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夢飛(1909—1994),臺北人,黃埔軍校五年級學生。曾任福建省第四特派員公署行政督察兼少將保安司令。解放後,歷任廈門感光化工廠廠長,廈門建設開發公司副董事長,民革第六、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第六、七屆省政協副主席。
雷蒙·林的父親-
林華國:林夢飛的兒子,排名第三,是廈門市第壹批“榮譽市民”。現任諾琳(廈門)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常務理事,香港廈門友好協會名譽會長,廈門海外聯誼會副會長。
名人皇後
林華國是林夢飛的兒子。成為名人後,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他由衷地感到,做名人很難,做名人的後代更難。他解釋了作為名人後代的尷尬處境。“妳做出點什麽,人家會以為妳沾了老子的光;妳壹事無成,被人嘲笑為紈絝子弟的期望。總之,缺點都是自己的,功勞都是爸爸的。”或許正是這種無形的壓力,讓林華國不斷自強不息,在地產界樹立了自己的名聲,也把同樣的感受留給了在香港影視圈打拼的兒子林瑞麟...
林家的後人似乎在選擇和父輩不同的領域,創造自己的精彩,來證明自己的實力。但無論什麽樣的花開在它們的枝頭,都在乎為枝幹提供養分和水分的樹幹。林華國說:“我的父親沒有給我們留下任何錢,但他留給我們的最大財富是我們學會了如何與人打交道。”。
“鐵將軍”的柔情
林夢飛——這位曾經叱咤風雲的將軍非常喜歡孩子。在林的家裏,妳可以看到和孩子們壹起下軍棋,有時為了壹盤棋而打架。孩子急得用手指著林伯伯的鼻子,但他並不介意,反而樂了...]
林華國對父親的立體印象,在別人壹遍又壹遍的講述中逐漸清晰。他知道的越多,就越欽佩他的父親。
他的父親林夢飛壹生都是傳奇人物。他參加過北伐戰爭,在葉挺著名的“鐵團”當連隊指導員。他曾只身前往“鴻門宴”,用自己的智慧和膽識分割了匪營,平定了武平多年的匪亂。後來,因為對國民黨當局的腐敗極其失望,國民黨少將策動國民黨福建325師副師長陳炎廉起義,棄暗投明。並“利用職務之便”營救了許多被捕的中共地下黨員。在廈門解放的炮聲響起之前,林夢飛巧妙地擺脫了軍統特務頭子毛森的追捕,叛逃到解放區,成為解放廈門的功臣。
不幸的是,作為家中的第三個孩子,林華國錯過了見證他父親全能歲月的機會。在他小時候的印象裏,家裏的“執政權”掌握在“範奶奶”(林華國的奶奶,有西班牙血統)手裏,他們壹大群兄弟姐妹在“範奶奶軟硬兼施”的政策下被訓練得像音符壹樣,活潑但有紀律。父親雖然是軍人,但很和藹可親,母親說話也總是很溫柔。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給孩子講寓言或者壹些充滿哲理的小故事,讓孩子明辨是非,品味真善美。
林家的民主作風讓中國的合作夥伴非常羨慕。他們都喜歡訪問中國,聽林叔叔講故事,和林叔叔玩遊戲。“有很多朋友跟我們兄弟姐妹叫‘爸爸’。”直到現在,林華國仍然充滿自豪。
苦難中的財富
[當林華國扛起180斤的擔子,踏上狹窄的田野時,他想起了四個字:脫胎換骨。]
事實上,因為林夢飛是國民黨的少將,他的孩子在文化大革命的動蕩年代裏吃了很多苦。
那段時間,林夢飛被隔離審查,林華國和其他知青壹樣,被盡早投入社會的大熔爐。他當過農民、電工、鎖匠,跑過供銷,還在永定五中教過兩年數學...他下鄉當農民,當這個被鄙視為“大師”的年輕人反復鍛煉,終於用自己孱弱的肩膀扛起180斤的擔子走在田埂上,連老農都投來贊許的目光。但因為父親的身份,回城的人走了壹批又壹批,唯獨沒有林華國。
雖然現實灰暗,但林華國的心裏始終點著壹盞燈,他仿佛又看到了父親努力學習的身影...那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林夢飛脫下軍裝,重新拿起書本研究化學。對他來說,這是壹個完全陌生的領域,他只能壹個壹個地識別化學元素,然後由淺入深地理解和計算化學式。他房間裏的蠟燭經常整夜亮著。過了很久,桌子上點蠟燭的地方被燒了壹個洞。憑著鍥而不舍的精神,30多歲的林夢飛開辦了“飛達相紙廠”(廈大感光廠的前身),精於新興產業。林夢飛用自己的實踐告訴孩子,只要他肯吃苦,就能在各行各業做出成績。
能不能“吃苦”,成了林家子弟誌向的指標。郭華的二姐華星第壹次來港。她努力工作,積累了壹些資產後,開了壹家小服裝廠。有壹次,她的腳被機器壓得很厲害。當時是中午,她怕耽誤處理工作,就胡亂包了起來,直到晚上下班才去醫院。醫生壹看,腳趾骨都碎了,她卻咬著牙就是不哭出來。
郭華初到香港時,在二姐的制衣廠幫忙。他清楚地記得,整整壹年,他只有元旦放假壹天。
我父親的三條建議
在他去世的前兩天,林夢飛還在想別人的事。他讓郭華幫助壹位護士解決孩子上學的困難。這竟然是父親留給兒子的最後壹句話。]
林夢飛的七個孩子中,大部分最後都走上了經商之路,這是他始料未及的。但這位開明的父親並沒有幹涉孩子的選擇。他只給了他們三條人生忠告:第壹,以誠待人是壹個人立足的根本;第二,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學會尊重和關心別人;第三,分開開辟壹片天地,不壹定要局限在同壹個企業,但千萬不要忘記兄弟情誼,在尷尬的時候互相幫助。
父親的忠告成了影響林華國壹生的原則。20世紀80年代初,林華國懷著壹顆熱愛家鄉的心回到廈門,創辦了諾琳(廈門)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信譽第壹,真誠服務”為公司宗旨。開發“名人禦花園”時,連會所的石頭都是他在意大利挑的,目的是留下壹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優秀產品”。崇然諾雖然也被人剝削過,但它對自己的傷害感到厭倦。但是林華國說,“我沒有後悔”,人沒有信仰是站不住的。
受父親熱心助人的影響,林華國也非常熱心於公益事業。在過去的二十年裏,他向各地的教育、慈善和社會組織捐贈了近1000萬元。
雷蒙·林是TVB的壹名受歡迎的學生,是林夢飛的長孫。
Raymond lam踏上了輝煌的星光大道。
林瑞麟是香港近年來的壹位新電影明星。癡迷於他的粉絲削尖腦袋打聽他的身世,卻總是收效甚微。殊不知,他是林夢飛的長孫,林家的第三代。
Raymond lam選擇了壹條與他父親林華國截然不同的道路。Raymond lam出生於廈門。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壹聽到音樂就忍不住手舞足蹈。在廈門大學讀書的時候,他獲得過校園十佳歌手。對於長子,林華國曾希望他的兒子能追隨父親的腳步。在美國留學時,raymond lam學的是建築,但只完成了第壹年的課程,之後回到香港投身娛樂圈。這讓林華國有些沮喪,但他很快就以父親寬廣的胸懷接受了兒子的選擇。
他只對兒子提了壹個要求:既然選擇了自己決心要走的路,就不要怕苦,壹切從底層做起。如果基礎沒有打牢,怎麽能把高樓擡起來?
林瑞麟在TVB電視開始做跑龍套的,演主角,並在臺慶上獲得“我最喜歡的躍進男藝人”獎...壹步壹步,他用自己的汗水和力量,建造了壹條輝煌的星光大道。在《愛的味道》、《秦荀記》、《最後的浪漫》、《大唐雙龍傳》等電視劇中表現出色,成為香港無線的人氣小生。
當他提到這個兒子時,林華國的臉上充滿了喜悅和憐憫。“他在拍電視劇的時候,每天睡不到四五個小時。有壹次看到他在馬背上午睡,我真的很擔心他會摔倒,但他說這是壹種補充睡眠的方法,他也習慣了……”
盡管他努力用實力證明自己,但“名人女王”的身份還是給他帶來了壹些無奈。他曾坦言“入行以來最不開心的就是別人總是把目光放在我的家庭背景上,而忽略了我的努力。”
林華國用他父親的故事來解決他兒子的不滿。他給raymond lam講了壹個小故事:壹個詩人去鄉下采風。壹天,他走進壹片森林,看見壹群孩子圍成壹圈,向壹棵樹扔石頭。走近壹看,原來是壹棵柿子樹,只有它的樹上還掛著許多果實。“水果吸引石頭,”林華國告訴他的兒子。“有人攻擊妳,證明妳已經初見成效,成功在望。”
如今,raymond lam享受的鮮花和掌聲比他的父親多得多。家裏有了明星,全家出行不方便,經常要避人耳目。但父母最高興的是孩子有出息。看來,林家的“名人光環”也是壹種“痛並快樂著”,並將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