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家長的交流中,有壹個很常見的問題:“老師,我孩子的心思太分散了。壹會兒喜歡這個,壹會兒喜歡那個。我什麽都想做,但是什麽都是三分鐘熱度。我該怎麽辦?”
這個真的很頭疼。如果引導不好,會對孩子以後的生活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但這是很正常的情況,無論妳有多焦慮,都很難改變,也必須被每壹個家長接受和允許,因為大多數人長大後都會有這樣的情況。
“什麽,接受和允許?”可能很多家長會發出這種驚嘆,覺得不可思議。
那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壹下為什麽會出現“三分鐘熱度”的現象,我們該怎麽辦?
看到上圖,從天賦的角度來看,個人的先天發展模式可以分為六種:高度集中、集中、中等、多元、高度多樣、無限。這六種模式,當與個人的先天反應模式相匹配時,會影響我們壹生愛好的寬度、廣度和深度,也深深影響壹個人的學習能力。
先天發展模式代表了壹個人接受新事物和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大腦反應的活躍程度。多元指數越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強,大腦反應的活躍度越高。壹般來說,這樣的人天生喜歡新奇多變的東西。學習和工作都應該用多樣性來激勵。在學習上,他們拒絕壹成不變的重復學習模式,在工作上,他們討厭枯燥又有挑戰性的工作。
反應模式反映了壹個人五官的敏感程度,以及對學習和接受新事物的理解程度。敏銳度越高,靈敏度越高,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越強。
只要這兩個指標中有多個敏感的人,他們就會有不同程度的興趣愛好分散,就會出現做事三分鐘的現象。指數越高,就越明顯。
換句話說,孩子壹會兒喜歡這個,壹會兒喜歡那個,什麽都想做,但是什麽都是三分鐘熱度的現象是與生俱來的,是從父母和家庭遺傳下來的,所以父母只能接受,也必須接受。
知道了這些,有的家長會說:“好吧!我接受,因為這是我自己的,但我不能讓它發展!老師不是也說過,這樣長此以往會影響以後的學習和工作嗎?”
是的,人的壹生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時做太多事情,否則壹切都好辦,最後竹籃打水壹場空。那麽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該怎麽辦呢?
人的壹生會分為幾個階段,在學習發展期也分為兩個階段:12歲之前,要揚長補短,12歲之後,要揚長避短;在職業發展期,要分階段:30歲之前,可以多方面嘗試,多方面探索,而30歲之後,要在45歲之前專註於某個領域,深入學習,不斷積累,45歲到48歲之間,可以休息壹段時間思考壹下身後的人生道路,48歲之後可能會有新的軌跡。
無論面對學習、工作甚至感情,每個人都會有壹個探索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去理解和嘗試,因為只有通過多種方式的學習和實踐,才能在過程中總結出自己的感受和經驗,最終找到自己想要的目標。壹旦鎖定了目標,我們自然可以集中精力向壹個方向發展。
給孩子戴上,他壹會兒喜歡這個,壹會兒喜歡那個。這不就是壹個了解和嘗試的過程嗎?在他12歲之前,妳應該允許甚至鼓勵他,因為在這個時期,不管他學什麽,只要他學了,他就增長了見識,增長了能力,增長了閱歷,總比什麽都沒有強吧?
至於“三分鐘熱度”的問題,還是自己解決比較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菜單上有壹道菜看起來很好吃,妳點了,但是吃的時候發現不合妳的胃口,不是妳喜歡的感覺。下次就不會再點了。
但是,如果第壹次不讓點,妳的好奇心還會壹直存在嗎?沒錯,這種好奇心就是“熱度”。只有滿足了好奇心,妳才能知道這種熱度會持續多久。喜歡,自然會留著。不喜歡就不再感興趣。
所謂的“三分鐘熱度”,只是壹個篩選孩子興趣的過程。父母實際上應該盡可能鼓勵孩子多嘗試,讓孩子更好地找到自己的目標。
如果在孩子12歲之前有足夠多的嘗試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感受,那麽在孩子12歲之後,基於時間和精力的發展以及自身的智慧,他會很容易對事物做出判斷。隨著他對生活的了解越來越多,他會慢慢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這時,妳會發現孩子工作的目標和目的逐漸清晰,“三分鐘熱度”的現象會越來越少。
在分享的最後,我想告訴各位家長,人生就是壹個不斷探索新事物,不斷總結經驗並內化為智慧的過程。從懵懂到有自己的主見,孩子必須對很多東西進行探索和了解,才能產生自己的認知。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能做的就是允許、鼓勵、陪伴和引導。
三分鐘熱度不可怕,可怕的是壹分鐘妳對任何事情都沒有好奇心。因為需要三分鐘才有可能有很多分鐘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