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古稱“古風湯”,因放入沸水時發出“咕咚”聲而得名。關於火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壹種是在中國三國或魏文帝時期,當時“銅鼎”是火鍋的前身;另壹種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鬥”指的是火鍋。可見火鍋在中國已經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左思《三都賦》中記載了重慶火鍋。可見其歷史超過1700年。
第二,歷史發展
1.三國時期,漢朝曹丕稱帝時,出現了銅制的火鍋,但當時並不流行。
2.南北朝時,人們用火鍋來煮、涮豬、牛、羊、雞、魚等肉類。後來隨著中國經濟文化的日益發達,烹飪技術的進壹步發展,各種火鍋相繼出現。
3.到了唐代,描寫火鍋的場景已經在詩詞中見到,可見其受歡迎程度。白居易《贈友人劉》詩:“舊瓶中有壹線綠,靜爐中有壹抹紅。外面黃昏有雪的感覺,裏面來杯酒怎麽樣?? "生動的描述了當時吃火鍋的場景。
4.北宋時期,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都有火鍋。在南宋林鴻的烹飪書《山甲清宮》中,有壹段關於和朋友壹起吃火鍋的介紹。
5.到了元代,火鍋傳到了蒙古,被用來煮牛羊肉。
6.在清朝,火鍋已經成為宮廷的冬季美味,清朝的禦膳上還有“野味火鍋”。相傳嘉慶元年正月,乾隆皇帝在宮中舉行“千宴”。超過65,438+0,550個火鍋,超過5,000人受邀品嘗,成為史上最大的火鍋盛宴。
7.到了清末民初,全國各地已經形成了幾十種不同種類、各具特色的火鍋。
8.現在,中國火鍋產業的產業鏈已經形成。四川、重慶、內蒙古、山東、河北、河南等地的農牧業都建立了花椒、辣椒、羊肉、香油、芝麻醬、粉條、固體酒精等火鍋原料、調料、燃料的生產、加工、銷售基地。
第三,具體發展
火鍋餐飲的大眾化特點被消費者接受和喜愛,尤其是北方地區寒冷幹燥的天氣使得火鍋市場潛力巨大,火鍋類型的管理方式也在不斷創新。以“麻、辣、燙”著稱的重慶火鍋是南方火鍋,以涮羊肉為主要代表的北方火鍋和新火鍋。
1,三國五熟壺,鴛鴦壺始祖。火鍋的發展和餐飲歷史的發展壹樣,都是循序漸進的,完全是根據當時的器皿、社會需求以及原料的發現和引進來改變的。“辣椒”在進入中國之前,怎麽會有辣的調料?三國時期,魏文帝所說的“五熟鍋”是壹種有幾個隔間的鍋,可以同時煮各種不同的食物,類似於今天的“鴛鴦鍋”。南北朝時,“青銅鼎”是最常見的器皿,也就是今天的火鍋。演變到唐代,火鍋又叫“暖鍋”。
2.江雪天氣晴朗,晚風轉晴。在整個火鍋歷史的演變中,對火鍋描述最生動的是南宋林鴻《山甲清宮》中的涮兔片。當時,林鴻去武夷山拜訪隱居在武夷山九歌之六張先峰的隱士知止。當林鴻快到山頂的時候,天開始下大雪,壹只兔子飛進了巖石裏。因為雪後巖石很滑,林鴻抓住了它。林鴻想烤兔肉,問他知止會不會燒兔肉。知止回答說,我就是這樣在山裏吃兔子的。使用這種烹飪方法,林鴻認為很好吃,他很高興在下雪的冬天和三五好友聚在壹起,隨便吃點東西。因此,他給這樣的吃法起了個好名字,拍下了當時“風起雲湧晴江雪,風轉晚,天光乍現”的美景。這是我們今天吃的火鍋。
3.器皿變化很少,常見的是白鐵鍋。從元明清到現在,火鍋用具的變化並不大。新容器除了使用耐高溫的透明玻璃,烹飪時還可以攪拌食物,吃的時候也不會有漏網之魚。而銅鍋、鐵鍋、砂鍋等鍋,只是制作更加精美,使用了幾千年以上。最常見、應用最廣的鍋是“不銹鋼鍋”,也就是俗稱的“不銹鋼鍋”。
4.燃料變化很快,比如壹天壹千裏。火鍋用具的變化雖然不大,但是在燃料的使用上進步很快。從柴火到木炭,從電爐和酒精到燃氣和電磁爐,木炭的歷史最悠久,最有味道,但也是汙染空氣的壹種方式。電磁爐雖然最幹凈最方便,但是味道差。最好控制氣體的溫度,方便好用,但也有危險。與燃料的許多變化相比,調味材料的演變趨於保守和保密。涮羊肉的蘸料千年不變。汕頭沙頭醬以其獨特的配方為傲,其他的豆腐腦、豆瓣醬也是老字號叫法。此外,壹些基本的蘸料包括醬油、洋蔥、大蒜、雞蛋、香油、辣椒等。,而且款式很多。如何求同存異,取決於各家的獨特部署。
5、三火鍋,原汁原味。壹般來說,火鍋基本只有三種。第壹種湯比較溫和,生片以涮為主,蘸料起重要作用。羊肉火鍋和廣式封邊爐最具代表性。第二種是鍋裏的材料是熟的,比如砂鍋魚頭,羊肉爐,火只用來保溫,用來燙菜。第三是鍋裏的食材都是熟的,連菜都不用燙。火完全是用來保溫的,就像大鍋菜,比如佛跳墻,福星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