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道菜:白蘿蔔燉羊肉
白蘿蔔性寒,味甘。能消積化滯,化痰清熱,降氣舒中,有“小人參”之稱。它是冬天最常吃的蔬菜。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姜,不麻煩醫生開藥。可見自古以來冬季養生就應該多吃蘿蔔。
白蘿蔔和羊肉壹起燉,不僅有除膻味的作用,還有助於消化,能補脾腎,強筋骨,禦寒,而且不油膩,適中,不易上火。
材料:白蘿蔔500g,羊肉250g,醬油30g,白糖50g,蔥15g,姜15g,茴香2個,植物油50g,料酒,鹽,精米。
練習:
1.羊肉洗凈,切成5厘米見方的塊,用熱水焯壹下,瀝幹水分備用。將蘿蔔切成5厘米見方的塊,用熱水焯壹下,放湯備用。
2.鍋裏放50克油。油七成熱時,放入白糖,用鏟子攪拌至糖起泡,將肉翻炒。肉上色均勻後,放50g醬油,同時放蔥姜片。
3.蓋上鍋蓋燉5分鐘,然後放入溫水。大火燉好後,放入料酒,文火燉。待肉六成熟時,將蘿蔔倒入鍋中,加鹽,待肉和蘿蔔熟透後,將味精出鍋,盛入碗中食用。
第二道菜:羊角子。
羊肉甘而不膩,溫而不燥,具有補腎壯陽、溫中散寒、溫氣血、開胃健脾的功效。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禦寒,又能滋補身體,是壹舉兩得的好事。
以羊肉為餡時,加入適量的料酒、姜、蔥,既能去除膻味,又能保持羊肉的原味。洋蔥中含有揮發油和有刺激性氣味的辣椒素,能去腥,殺菌作用強。另外,生洋蔥中含有二烯丙基硫,而二烯丙基硫會刺激胃液分泌,有助於增進食欲。
材料:羊肉750克、豬肉250克、面粉600克、清水360克、大蔥4根、鹽、料酒、醬油、花椒水、橄欖油、香油、餃子餡調料、姜末。
練習:
1,做餃子餡的秘密武器,辣椒水,提前用開水浸泡辣椒,冷卻後使用;買羊肉的時候,讓店家扭壹扭。羊肉和豬肉拌在壹起,大蔥絞在裏面。朝壹個方向攪拌,邊攪拌邊加入辣椒水。這樣做出來的餡汁鮮嫩,沒有腥味。
2.在餡料中加入姜末、料酒、調味料、醬油、香油、橄欖油和鹽,攪拌均勻。
3.做了餡;將水放入面粉中,制成面團;搓成長條,切成小擠出機;卷成面片;包在餡裏,做成餃子;鍋中加水,水開後放入餃子,中間點兩次冷水,煮熟後取出享用。
第三道菜:栗子燉烏雞
立冬後,天氣越來越冷。按照中醫養生的觀點,這個時候應該補腎。又香又甜的栗子不僅是美食,還是補腎益氣的“滋補品”。中醫認為,栗子味甘,性溫,入脾、胃、腎。它們的主要功能是養胃健脾、補腎強筋。
烏雞,甘平,入肺腎,養陰益氣,能雙肺腎。栗子,補腎強筋。兩種食物搭配使用,可以在秋季補肺,為冬季補腎做準備。
材料:10新鮮栗子和壹只烏骨雞。
練習:
1.新鮮的栗子去殼得到栗子仁備用。烏骨雞去毛,去內臟,洗凈,晾幹。
2.將烏雞和栗子仁放入砂鍋中,將清水加入雞和栗子中,將壹塊姜放入水中,蓋上蓋子,小火燉2小時。鍋裏加少量鹽,最好不放味精,就可以吃了。
第四道菜:姜汁鴨
姜母鴨可以說是中國南方沿海地區頗受歡迎的冬季滋補品。姜鴨有春夏祛暑燥濕、秋冬肺燥、養胃健脾、舒筋活血、散寒化痰的功效。在寒冷的天氣裏,吃了姜母鴨後,可以感到溫暖和寒意,因此它非常受福建和臺灣人民的歡迎和喜愛。
姜母鴨飲食優秀不是沒有道理的。早在唐代,在新修訂的《本草》中,就有對鴨子治療的描述。現代醫學分析表明,鴨肉膽固醇含量較低,具有補疲勞、清肺熱、止咳平喘、消除水腫等功效。至於姜鴨的主要輔料姜,常用於治療腹痛、嘔吐、風寒感冒、調理脾胃、增進食欲。
材料:半只鴨子,1姜,1大勺香油,1/3瓶廣東米酒,1大勺醬油,1大勺糖,枸杞少許,鹽適量。
練習:
1.將鴨子洗凈,切塊。把姜切成塊。鍋內加入香油,熱至六成時放入姜片,慢火翻炒。姜片炒至微黃時,倒入鴨肉。翻炒至鴨子變色,倒入適量醬油翻炒至顏色最高。
2.攪拌均勻,倒入廣東米酒。繼續中火翻炒約15分鐘。翻炒鴨子,直到水變幹,顏色變深。加糖,八角,桂皮,香葉,加些鹽調味。加入不含鴨肉的開水。
3.大火燒開,轉小火燉1.5小時。出鍋前加入洗凈的枸杞10分鐘。關火拌勻,至湯香。
第五道菜:香油雞
麻油雞是立冬時節的傳統滋補食品。香油雞的湯比較濃,香油香醇可口,可以用來撈米飯,也可以用來拌面。雞肉中蛋白質含量高,消化率高,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具有增強體力、強身健體的作用。
香油雞對營養不良、畏寒、乏力、月經不調、貧血、體虛等有很好的治療作用。中醫也認為,香油雞具有溫中益氣、補虛填精、健脾胃、活血強筋骨的功效。
材料:土雞1300克,老姜片50克,當歸片4克,黑香油3湯匙,米酒1瓶,鹽2茶匙,雞粉1茶匙,細砂糖少許。
練習:
1.將雞肉洗凈,切成大塊,每塊約70克。將鍋加熱至80℃左右,加入黑香油,將鍋內的老姜片爆香,再將鍋內的雞塊爆香至表皮微焦。
2.倒入半瓶料酒、當歸片和4碗水,燒開,蓋上鍋蓋轉小火,再煮15分鐘。15分鐘後,打開蓋子,加入剩下的半瓶料酒、鹽、雞粉、細糖再煮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