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節,對應的春節是重陽節的中秋節。清明節掃墓是壹種“掃墓祭祀”,是對先人的壹種“對時間思考的尊重”。它的習俗有著悠久的歷史。清明節作為祭祀,主要是祭拜祖先,表達對祖先的孝心和向往。這是壹個傳統的文化節日,尊重祖先,謹慎地追求未來。清明節原本屬於“祭祖節”,在後世的發展演變中被命名為“鬼節”。在古代,人們祭拜祖先是為了表達孝心和感激之情,並不稱之為鬼節。清明節前後,各地有差異。根據祭祀地點的不同,清明節可分為墓祭和祠堂祭祀。
2.去郊遊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趁著掃墓的機會,全家老少在山野裏玩得不亦樂乎。回家後,他們順手折了幾根樹枝,戴在頭上,覺得很開心。有些人在清明節期間,在郊區遠足,表達他們自嚴冬以來的停滯情緒時,特意去大自然欣賞和欣賞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色。這種郊遊也叫春遊,古代稱為探春、春獵。它的意思是踩著草,在鄉下玩耍,看春光。
3.插入柳樹
清明節是柳樹發芽,煙綠的時候。有折柳、穿柳、插柳的民俗。人們外出郊遊時,順手折下壹些柳條樹枝,可以拿在手裏把玩,也可以編成帽子戴在頭上,或者帶回家插在門楣和屋檐上。
4.娛樂
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外,清明節還有大量千百年來壹直為人們所喜愛的娛樂習慣,如牽鉤、放風箏蕩秋千、射柳蹴鞠等,這些都曾風靡壹時,如今已不多見。
5.牽引鉤
“鉤”是壹個古老的名字,但它實際上是壹個現代的拔河運動。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為了進攻吳國,用拉鉤運動來增強人民體質。它主要是以壹根麻繩為基礎,兩端分成許多小繩。比賽時,以壹面大旗為界。壹聲令下,雙方用力拉繩,鼓聲和音樂壹起響起。雙方歡呼吶喊,好不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