎?我來師大讀書這麽多年,對食堂的菜式有兩點印象最深刻:壹是食堂得菜式“基本動搖不得”,尤其以學壹二三四為甚;二是以川菜主打,或者說是以帶辣的菜為主。且不說我是個地道的“老廣”,可能對辣味有偏見;但從營養學的角度講,在北京這麽幹燥的地方,吃像學五的“毛血旺”那麽辣的菜,對身體的營養價值真的有限。吃其它辣味的菜也是同樣的道理,畢竟北京的水土何雲貴川渝的“濕寒”是有很大差異的。為照顧學校眾多的西南學生的口味,而主打辣菜的做法固然可嘉;可食堂畢竟不是飯館,飯菜對青年學子的營養價值同樣應該顧及。再回到照顧口味的問題上,西南的學生是照顧到了,那其它地區的學生呢?我並不奢望能像回民同學那樣有專屬於自己口味的食堂,但中國地域這麽大,光主流菜系就有八大種,菜式萬千,我們的食堂師傅們能否發揮壹下自己的才智把它們化作我們就餐的“選項”呢?說心裏話,我們這些出門在外求學的人,大半年吃不上壹頓家常飯是肯定的,對夥食標準有限也是考慮到的了。正因如此,我們才更加期待食堂的菜式花樣翻新、層出不窮。這樣,還能照顧到各地同學的不同口味,壹舉兩得。3、食堂服務能更人性貼心嗎?壹個很小的細節:樂群的椅子——四條叉開的長腿,不但占空間,使得原本狹小的食堂更顯擁擠;還前後相絆,搞得落座起身都極其狼狽。自樂群改造成食堂,椅子的麻煩就沒有停息過。意見接受,情況照舊,數年過去了,新簇的樂群已漸老舊,而椅子的情況依然如故。這個問題很難解決嗎?投入大點,可以把椅子換成宿舍裏那種;節約壹點,只要請壹個家具師傅把所以椅腿的角度都扳壹下就行了。可惜,以人為本的奇跡終究沒有在樂群發生。再有就是之前提到的吃完飯沾壹身飯味的問題,學校所有的食堂都有這個情況,其中又以樂群學三學四最突出。夏天就說洗澡洗衣服可以勤快些,沾了也就沾了;可是到了冬天,羽絨服總不能隔三岔五地洗吧。為什麽我們在飯店吃飯不會沾飯味,而在食堂就會呢?仔細看看我們的食堂,壹是做飯油煙處理不好,能從廚房湧進餐廳,如學壹學二的煙道就是正對餐廳窗戶的;再就是我們的食堂要麽設計得不通風,要麽就是排氣扇數量不夠、馬力不足。這都是沾飯味的“癥結”所在。除此,就是那15%的現金使用管理費該不該收的問題……都是細節,都是只要想改就立馬能改的問題,就是在這些能“以小見大”的地方另越來越多的人嘆息和失望。應該看到,這些年師大的食堂是在壹點壹點進步的,學壹學二還摘得了“全國綠色餐飲企業”的美號。這都得益於後勤社會化改革的大背景,以及學校各方的不懈努力。我更知道,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是壹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牽涉面廣、政策性強,需要解決的困難和問題都很多。由於教職工和學生這壹龐大人群的存在,高校的生存和發展任何時候都離不開後勤服務;但問題的關鍵在於由誰來提供服務,和怎樣獲得更好的服務。不少高校食堂經營的成功經驗讓我堅信,新的成功同樣能誕生在充滿智慧的師大校園裏。不過在這之前,“換位思考”和“求真務實”也許應首先成為食堂經理們的座右銘。我們期待理想中的新食堂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