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介紹自己喜歡的風味食品 作文 急急急急急……

介紹自己喜歡的風味食品 作文 急急急急急……

我喜歡吃的菜可多了,有糖醋排骨、桂江魚、紫菜蛋花湯、豆腐釀等等。但妳如果問我最喜歡吃的菜是什麽,我壹定會毫不猶豫的回答:“茄子釀!”

制作茄子釀其實並不復雜。妳只需要準備茄子若幹個,調制好的釀心,還需要250克左右的面粉,原材料就準備好了。先把茄子切成約1厘米厚的圓塊,再把這個圓塊切開壹半,接著把調好的釀心釀進茄子裏去。茄子釀大體就做好了。不過,還不能下鍋哦,還有壹個重要的步驟,那就是把面粉加點水和適量的鹽調成糊狀,在茄子釀的外面裹上壹層面粉糊,就可以下油鍋了。火候的掌握可是至關重要的。如果火力太猛,茄子釀就會炸焦,如果火力不足,茄子釀就不能炸熟。所以說,火候的掌握是好吃與否的關鍵。

耐心等到茄子釀變成金黃色,就可以出鍋了!炸好的茄子釀呈金黃色,散發出壹股濃濃的香味。輕輕地咬上壹口,啊!外脆內軟,加上豬肉的清香,真是太美味了!

橢圓形的茄子釀,不僅味美,而且外形美觀,是油炸類菜肴中的上品。茄子釀可以說是老幼皆宜、人人愛吃的美食。朋友,如果妳來我的家鄉做客,這美味的茄子釀壹定會讓妳贊不絕口、流連忘返的。

廣東小吃-蒸腸粉

廣東小吃屬嶺南風味,多來源於民間,大都被流傳下來而成為傳統名食。廣東小吃的成熟方法多為蒸、煎、煮、炸4種,可分為6類:油品,即油炸小吃,以米、面和雜糧為原料,風味各異;糕品,以米、面為主,雜糧次之都是蒸炊至熟的,可分為發酵和不發酵的兩大類;粉、面食品,以米、面為原料,大都是煮熟而成的。粥品,名目繁多,其名大都以用料而定,也有以粥的風味特色而稱的;甜品,指各種甜味小吃品種,不包括面點、糕團在內,用料除蛋、奶以外,多為植物的根、莖、梗、花、果、仁等;雜食,凡不屬上述各類者皆是,因其用料很雜而得名,以價格低廉,風味多樣而著稱。

我最喜歡吃的是蒸腸粉。它軟潤爽滑,色白甘香,不肥不膩。 蒸腸粉是壹種米制品,又叫布拉蒸腸粉。以廣州最負盛名的"銀記"腸粉為例:該店坐落在文昌路,專營豉油皇牛肉腸粉,以薄韌香滑著稱。 解放初期由吳銀經營,她得名師傳授,學會了蒸制拉腸粉專門技術,其腸粉"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腸粉亦稱卷粉、豬腸粉(因形似豬腸),抗日戰爭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制,現小食店、茶樓、酒家、賓館均有供應。它是將米漿置於特制的多層蒸籠中或布上逐張蒸成薄皮,分別放上肉類、魚片、蝦仁等,蒸熟卷成長條,剪斷上碟。加以上原料的叫牛肉腸、豬肉腸、魚片腸和蝦米(仁)腸;不加餡的則稱齋腸;米漿中加入糖的叫甜腸。

串烤肉,既是街頭的風味快餐,又是可以上席待客的美味佳肴。正宗的串烤肉也和烤全羊壹樣色澤焦黃油亮,味道微辣中帶著鮮香,不膩不膻,肉嫩可口。用料的講究不似烤全羊那樣嚴格,二者的區別在於烤制規模的大小和具體方法上。串烤肉,首先將凈肉剔下來切成薄片,每壹片有瘦有肥最好。然後將它們肥瘦搭配,壹壹穿在鐵釬子上。過去,做串烤肉用的釬子都是用紅柳的細條截削而成的木釬。現在,這種原始的木釬不容易看到了。把肉穿好之後,便將它們疏密均勻地排放在燃著無煙煤的槽形鐵皮烤肉爐子上,壹邊扇風烘烤,壹邊撒上精鹽、孜然和辣椒面,上下翻烤數分鐘即可食用。 新疆涼面

新疆涼面又叫黃面,因其色黃而得名,維吾爾語叫“賽熱克阿希”,屬夏令風味小吃。面中有壹主要原料叫蓬灰,蓬灰來源於戈壁上的“臭蓬蒿”。制作涼面時:先用淡鹽水、土堿水和面,加入蓬灰水,邊加邊拉,揉到面團柔軟光滑有拉力時即可。

粉湯

粉湯為新疆回族小吃。粉湯先要用純豆澱粉制成粉塊,再將大粉塊切成小塊。取新鮮羊肋條肉剁成小塊,倒入炒勺,加鹽、花椒粉、醬油溜幹,加肉湯。大開後用小火燉至肉爛。再加涼粉、白菜稍燉。下蔥、菠菜、紅辣椒、醋、胡椒粉、水發木耳等,燒開即可食用。與粉湯配吃的面食叫油香。油香是用油、水、堿和面,做成餅形,用油炸制而成f瀋?蠼鴰疲?兜蘭認闈宜幀?/p>

拉條子

新疆人好吃拌面、炒面,這兩種面都離不開拉條子。做拉條子重在和面,和面的關鍵是放鹽適量。面要揉透,還要餳好。將面放在案板上,上塗清油,用濕布蓋好。拉進用刀切成條狀,越拉越細。飯館裏的師傅是大把拉,好廚師壹次可拉十幾公斤。家庭壹般都是單條拉,壹根可達數米。 手抓羊肉

先把羊肋條肉剁成大塊,下鍋煮半熟去浮沫撈出。將肉塊擺於盤中,上放洋蔥片撒少許精鹽,入籠蒸爛。將湯燒開,下洋蔥末、辣椒末、胡椒粉、鹽,調好味澆在肉上。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特產.我家鄉中山那裏就有許多著名的風味小食,如杏仁餅,炒米餅,粽子``````其中,最好吃,最有名的可 莫過於海洲"容樹頭"魚餅了.

海洲魚餅色香味亮,好吃至極,味道可口,令人百吃不厭.那炸好的魚餅,個個"黃皮膚"似的.壹咬,那魚肉十分彈牙,那香噴噴的魚肉加上那香蔥,這個配合真的是天衣無縫啊,十全十美.那魚餅外層的那塊皮最好吃了,吃下去十分爽口.

海洲魚餅不僅色香味亮,好吃至極,而且形狀十分多.

海洲魚餅的形狀有圓的,用辣椒佳著的;有扁院形的;如果我們想做出更多各種各樣的形狀,那可以做成星星形,正方形,長方形,心形```````註意(以上的形狀在魚餅店那裏是沒有的買的,是我自己研制出來的形狀)

海洲魚餅的做法看似很簡單,其實也有不少的學問和技巧包含在其中.我們首先要用壹把鋒利的刀把那條魚切開那些魚肉.把這壹片片的肉剁成碎肉,再用木棒或手去打那些魚肉.在拿幾條蔥切成蔥碎,在灑到那些魚肉裏.再開鍋,放小小的花生油下去,等鍋熱了後,再用壹個個圓形的框把魚肉框成圓形,再放如鍋字裏.火候也十分講究,如果太快了會太腥.如果太熟就不好吃,所以炸3到4分鐘左右就可以了.而那魚圓前面的做法壹樣,只是把它搞成圓圓的就行了.而辣椒魚餅呢!就是用壹個辣椒開口,再把他的崽挖出來,再把魚餅塞進去,在煎.這樣,魚餅就做好了,而且色,香,味樣樣俱全.

吃辣椒魚餅的時候,許多人都喜歡幾口幾口的吃,而我就與眾不同.我就喜歡把那些辣椒和魚餅分開,先吃魚餅,再吃辣椒,因為這樣可以看出辣椒辣不辣.有壹次,我爸爸買了許多魚餅和辣椒魚餅, 因為那時侯太多人了,我不能那麽惡心地把辣椒和魚餅分開,所以我只好壹口壹口地吃,當我吃第壹口的時候,辣得我的舌頭幾乎沒有知覺,眼淚了冒了出來了.從此我就給辣椒魚餅改了別名----"吃到冒眼淚了"

朋友,妳們想吃魚餅嗎?如果想請到我家鄉做客,我壹定會給妳吃上可口美味而有正宗的海洲魚餅.讓妳對我家鄉的魚餅流連往返.

陽春面

陽春面名字挺好聽,很高貴的樣子,其實是江南老百姓最愛吃最便宜因而也最能爽氣掏錢的大眾面食。《上海的早晨》中資本家徐義德為了逃避公私合營裝窮,叫小夥計送的午飯就是這個陽春面,可見,陽春面是屬於勞苦大眾的專利。至於為什麽取這樣壹個陽春白雪的名字,可能是取其反義吧,但我敢肯定,取這個名字的人絕不是下裏巴人。

二十多年前,舅舅壹家好象特別喜歡吃陽春面,每到星期天,舅舅就必定帶領全家到鎮上的面館去吃陽春面。兩個表弟興高采烈,但我卻很不喜歡。陽春面上除了撒壹些蔥花就沒有別的了,光溜溜的,壹點味道都沒有,吃了第壹口就不想吃第二口。每次我都沒有方法把壹碗陽春面吃完,我總是旁敲側擊地提醒舅舅還是吃餛飩好,至少還有點肉味。但舅舅堅決不肯,說餛飩太貴,又不經吃,同樣壹角錢,陽春面吃得飽飽的,而餛飩卻只能塞牙縫。舅舅的牙縫好大。不喜歡吃,但每個星期天都得陪舅舅全家去吃,因為這是他們的節日,整整六天他們都在等著這壹天。鎮上那家面館都認識舅舅,每次壹來不用吩咐,就很快端上陽春面來,然後,舅舅壹家就開始埋頭苦幹,並制造出幸福的聲響來。每當此時,我就望著面前的陽春面愁眉苦臉。

陸文夫在《美食家》裏專門提到過陽春面,說第壹鍋的陽春面最清爽最可口,因此,很多人都趕早去吃頭湯。我想,舅舅們吃得絕對不是這種陽春面。但不管怎麽說,我對陽春面是沒有興趣的了,胃口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倒了。

光餅

光餅是福州的小吃。據說是記念戚繼光而來的,總之和這位民族英雄有壹定的關系。

小的時候總喜歡站在高高的桶爐前面,看師傅做光餅。做光餅的師傅到處都有,壹個案板,壹個爐子就是全部的道具。光餅師傅把袖子卷得高高的,把放了堿水和鹽水的面團摔得啪啪作響,然後分成壹個壹個劑子,用手左右壹拍,壹個小圓餅就出來了,再用壹根竹簽往中間戳壹個小洞,就勢往桶爐內壁壹貼,等著吧,不壹會,爐內就飄出香味來。估計差不多了,光餅師傅就用小鐵鏟利索地壹鏟,焦黃的光餅就跳出來了。

這光餅硬梆梆、黃通通的,咬得很費勁,沒有壹口好牙和頑強的拼搏精神是對付不了它的,但壹旦入口就越嚼越香,越香越嚼,最後總是吃了壹塊還想帶走第二塊。光餅耐嚼還耐儲藏,放它十天半月沒有問題,堅韌不拔,很有民族氣概,可能這就是它和戚繼光的關系吧。光餅很便宜,壹分錢壹塊,那時經常光顧光餅爐,買上壹兩塊,壹路嚼著上學校。

冬天光餅師傅比較幸福,守著爐子暖烘烘的,夏天就苦了,赤膊上陣還是大汗淋漓,汗水滴在爐子上嗤嗤作響。我就不敢買了,因為那光餅裏必定也有光餅師傅勤勞的汗水。

前段時間,在福建“老鄉”處提到光餅,他們都說那玩意好吃而且對牙齒有利,經常嚼嚼絕對比“白箭”“綠箭”效果好。但不知現在還有沒有了,都好多年沒有吃過了。但願,這光餅爐子還能在福州的某個街角看到。

芋頭果

芋頭果是福州的早點之壹,也稱三角糕。據說是把檳榔芋煮熟後剝皮碾成糊狀,再摻入米粉揉合而成。然後,切成壹塊壹塊三角形狀,放到油鍋裏去炸,直炸得兩面焦黃,出鍋。吃的時候,用壹張紙包著芋頭果的下端(因為很油),以壹個角為突破口,咬壹口,外焦內嫩(內色灰白),還有壹股芋頭的清香,嗯,味道好極了。

炸芋頭果的攤子也是到處都有,每天壹大早,就可看到街頭巷尾支起的壹個個攤子,煙霧繚繞,香氣四溢,買芋頭果的人端著碗或提著小竹籃,等著芋頭果出鍋。往往炸出壹鍋就買出壹鍋。但也有買不完剩下的,擱壹兩個時辰也不要緊,吃起來還是很香的,它不象油條,登陸不久就成了嚼不爛的老油條。所以,賣芋頭果的攤主都很自得,有時候上午九十點鐘了,還不見他們收攤子,慢悠悠地守著還沒有賣掉的幾塊芋頭果。他們知道總有肚子容易餓的人自會尋香而去。

福州的市民通常是壹碗鍋邊糊外加壹只芋頭果就解決了早飯問題,既好吃也實在,吃完後,打壹個飽咯去上班,這革命幹勁足得沒法說。

鍋邊糊

壹次在辦公室裏和同事們侃吃,我說要論吃,還是福州的鍋邊糊好吃。他們齊聲問:什麽叫鍋邊糊?這幫平日裏吃遍天下無敵手的家夥竟然也有不知道的東西。我得意洋洋地開始向他們介紹福州小吃——鍋邊糊。

鍋邊糊在福州乃至福建許多地方都有,但在外地我卻從來沒有看到過,不出產的原因可能是外地沒有壹種叫“蝦油”的調味品,而鍋邊糊沒有加蝦油就不成為鍋邊糊了。

鍋邊糊的制做很復雜,要先把大米淘凈浸泡幾小時,然後磨成糊狀待用。支壹口大鍋,煮上壹鍋湯,湯裏放上蝦米、蟶幹、香菇、蔥、蒜、芹菜,最後放進必不可少的蝦油若幹勺,這濃湯就做成了。這還沒有完,萬裏長征第壹步。將湯倒出另裝,下清水若幹燒到七成熱時,鍋邊抹勻花生油,然後舀壹碗米糊繞鍋澆壹圈,蓋上鍋蓋。三分鐘後見鍋邊米漿起卷時,用鍋鏟鏟入清水中,再加入清水,重復上述行為。當最後也就是第四次澆完時,放入壹份濃湯料,並視情再加入蝦油等輔助調料。煮熟後盛放在另壹口鍋中,用微火保持溫度,待售。

總之這是壹個循環反復的過程,沒有耐心是做不成的。所以,壹般家庭是不做鍋邊糊的,要吃就到街上去買。福州的大街小巷飯店小攤都有買,而且很便宜。鍋邊糊味道特別,海鮮味濃,每片米糊都打著卷,白白的,象壹管管青蔥,非常爽口,再配上黃黃的蝦米、蟶幹,黑黑的香菇,綠綠的蔥蒜,色澤鮮明,令人食欲大開。

聽到這裏,同事們的喉嚨都動了壹下。然後商量,什麽時候能去福建出差,壹定要去嘗嘗這鍋邊糊。我補充說,在福建,鍋邊糊都是作為早點和茶余飯後的點心的,並不把它當正餐,大概它是管吃不管飽的緣故吧。想想本地品種單壹而又甜得發膩的小吃,大家都說:福建人民真是幸福。

是啊,福建人民真幸福。

餛飩

我想,大概沒有什麽小吃有餛飩那麽普及和名稱多樣了。餛飩在福建叫扁肉;在四川叫抄手;在雲南廣西壹帶叫雲吞;只有在江南才叫餛飩。

內容差不多,形式卻有些差別。福建的餛飩註重鮮,加蝦油是它的壹大特色。小時候總是被喜歡吃餛飩的母親支出去買餛飩,買來買去,也就買出經驗來了。知道街頭的那家餛飩味太濃,吃完後就要趕緊灌開水;而街尾的那家餛飩味道尚好,就是只見皮不見肉;最好的是穿過幾條街的那家“野”店,說它野,是因為時開時不開的,好像全憑主人興趣。這家的餛飩量足味最地道,每只餛飩雪白剔透,中間壹點紅紅的肉餡若隱若現,再配上幾粒蔥花,就好象壹池秋水中的白蓮。福建的餛飩壹般都很節儉,壹根小木棍往肉泥上壹點再往餛飩皮上壹翻,壹只餛飩就完成了,往往壹盤肉泥可以對付壹天所要出售的餛飩。吃餛飩的壹般都是女孩子,她們可以不計較得失,慢悠悠地翹起蘭花指,用小調羹小心翼翼地舀起餛飩往櫻桃小口裏送。所以,較之其他小吃,福建餛飩更顯得女人味壹些。

而四川餛飩則個性鮮明,陽剛味十足。首先壹大特色是沒有湯,第二大特色是辣得過口不忘。那壹年去成都調研,特地拜訪“抄手”,誰知端上來的是幾只幹巴巴的結結實實的餃子狀餛飩,上面還澆了壹層紅彤彤的辣椒油。仗著本人吃辣還有壹些功底,掙紮著把這碗“抄手”給吞了。結果,除了辣,我已經不記得它還有沒有其它味道。

江南壹帶,餛飩是最常見的小吃,這裏的餛飩分為大餛飩和小餛飩兩種。大餛飩裏餡比較多,有鮮肉的也有青菜的,但它又不同北方的餃子那樣皮厚餡足,江南人總是不肯象北方人那樣幹脆利落地做出餃子風格,他們總要保持餛飩的傳統,哪怕再大壹些,小家碧玉的本色不變。江南大餛飩是放大了的小餛飩,樣子象修女的帽子,湯多量也足,壹般人吃壹碗也就有了七分飽的感覺。

正宗的江南小餛飩是最具江南文化味的,皮搟得講究,貼著碗能看到碗裏的花紋,真正是薄如蟬翳。肉要精瘦的,處理得細膩無渣,燒好後的餛飩,皮子晶瑩舒展,“白裏透紅,與眾不同”,象壹只只美麗的白蝴蝶 。這時候的註意力就不會在吃上了。不過,這樣的小餛飩現在已經不多了,做的人和吃的人好象都已經缺少了這份精致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滿街都是的大眾小餛飩,簡單壹裹,完事,連皮也不搟了,買現成的。

在北方讀書的時候,思念餛飩(福建的江南的),思念得咬牙切齒。北方同學很不以為然,說,那有什麽好吃的?清湯寡水的,不如咱北方餃子實在。

是的,要想實在,吃北方餃子;要想苗條,吃江南餛飩。

羊肉串

很奇怪,我向來不吃羊肉,但對羊肉串卻來者不拒。

第壹次吃羊肉串是在北京。那壹天,從北京圖書館查資料出來,拐到白石橋附近,那裏有壹片飯店餐館和小吃攤點。先買了仿膳食品窩窩頭,吃得直冒酸水,發了壹通諸如慈禧太後的胃口怎麽這麽好對付之類的牢騷後,就站到了烤羊肉串的攤子前。並沒有想要吃,的的確確是被那種香裏帶膻的味道吸引過來的。

同學也是南方人,不吃羊肉,但他敢想敢幹的精神令我佩服。他先買了三串,然後視死如歸地說:“我先吃吃看。”他小心翼翼地先咬了壹口,翻翻眼珠,接著就加快了頻率。我盯著他上下翻飛的大嘴,直問:“哎,別顧吃啊,到底好吃不好吃?”他“嗯嗯”地壹氣吃完了三串,才摸摸肚子很滿意地說:“不吃真傻。”趕緊掏錢,壹手抓壹把,這串咬壹口,那串咬壹口,真的很好吃,肥而不膩,焦香十足,還有壹種特有的,說不出來的怪怪的味道(後來才聽新疆的同學說,那是孜然的味道)。我們就這樣邊走邊吃,吃完了,就地再買,反正羊肉串攤子到處都有。直吃得飽咯裏都帶羊膻味,不能再吃了,再吃下去,我們非得變成草原牧民了。

本來以為羊肉串就是這樣好吃了,誰知新疆的同學說:那算什麽羊肉串?真正好吃的是咱們新疆的羊肉串,那可是羊肉串的老家。第壹次那麽羨慕新疆人,真正覺得新疆是個好地方。

咱也沒有機會去新疆啊,就把北京的羊肉串當新疆的吧。

回到南方後,也見過羊肉串,但不僅外貌小裏小氣,味道也完全變了樣,如果說北京的羊肉串是仿名牌,那麽南方的羊肉串就是假冒偽劣了。也有例外,壹次到南京出差,在新街口發現了久違的羊肉串,那味道,那相貌和北京的壹樣。我又壹次站在南京的大街上不顧斯文地大嚼起來。以後只要去南京,都要想方設法地溜到新街口去過過癮。

但總是心有不甘,有事沒事總鼓動頭兒:“咱們也到烏魯木齊去開個讀者作者聯誼會?”

羊肉泡饃

有了羊肉串墊底,去西安吃羊肉泡饃的時候就好象有了膽量。

看過雄赳赳氣昂昂的兵馬俑,摸過楊貴妃的洗澡池,躲過小商小販的圍追堵截,吃過田裏剛采下來的草莓,當然也爬過大雁塔和古鐘樓,接下來就是品嘗西安小吃的時間。

西安小吃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是肉夾饃和羊肉泡饃。不過,肉夾饃我連看都不看,壹塊大肥肉塞在壹塊大餅裏,肥油直冒,盡管肉饃的主人說怎麽怎麽好吃,我就是吃不下去。不是怕胖,而是從小就不吃肥肉。肉夾饃是放棄了,但羊肉泡饃是壹定要吃的。

於是就去找。在古樓附近轉來轉去,轉累了就在壹個小攤子上坐下來。坐定後才發現對面壹個老頭在專心致致幹活:把壹塊硬硬的饅頭掰成顆粒狀。他神態專註地不緊不慢地掰呀掰,掉下來的粉末都用小指捺到嘴裏。他在幹嘛?是不是牙口不好?正想著,又見老頭把掰好的產品倒進壹個盛滿濃湯的大海碗裏,那碗濃湯頓時就變成了壹碗漿糊。老頭有滋有味稀裏嘩啦地喝完了這碗漿糊,站起身子,抹了抹沾在胡子上的殘留物,打了個響亮的飽咯,滿臉都是幸福感。突然好象明白了什麽,趕緊找來夥計問:“那是什麽?”“羊肉泡饃啊。”老天,這糊裏糊塗的東西就是大名鼎鼎的羊肉泡饃?小的時候就最恨把饅頭放進湯裏 ,軟不啦及的,要口感沒口感要味道沒味道,再好吃的饅頭再好喝的湯都給攪渾了。

所以,很遺憾,在西安最大的收獲是買了壹堆民間工藝品,而在吃上,卻是壹片空白。

看了賈平凹寫的陜西小吃,其中花了大量的筆墨形容羊肉泡饃的精彩,但我還是沒有被他煽乎得流出口水來。這在我看關於吃的書籍的歷史中是少見的。

朝鮮涼面

初到東北,第壹次看到正宗的朝鮮人和朝鮮文字還是大驚小怪的,後來看多了,就見怪不怪了。然後就開始琢磨如何深入了解朝鮮民族文化,比如,他們的飲食文化,更具體地說,如何吃遍學校周圍的朝鮮小吃店。

於是,先去朝鮮泡菜攤子前偵察壹番,和買泡菜的朝鮮族老大媽套近乎,問:“道拉及是什麽意思?”朝鮮族老大媽真的很象《奇襲》裏的老大媽那樣慈祥,她不僅耐心地回答我的幼兒園水平的問題,還推薦我買了朝鮮泡菜的代表作——桔梗。嘗了桔梗後,對朝鮮小吃就有了信心。

那壹天,零下18°,屋外早已是灰白兩色世界。從澡堂出來,頭發壹會兒就凍成柴火棒。並不覺得冷,只是渴得慌。就到處找有水源的地方,後來發現壹面“朝鮮涼面”的幌子正迎風招展,涼面?正好解渴。壹頭紮進去,裏面已是高朋滿座,人人都端著壹個大海碗往肚子裏灌涼面,很舒服的樣子。於是也要了壹碗。等端上來後,才覺得好象有點不對勁。鮮紅的面湯上波瀾不興,面條當然是潛伏在湯底的,只是這湯,怎麽看都好象是剛從自來水龍頭裏出來,冷不說,還有股漂白粉的味道。懷疑歸懷疑,我真的太渴了,不管三七二十壹,喝了再說。結果,渴是解了,但我體內的那點余溫可全給帶走了。壹路跑著回到宿舍,又是捂熱水袋又是灌開水,折騰了半天,才把胃裏的那塊冰坨融化掉。

我犯了壹個致命的錯誤。東北人和南方人本來就不壹樣,他們冰天雪地裏可以吃凍梨吃冰棒,那是因為他們有從小就鍛煉出來的堅強的胃。所以他們可以裹著大棉襖吃涼面,而我,只能在穿短袖的時候。

但,我還是沒有勇氣再去品嘗朝鮮涼面了。甚至壹想到這四個字,我的胃就開始冒涼氣。

不怪朝鮮涼面,只能怪我自己。

道口燒雞

說來慚愧,自己在外求學幾年,大部分的註意力花在吃上。究其原因,壹是學校食堂乏味的飯菜,使自己時常處於饑餓狀態;二是天性所致,“民以食為天”嘛,自己當然也不例外。

於是,剛到長春不久,就打聽到“道口燒雞”挺有特色,忙親臨考察。果真,擺在櫥窗裏的燒雞肥嫩嫩、黃燦燦、熱騰騰,撒發著迷人的香氣,又看到買燒雞的人排成了長隊,更證實了此燒雞的名不虛傳。此後三年間,只要錢包裏有點余錢,便忙不叠地往燒雞店送,買不起整只就買半只;買不起半只就買雞雜碎(雞肝、雞卵等構成,便宜而味極佳,是窮學生最親睞之物)。那種拎著壹小袋燒雞走路的愉快,無法言喻,只覺得生活在那壹刻是多麽美好。此時若去攻讀書關,再厚的“磚頭”也能毫不費勁地“啃”下來,這就是“道口燒雞”的威力。有時,人的胃口會比腦袋重要得多,換句話說,就是物質有時也能毫不客氣地戰勝精神。

逢到宿舍裏的女同胞過生日,無例外地都要買只“道口燒雞”以饗大家。雞上臺面後,往往還沒等打開塑料袋,大家就已經操起家夥躍躍欲試了。那香噴噴、熱騰騰的燒雞,嫩而無渣,連骨頭都是酥的,壹塊雞肉在舌頭上還來不及停留就溜進肚子裏去了。而此時往往有師兄師弟尋著香味不請自到,說句“生日快樂”就壹屁股坐下來大嚼起來。那時候,要求師兄師弟辦事或反過來他們求我們辦事,都言不二價:壹只道口燒雞。

在長春的三年,可以說是伴著“道口燒雞”的香味渡過的。(雖不能常吃,但離學校不遠的壹家燒雞店每天毫不吝惜地飄來的香味,使我們的讀書生活變得有滋有味起來。)

臨畢業的時候,有人告訴我,有壹家大餅店專營夾肉大餅,味道好得沒法提。可惜沒有機會了。要不然,現在又會有壹樣好吃的供我回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