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
幾天前,臺風卡帕來襲。多次延誤後,公公婆婆帶著女兒乘坐的航班逆風飛行,終於在晚上抵達香港。
和往常壹樣,公公婆婆帶了很多食材。我的家鄉紹興出產竹筍、蝦、黃酒等等。他們壹半沈重的行李箱都裝滿了這些東西。由於出入境檢驗檢疫的限制,不能攜帶活體動物和半成品。魚蝦的食材只能做成魚幹和蝦幹。打開包裝,滿滿的都是錢塘江河口的氣息,帶著家鄉的味道。
蝦皮的制作費時費力。首先,在菜市場買新鮮的大蝦,煮熟後在太陽下暴曬壹個月。妳不會淋雨或曬太陽。每壹天,妳都要經歷把它們攤開再放進去的過程。最終的產品重量是鮮蝦重量的三分之壹,也就是說,如果買10公斤的活蝦,最終的蝦皮只有3公斤多壹點。
黃酒更難提。我公公買的是十幾年或者八年的泰調,壹斤酒,壹般壹箱八瓶。如果妳把它帶到北京,妳想拿多少就拿多少。但是妳只能帶兩瓶去香港。這些酒,老人自己都舍不得喝,是專程為我們的朋友帶來的。後來我說爸爸太辛苦了,以後不要帶了,我們自己享受吧。於是吃了滿滿壹桌子的大餐,生姜黃酒,翁婿喝了壹杯,其樂融融。
每次老人“輪班”照顧寶寶,都是壹次成分的遷移。行李箱裏的那些土特產,需要三個月的時間來醞釀和準備。有寶寶的三個月很辛苦,沒寶寶的三個月也沒閑著。他們都是圍繞著兒孫的生活,擔心著,努力著,日復壹日,年復壹年。
二
家鄉有兩樣東西特別好吃,壹個是幹茶,壹個是牛肉。我媽每次來都帶很多,能吃壹個多月。幹茶炒韭菜牛肉粉絲,味道能像小時候。
母親經常壹個人從老家過來,大包小包,跋涉千裏。老家沒有直達香港的交通工具,需要早起坐長途汽車到上海,再從上海坐飛機到香港。那些家鄉的食材跟著媽媽壹路走來,從早上的蘇北小鎮到晚上的東方之珠,飄洋過海而來,是家鄉的味道,是對拳擊的熱愛。
香港作為美食天堂,不缺好吃好喝的食材,但再好的東西也比不上媽媽帶來的家鄉味。我壹直覺得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就是童年的味道和記憶,可以是壹個煎蛋,壹碗醬油面,蒜蓉炒茶,壹頓簡單的飯就能給妳最美妙的感覺。這種味道和感覺會伴隨妳壹生,妳永遠不會忘記。
夏天的晚上,媽媽把隨身帶的陀粉(蠶豆粉)泡在水裏,然後放在鍋裏攪拌,不斷加水,最後形成壹大片陀粉,白嫩嫩的。她用特制的刨子刨成細條,放在碗裏,拌上醬油、香油、蘿蔔幹、蒜泥。香氣四溢,好吃到流淚。
就像童年的夏天,我們坐在城西的王嘉涼粉攤旁,吃著壹碗涼粉,直到舔完碗。現在,媽媽把這種美味從千裏之外的家鄉原封不動地帶到了香港,看著孫女像兒子壹樣吃完、舔碗,老人開心地笑了,仿佛時間停止了,她回到了30年前。
三
東北的父母帶蘑菇蘑菇,西北的父母帶牛羊肉,雲貴川的父母帶各種辣椒辣椒。這些食材鎖定了我們童年味蕾的感覺,坐上時光機,在父母的大包小包裏穿梭於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穿梭於尋常百姓家。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這些不遠萬裏甚至漂洋過海而來的食材,將壹家人的血脈和感情緊緊聯系在壹起。
餐桌是壹個重要的聚會場所。疲憊的中年人早出晚歸。壹天下來,只有在餐桌上,壹家人才能圍坐在壹起,談論他們的家庭,享受美味的食物。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說,“我們要拍的不是名廚的菜,而是普通人的家常菜”,展現了普通中國人的生活,展現了人與食物之間的故事,透過食物看社會。正因為如此,這部紀錄片才會經常讓人落淚。而那些漂洋過海而來的食材,正是舌尖上的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是關於人的遷徙,愛的傳承,以及壹切。
食材帶來了溫暖,也帶來了家庭成員間的相互關愛。孩子長大,老人變老,這是自然規律,不可抗拒。我們感激成長,也不情願地接受父母日漸老去的事實。我們也終將老去,壹代又壹代。
作家柳永說:“老年人會因為體力下降而越來越覺得自己無用,越來越沒有安全感。所以當老人沒有到吃飯的時候,即使他已經來了,也要故意喊壹聲,讓他覺得受到重視。另外,在公共場合要經常提起老人以前的好。比如,如果不是我媽幫忙,我不可能專心出去,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如果不是爺爺奶奶帶我,我不會長得這麽好。老人會很溫暖的。”
這段話深入人心,是壹個關於食材、吃、愛的永恒話題。我常常想,女兒長大了,我們會不會也這樣,來壹次成分的遷移?她在大城市長大,還記得家鄉的味道嗎?可以肯定的是,無論走到哪裏,她都不會忘記自己出生的土地和親人。
有時候我覺得應該感謝我們的孩子,因為她,三代人可以生活在壹個屋檐下,互相關心,共同生活。我們不用千裏迢迢回家看望父母,也能及時盡孝。我們當然要感激父母,他們不辭辛苦的離開家鄉,來到壹個陌生的城市和我們在壹起,繼續為子孫貢獻自己的能量,無怨無悔。
在那些漂洋過海的食材裏,是味道,是氣息,是愛。
愛情是壹次跨越海洋的旅行。我們都是旅人,永遠在路上。
作者簡介
南,江蘇鹽城人,80後青年作家,關註職場和生活故事。曾出版《紀律的尺度:72個廉政微故事》壹書,有時嚴肅,有時無意義。個人名字:醉香石(ID: xiaozhizhi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