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認為雞蛋富含寶寶生長發育最需要的高蛋白,所以不怕給寶寶多吃雞蛋。
明智之舉:以6個月前的寶寶為例。他們的消化系統還不成熟。雞蛋中的白蛋白通過腸壁直接進入血液,刺激機體產生抗體,引起濕疹、過敏性腸炎、喘息性支氣管炎等不良反應。此外,雞蛋吃多了會增加消化道負擔,使體內蛋白質含量過高,引起血氨升高,加重腎臟負擔,容易導致蛋白質中毒綜合征、腹脹、四肢無力等不適。營養專家認為,1到1歲半的寶寶最好只吃蛋黃,每天不超過1;1.5到2歲的寶寶隔天吃1全蛋,2歲以後每天只能吃1全蛋。
困惑之舉二:多吃魚松有利於營養。
也有家長認為,魚松營養豐富,味道很適合寶寶,應該多給寶寶吃。
聰明之舉:研究表明,魚松中的氟化物含量非常高。寶寶,每天吃10 ~ 20g的魚松,就會從魚松中吸收8 ~ 16mg的氟化物。再加上從飲用水等食物中攝入的氟化物,每天的攝入量可能達到20毫克左右。然而,氟化物的安全日攝入量僅為3至4.5毫克。如果超過這個安全範圍,氟化物就會在體內積累,長期下去可能會導致氟中毒,嚴重影響牙齒和骨骼的生長發育。通常情況下,魚松可以作為調料給寶寶吃壹些,但不宜作為營養品長期食用。
困惑之舉三:多吃肝臟補充維生素a。
有些家長認為動物肝臟很有營養,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給寶寶吃的越多越好。
明智之舉:研究表明,肝臟具有高通透性的特點,血液中大部分有毒物質都會進入肝臟,所以動物肝臟中有毒物質的含量要比肌肉中高出數倍。此外,動物肝臟中還含有壹種特殊的結合蛋白,它與毒物的親和力很高,可以帶走血液中已經與蛋白結合的毒物,使其長期儲存在肝細胞中,對健康影響很大。事實上,只吃少量的動物肝臟就可以獲得大量的維生素A,並儲存在肝臟中。壹般來說,1以下的嬰兒每天需要13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A,1~5歲的嬰兒每天需要1500國際單位,相當於每天吃動物肝臟大約需要12 ~ 15克。
困惑之舉四:雞湯比雞肉更有營養。
有些家長甚至認為,給寶寶吃雞肉的時候,應該多喝湯,少吃肉。雞湯的營養比雞肉好。
明智之舉:營養學家指出,這種說法沒有科學道理。雞湯雖然味道鮮美,但是雞湯中的蛋白質只有雞肉的10%,脂肪和礦物質的含量也不多。不過,雞湯裏的營養雖然不如雞肉,但湯可以刺激胃液分泌,增加食欲,幫助消化。所以,最合適的做法就是湯和雞壹起吃。
困惑之舉5: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越多越好。
有些家長認為給寶寶吃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越多越好,比如維生素A和維生素d。
明智之舉:維生素和礦物質雖然對嬰幼兒非常重要,但也不能過量攝入或濫用,否則會對寶寶身體產生不良影響,造成維生素A、D中毒等危害。維生素C對人體有很多好處,但是血漿中維生素C的濃度長期飽和,孩子容易出現草酸尿。目前市場上有很多專門為兒童配制的口服營養補充劑,含有大量的維生素、脂肪、蛋白質和糖類,營養價值很高,但不能長期大量服用,否則會引起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癥狀,阻礙兒童的生長發育。
困惑之舉六:母乳不如奶粉營養豐富。
有的家長覺得母乳看起來稀,沒有奶粉沖出來的奶稠,就放棄母乳餵養,用牛奶代替母乳。
明智之舉:母乳餵養對嬰兒有很多好處。母乳含有對抗許多疾病的抗體。實踐證明,母乳餵養的嬰兒患病少;相比牛奶,母乳含有更全面充足的營養,母乳餵養的寶寶更健康;母乳更容易讓寶寶消化吸收,吸收率最高。對於媽媽來說,母乳餵養更方便,更經濟,不用消毒,溫度適宜;母乳餵養的媽媽恢復更快,不容易患乳腺疾病。
困惑之舉7:剛出生的寶寶吸吮乳頭比乳頭好。
有些家長認為,在寶寶還沒有習慣吮吸母乳之前,用安撫奶嘴餵寶寶比較好。
明智之舉:用奶嘴吃奶比吸母乳更省力。但如果寶寶習慣了乳頭,就會拒絕吮吸媽媽的乳頭,媽媽的母乳就會減少。所以,在寶寶沒有習慣吮吸母乳之前,不要隨意用安撫奶嘴餵寶寶,更不要用安撫奶嘴。
困惑之舉8:鮮奶比配方奶好。
有些家長認為應該用鮮奶代替配方奶來餵養2歲以下的嬰兒。
明智之舉:對於寶寶來說,除了母乳之外的其他牛奶,比如牛奶、羊奶,都有不可避免的缺陷,比如牛奶蛋白中的酪蛋白含量高,不利於寶寶的消化;牛奶中蛋白質、鈣、鈉、鉀含量高,與寶寶尚未發育成熟的腎臟能力不相適應。所以2歲以下的寶寶最好選擇配方奶,盡量不要用鮮奶。
困惑之舉9:輔食添加比母乳餵養更重要。
有些家長認為,從寶寶4個月大開始,輔食對寶寶的發育更重要。這個時候母乳已經沒有營養了!
明智之舉:給寶寶吃4-6個月的流質食物。4-6個月後,寶寶需要補充壹些非乳類食物,包括果汁、蔬菜汁等流質食物,米粉、水果泥、蔬菜泥等泥狀食物,軟米、爛面、小塊果蔬等固體食物。這個時候,輔食和母乳餵養壹樣重要。另外可以掌握以下原則:逐漸將1種食物添加到多種,1-2天內不添加2-3種,避免寶寶消化不良或食物過敏;在添加過程中,如有消化不良或過敏癥狀,應停止餵食此食物,待恢復正常後再少量開始。如果還是過敏,暫時不用,咨詢醫務人員;當寶寶生病或天氣炎熱時,應暫停添加新品種,以免消化不良。
迷茫之舉10:寶寶肚子疼是因為食物不易消化。
有些家長認為,寶寶的腹痛是因為他吃的食物引起的消化不良。
明智之舉:寶寶腹痛又稱嬰兒腸絞痛,常見於3個月以內的寶寶,多發生在夜間。表現為嬰兒突然大聲啼哭,心煩意亂,雙腿屈曲,餵奶或抱起來後仍啼哭。常見的原因有:乳頭孔過小或過大,或乳頭未充滿奶水,寶寶吸吮奶水時會咽下大量空氣,氣泡在寶寶腸道內的運動會引起腹痛;吃得太多,腹脹不適,容易引起腹痛;寶寶在劇烈哭鬧時,也會吸入空氣,引起腹痛。
迷茫之舉11:吃牛初乳和蛋白粉可以提高寶寶的免疫力。
有些家長認為吃牛初乳和蛋白粉可以提高寶寶的免疫力,寶寶不容易生病。
明智之舉:給寶寶多吃牛初乳和蛋白粉是否能提高嬰幼兒免疫力尚無定論,不能用來代替母乳餵養寶寶。蛋白粉的蛋白質純度太高,吃了容易增加肝腎負擔。家長不要給寶寶吃蛋白粉,更不要用它代替乳制品。
迷茫之舉12:牛奶+雞蛋是最好的營養早餐。
有些家長認為牛奶和雞蛋是最好的營養早餐,單獨吃這兩種可以補充所需的營養。
明智之舉:營養和質量好的早餐必須包括四部分:谷物、動物性食物、牛奶、蔬菜或水果。包括三部分的早餐質量壹般,只有壹兩部分屬於質量差的早餐。谷類食物,如饅頭、面條、粥等,對兒童的身高發育有重要作用。蔬菜和水果為早上提供維生素。
迷茫之舉13:多給孩子吃鈣片補鈣。
有些家長認為,要想長高,必須經常補鈣。
明智之舉:如果嬰幼兒保證了乳制品的攝入,那麽他們的身體不是缺鈣,而是缺乏促進鈣吸收的維生素D。與其給孩子吃鈣片,不如給孩子吃點魚肝油或者多做戶外活動曬曬太陽。
迷茫之舉14:豆制品就是蔬菜。
有些家長認為多吃蔬菜對寶寶有好處,豆制品就是蔬菜。
明智之舉:其實豆制品可以算是葷菜,裏面的主要成分是植物蛋白,但是沒有蔬菜中富含的維生素和粗纖維。所以平時不要把豆制品當蔬菜。吃完豆制品還是要吃點蔬菜。
迷茫之舉15:孩子大便幹燥需要香蕉和香油。
有些家長認為,如果寶寶便秘,最好吃點香蕉和香油幫助消化。
明智之舉:吃這些不管用。最重要的是要養成孩子良好的排便習慣,排便時間要固定。因為食物消化到達大腸時,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水、造血;蠕動——將食物殘渣排出體外;如果能養成每天排便的習慣,及時排出食物殘渣,那麽大便幹燥的情況是可以緩解的。食物殘渣在大腸停留的時間越長,水分吸收的就越徹底。
迷茫之舉16:孩子不能曬太陽。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曬太陽容易曬傷,最好不要曬好!
明智之舉:日光浴能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增強人體新陳代謝和免疫功能,特別是在防治兒童佝僂病或成人骨質疏松癥方面,有特殊功效。
但是有的家長在曬太陽的時候給孩子戴上圍巾和帽子,也是隔著玻璃曬。專家指出,這種幹燥沒有任何效果。在陽光下,盡量使皮膚與太陽直接接觸,給孩子後腦勺、手腕、腳踝、臀部等部位,以防生病。如果擔心陽光會強烈刺激皮膚,家長可以利用早晨或傍晚的陽光,或者在陰涼處、屋檐下、或者開著窗戶的情況下利用折射光,以利於寶寶。
迷茫之舉17:吃零食有害健康。
有些家長認為零食有害健康,孩子吃這些垃圾食品會影響生長發育。
明智之舉:零食和垃圾食品不壹樣。高熱量低營養的食物是垃圾食品。對於壹些有營養的零食,專家建議可以給孩子適量攝入,在不影響正餐的情況下補充體內的營養。尤其是小孩子,最好是晚飯後給他吃零食,壹直吃到睡前。上小學的孩子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增強發育。
迷茫之舉18:蔬菜水果去皮,健康食用。
很多家長覺得蔬菜水果的皮不衛生,總想把皮去掉吃。
明智之舉:不知道妳去掉皮的同時也去掉了很多營養成分。其實帶皮的蔬菜湯很有營養,葉子比莖更有營養,蘋果皮含有大量的鐵。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蔬菜水果的皮充分清洗後,連皮壹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