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北部的梓潼,自古以“東有紫林,西有水”而得名,素有“蜀道南大門”之稱,建築輝煌。大廟建於晉代,是晉代當地人為了紀念張亞子而建立的“子廟”。元初張亞子封為“文昌帝”,後在此修建文昌宮,元、明、清數次擴建,形成了壹批結構宏偉、體系完整的古建築群。整個大廟12000多平方米,是文昌宮和關帝廟的總稱。七曲山寺由23座不同時期的建築組成,完整地展現了元代至民國時期的建築風格。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歷史的珍貴資料。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其布局,該寺極為宏偉,古建築、古柏、古道、九曲通水交相輝映。它既是祭祀的聖地,也是風景名勝。
七衢山寺是AAAA級風景名勝區。
瓦口關
“瓦口關”位於吳付嶺梓潼以北十裏處,金牛古道的南端。墻是刀削的,青苔綠,藤蔓倒掛。古人以險為通。蜀道沿龍門山向南,過山石,轉直陡,過關,路漸緩。巖坡皆柏樹,負電位相爭。林濤闖關,通江如練。
“瓦口關”奪取了屏障西南的三八,是兵家必爭之地。
《三國演義》第七十仗“猛將張飛直取瓦口關”,就在這裏。當時魏將軍張合(嘉寶耳邊)鎮守瓦口關,張飛從流民那裏得到了路線,於是魏延領兵敲關佯攻,自己卻率領五百輕騎從梓潼山路攻回。曾經揚言“人人都怕張飛,我把他當孩子”的名將張合(嘉寶的耳朵),最後落得個“立即棄山,想辦法逃走,隨行的只有十幾個人”的慘敗。張飛的粗枝大葉,實在不是有勇無謀之輩。
目前在關口有壹個“敲門磚”。相傳張飛與魏軍交戰,馬蹄踢石為槽...瓦口關的各種古跡無不顯示出“金牛道,柏翠天,商旅如煙密”的繁華。
十年“文革”,古建築被毀,星移鬥轉。1986以古蜀道為主線,以為中心。從南到北,恢復了景點。
三層樓的“觀音閣”古樸典雅,雄偉壯觀。亭後的“大雄寶殿”金碧輝煌,亭側的“無定寺”建在巖石上。合原址建造的六邊形飛檐“寄危亭”和惠洪濃郁的“文昌閣”,壹石壹木,建造極為巧妙;“蜀道館”就在“危館”旁邊。回廊建築四周翠柏環繞,美不勝收。
“瓦口關”巍然聳立,險象環生,墻壁由石頭砌成。壹如既往的雄偉,壹如既往的壯觀。墻根距離箭塔15米。城內建有桓侯廟,畫有張飛像。其“豹子有眼,燕子有須,雷聲大,駿馬奔騰”的不尋常模樣,時隔壹千多年再次出現。
七曲山國家森林公園
“鐘靈七首歌,四川五條路”。七曲山,風景秀麗,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梓潼縣七曲山上“三百萬裏十萬樹”的蜀道翠雲畫廊南端。公園距離梓潼縣城最近端3公裏,最遠端20公裏。東鄰建興鄉和A?vagho?a鄉,南接文昌鎮,西接許州鎮,北接吳艷和建興鄉。公園規劃總面積2346公頃。七曲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景觀資源不僅是以森林公園為主體的森林群落景觀,其景觀資源的核心還體現在以“古文化、古道、古建築、古樹”為主導的人文景觀上。中國第壹的文昌廟和古柏林,以及美麗的神話傳說、古戰場遺址和歷代著名作家留下的大量歷史故事和詩詞,使整個森林公園具有凝重而深刻的歷史和文體內涵,體現“古”
七曲山春天可以遊泳,夏天可以避暑,秋來可以爬山,冬天可以賞雪。漫步古柏林,妳會進入天然氧吧,吸收古柏林產生的負氧離子,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安神,延緩衰老,達到健康長壽。這是大自然無私的饋贈。
公園現有景點49處,規劃景點59處。景點有文昌廟、關帝廟、百特殿、百丈樓、桂香殿、風洞樓、文祖殿、嘉慶殿、孟贏仙臺、盤陀石、詩雨亭、費霞仙洞等。綜合評價該森林公園為國家二級風景森林公園。
公園位於四川北部劍門古蜀路旅遊線上,梓潼縣郊外。川陜公路貫穿園區,距西部電子工業城綿陽57公裏,距省會成都177公裏。北有劍門關的傳說,西有鬥團山的奇觀,東有嘉陵江的險要,南有青城的隱居,因此具有得天獨厚的旅遊地理優勢。
臥龍諸葛寨
梓潼西三十裏有臥龍山,又名歌山、梁山。《地中紀勝》載:“歌山,又名梁山,昔日被諸葛北擊,因其名而試圖營此山。”《蜀中名勝記》二十六卷也載:“歌山,又名臥龍,在梓潼西南二十裏。相傳吳侯曾打敗魏,在此駐軍。”歷代地方誌及相關史書記載,丞相、軍事家諸葛亮北伐魏時曾駐紮於此。
諸葛村,又名牛頭村,呈橢圓形,兩側陡峭,頂部平坦。長約3000米,南端為歌山寺。原寺規模較大,三折十八殿,明末毀於大火。它是清朝光緒年間重建的,只有兩折五廳,比原來的規模小了很多。寺廟後面靠著壹個懸崖,懸崖上大約有500棵樹。有唐代貞觀八年刻制的《阿彌陀佛五十二菩薩傳》石碑、中和四年造像碑、梁大同碑、張“戰災”碑。這些珍貴的文物有壹千多年的歷史了。
1956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