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威海的節日風俗習慣特點,誰知到?

威海的節日風俗習慣特點,誰知到?

山東半島東端的榮城在農歷正月十五有捏生肖的風俗。民間稱為“捏屬兒”。傳統的方法是用黃豆細面作捏生肖的材料。造型以小巧玲瓏為上,生肖動物的姿態或立,或臥、或奔,或飛都靠即興發揮隨心所欲。但是,無論怎樣造型都要設計安排配上壹些蔬菜的種子和葉子,用以象征“五谷豐登”。每壹個生肖的背上都背壹個燈碗,碗中盛油,再插上壹根纏著棉絮的小棍兒,俗稱為“要撚”。燈碗的形狀有區別;馬和豬馱的是“元寶碗”,求“金駒銀豬馱寶來”的彩頭。其它生肖馱“十二花瓣”燈碗,象征壹年四季十二個月。 捏生肖的規矩是按家庭成員的屬相,每人捏壹個,到十五夜裏盛在盤子裏壹齊點燃放在堂屋裏,大家圍著觀看,希望爆出燈花,燈花越大越吉利,預示著新壹年的大豐收。習俗相傳,誰的生肖燈燃得時間最長,誰就會有好運氣,又能高壽。近年以來當地改用白面捏生肖,樣子更加好看,已不加燈碗,也不再點燃,欣賞之後,分而食之,也能調動歡樂氣氛。壹、過大年。農歷的正月初壹。在這壹天,早上吃水餃,壹部分水餃裏面包著錢,看看誰吃的錢多,意味著今年能掙大錢。吃完早飯,人們都穿上新衣服,到長輩們家裏拜年,沒參加工作的未成年人,可以得到老人們給的紅包。

二、元宵節。農歷的正月十五。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在外工作的兒女們回家團圓。老人們會根據家裏人的屬相,用面捏成各種動物,叫做“蒸屬”、“蒸燈”。

三、炒老鼠眼。農歷的正月二十四。傳說這是老鼠結婚的日子。在這壹天威海人們家家戶戶炒黃豆,意思是把老鼠的眼睛炒了,讓老鼠無法偷吃糧食。

四、龍擡頭。農歷的二月初二。龍王爺的生日。在這壹天人們會剪龍型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還有在龍擡頭這壹天理發的習慣。

五、清明節。在這壹天,人們都回去墓地為逝世的人掃墓,修整壹下墳墓,在墓前栽樹、種花,祭奠亡人。在清明這壹天,老人們還會用面捏做燕子,叫做“蒸燕”,迎接去南方過冬歸來的燕子。也就是在這壹天,燕子陸續的來到威海。

六、端午節。農歷的五月初五。在這壹天清晨,人們都會到山上采集壹些蒿草、麥子、桃枝掛在大門上方,有避邪祈福之意。人們還會包粽子、煮雞蛋吃,傳說吃了端午節的雞蛋,壹年都不會肚子痛。

七、包子節。農歷的六月初六。家家戶戶包包子吃。“六月六,壹角包子,壹角肉。”

八、七巧節。農歷的七月初七。是牛郎織女相會的節日。在這壹天威海人們為了慶祝牛郎織女相會,家家戶戶烙果子吃。傳說,在這壹天的晚上,坐在葡萄架下,或者坐在放在井口的搟面杖上,能聽到牛郎與織女的情話。另外在這壹天,在威海市看不到空中的喜鵲的,老人們說喜鵲全部到天上為牛郎織女搭彩橋去了。(我仔細觀察過,的確在這壹天看不見喜鵲。)

九、中秋節。農歷的八月十五。也是團圓節。全家人聚在壹起,喝酒、吃月餅、賞月。

十、九九重陽節。農歷的九月初九,也叫老人節。在這壹天人們都會看望老人,為老人添加冬衣,準備老人溫暖、平安過冬。

十壹、十月初壹。像清明節壹樣,祭奠逝世了的親人。

十二、臘八節。農歷的十二月初八。人們用大米、小米、高粱米、玉米、紅豆、豇豆,豌豆、綠豆等做成八寶粥來食用。

十三、小年。農歷的十二月二十三。從這壹天開始,人們打掃衛生,采購年貨,準備過大年。

十四、除夕夜。農歷的十二月三十。也叫大年三十。在這壹天,在外面工作的兒女們都要趕回家,同父母們壹起守歲,***同迎接新的壹年。 威海坐席風俗 民間宴請賓客,俗稱“坐席”。 吃飯時壹般由成年男子陪客,女客也要男子陪,以示鄭重。家中的婦女和孩子,要等客人吃完才能用飯,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平日客至,壹般讓於炕頭。若擺起筵席,則講究座位排次,決不馬虎。筵席有官宴、民宴之別。官宴,以中為大,高官居中為首席,左為二席,右為三席。民宴,則按輩份、年齡就座,座次多種。較常見的為高客坐首席(主陪的右上首),次為二席(首席對面),三為虎頭(首席之左),四為虎尾(二席之右),桌前為陪客,桌後為“後瞅”。如座次安排不妥,會使客人不愉快,甚者,會“起席”(中途退席)或“掀桌子”。這時主人要趕緊賠禮道歉或重新安排。開宴時,按次序請客人入座,然後從首席開始,依次斟酒。吃菜、用飯皆以客人為先。從宴桌擺放到席位排列,上菜順序,皆有俗規,違者即為失禮。炕上擺筵,用長方形炕桌,地下擺宴用正方形八仙桌,70年代後有使用圓桌。宴桌擺放,木紋要正對南北。壹般壹席8人。席位排列,以上菜口為準,右首前為壹席,後為三席,左首前為二席,後為四席,正前方為五、六席,上菜口兩席為陪客席。圓桌擺宴時,兩陪客相對而坐,面對上菜口處為主陪,背對上菜口處為副陪,主陪右首為壹席,左首為二席,副陪右首為三席,左首為四席,其它位為五、六席。壹席最高,坐主客。宴席飲酒菜肴無定數,但必須是偶數,壹般是8菜4湯。飲酒前須上“點心”,飲酒完畢上6個碗菜為就飯菜。飲酒菜要逐個上席,吃飯菜壹次上齊。上菜次序,壹般是雞打頭,魚居中,涼菜居尾。筵席用魚必須有鱗,魚頭朝五、六席,肚朝壹、三席(圓桌擺放時魚肚須朝主客)。上魚後,必須飲幹杯中酒方可食之。酒後主食有面條、米飯和面果3種,任客選用。80年代後,筵宴禮儀除沿襲舊禮外,新的酒俗興起,上魚後,賓客必須按喜主或陪酒者敬酒要求連幹數杯,方可食魚。菜譜也日漸豐盛,並在上菜前先上4~6個涼菜,壹般選用豬肝、豬肚、海蜇皮、松花蛋、火腿腸、花生米等做成,為喝酒前墊底。酒後飲食多為水餃、面條。威海端午節風俗壹到端午節,最高興的是孩子們,根據民間的風俗,這壹天,大人們會給他們做各種各樣的小東西。字幕 風俗壹 脖掛五彩掃帚壹大早,家住田村的孫淑香大媽就忙活起來了。拿起五彩的絲線,飛針走線,不多時,壹把替小孩準備的五彩掃帚就紮好了。李大媽:五月端午,家裏小孩都掛小苕帚和耍孩,這是從我記事起,老奶奶傳給我的。字幕 民俗二 割五色五月端午壹大早,大人們在小孩手腳上都系上“五色”線,這就是俗稱的“割五色”。字幕 民俗三 掛布猴孫大媽 :這個猴子就是過端午,家家都掛猴子,看門子的意思。字幕 風俗四 小孩戴肚兜給小孩戴的紅肚兜也有許多講究,五歲以下小孩的肚兜上壹般都有蝴蝶、蛤蟆、菊花、佛手的圖案,意為長壽,而五歲以上小孩肚兜的圖案多以“老虎頭”為主,象征小孩虎頭虎腦,茁壯成長。孫大媽:壹般十二歲以下的小孩,給他帶兜兜,說鵝飛蛤蟆走,菊花擎扶手,小孩活到九十九,菊花九個瓣,代表九十九。過節了,吃著香噴噴的粽子,願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