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用作年飯的魚種類很多,但鯉魚很少用。鯉魚在廣東不是很受歡迎,可能是因為廣東有壹種說法,鯉魚是毛發制品,廣東的天氣多為濕熱。有些傷口生瘡的人吃了鯉魚後不容易痊愈,所以廣東人很少吃鯉魚。不過做壹個姜蔥燉鯉魚,粵龍門,還是很不錯的,也有人願意試壹試。
鯉魚作為壹道菜,自古以來就是民間節日和宴席不可或缺的原料。早在三千年前的《詩經》中就有“吃魚者,順流而下之鯉”的說法,也有“羅鯉貴如牛羊”的說法。
春秋戰國時期,黃河鯉魚被視為貴重禮品。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得了壹個兒子,魯把鯉魚送給作為禮物。因此,孔子給他的兒子取名為孔鯉,山東孔府歷史上就有壹個忌吃鯉魚的禁忌。
鯉魚在中國分布很廣,河南黃河鯉魚最為珍貴,是河南的名產之壹。黃河鯉魚、松江鱸魚、興凱湖魚、松花江三文魚被稱為中國四大名魚。
黃河鯉魚鱗金黃,長梭形,尖鮮紅,脊厚,內臟少,骨小,以色艷、肉嫩、味香而特別出名。區分黃河鯉魚和非黃河鯉魚,只需要看鯉魚被剖開後內膜是白的還是黑的。白色的是真的黃魚,黑色的是假貨。
鯉魚要吃三斤左右,價格最貴。《水滸傳·吳秀才說三阮撞籌碼》中,吳用說自己“在財主家門樓教書,現在要對付十幾條金鯉魚,重十四五斤”。汪曾祺說:“鯉魚有十四五斤那麽大,不好吃。寫水滸的施耐庵,吃鯉魚是外行。”
《水滸傳》中也寫了鯉魚的幾種吃法:在第三十八章“及時下雨,便走如太保”壹節中:“張順選了大四尾的,紮了柳條,先教李悝jy日後安排在亭子上。然後讓調酒師要了兩瓶玉壺春彩酒,還有壹些海鮮按酒和水果。他們四個正在喝酒,張順把壹條魚交給酒保,做了壹個麻辣湯,用酒蒸了壹個,教酒保切鰱魚。”
水滸傳裏的做法是辣湯,蒸酒,切鰱魚。鰱魚和今天的魚壹樣,杜氏註:“鰱魚是今天的魚和肉。”多指生魚。宋代切割之風濃厚,《東京夢中華》中說:“多釣魚者,必在池源買牌子,始可釣魚。遊客得到魚,並以兩倍的價格購買。近水樓臺先得月,推薦香水瓶,味道不錯。"
目前,河南開封鯉魚制作的傳統名菜仍有“龍須面滑鯉魚”和“糖醋滑鯉魚”兩種配方。
“龍須面柳鯉”最初是宋代皇宮為舉行大型喜慶宴會或招待外國使節而烹制的壹道菜肴。這道菜由龍須面和魚組成,連魚都澆在面上,還帶著汁。成品色澤金黃,粉絲蓬松,酥脆酸爽,微鹹,面和魚壹起吃,老少鹹宜。
《糖醋鯉魚》有個故事:清朝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逃離八國聯軍,經開封回京時,開封官員派人做了這道菜。菜肴色澤鮮紅,酸甜可口,略帶鹹味,非常美味。光緒皇帝和慈禧吃了以後,光緒皇帝稱贊它是“古代的汴州美味”,慈禧卻說“飯後忘還”。出航前,他題寫了“魚從何處溜出來,中原古汴州”的匾額,送給了開封府。從此廣為流傳。
我不喜歡鯉魚,因為它的肉厚而且有魚腥味。雖然有去除魚背幹筋去腥的方法,但我的興趣還是比較暗淡。
但是黃河鯉魚願意試壹試。只是近幾年由於主河汙染等原因,產量大幅減少,純種野生黃河鯉魚十分稀少。有在黃河上工作的人說,“在我們險段捕魚的漁船,壹個月也抓不到兩條重1斤以上的鯉魚,而且壹般都是好幾重的雜魚。”
真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