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東南的大冶,陽新交界的壹些小山上長有腐婢——臭葉。 臭葉,是其俗稱,它是壹種樹葉,學名腐婢。類似豆腐味,它的名稱不少,什麽臭黃荊、觀音橘、土黃芪、豆腐葉,豆腐柴,救命柴豆腐,還有的叫得更玄乎,什麽糯米糊,見血生,開風柴,山麻滋等等。它為馬鞭草科屬,多年生落葉灌木,高可達1.5米,幼枝有柔毛,老枝無毛,葉有果膠香味,卵形,長3~13cm,寬1.5~6cm,葉柄長0.5~2cm,聚傘圓椎花系,頂生,核果球形。大江南北均有生長,壹般生於丘陵山地,山坡林邊,村落附近亦有生長。 這觀音豆腐還有壹個美麗的傳說。據說很久以前的壹年,天大旱,農民很少有收,糠菜都難以弄到嘴。深山裏有壹對老年夫婦,平日行善積德,壹日,老夫婦夢見觀音老母告訴他們,說附近山坡,丘陵地帶,有壹種帶有豆腐氣味、青氣又略有臭味的矮樹葉,可做豆腐吃,老夫婦把夢告訴鄉親,於是眾人找到樹葉,用泉水做豆腐,幫助百姓度過了災荒。這豆腐從此成為“觀音豆腐”了。 據科研人員研究,臭葉含果膠39.5%,含粗蛋白高達29~34.1%,含有食物纖維21.6%,還含有灰分、葉綠素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17種氨基酸,並以賴氨酸為最高。 臭葉豆腐在端午節前後,即可走上餐桌,它制作方法簡單:采摘嫩葉,用清水洗凈,加水和葉搓揉,水和葉子之比大約1:5,搓揉後粗渣不用,用紗布過濾,下面墊上適量草木灰或鹵水,攪拌均勻,過幾分鐘,即可凝固成青紫色潔晶膠體,就成了上面所說的許多名稱的豆腐,它的營養素高於黃豆做的豆腐。 樹葉做豆腐,味美山鄉,藥食兼備,舒筋活血,收斂止血,能解毒,能治風濕性關節炎,外傷出血,治腹瀉痢疾以及無名腫毒。 觀音豆腐可貴可賤,可入農家餐桌,也可上高級宴席。可以隨炒隨吃,也可有多種烹飪之方。它綠瑩瑩的,像碧玉,也像綠豆糕。可放入鍋中燒煮,佐以醬油、醋、辣椒油、香油、蔥、姜、味粒等。也可涼拌,還可用肉絲、雞絲烹、炒、燴,亦可用香菇、肉絲、雞蛋制羹湯,可做榨菜神仙豆腐湯,蝦仁救命豆腐羹、肉絲羹、木耳湯等等。只要妳細心烹飪,消暑解熱,生津止渴,其味極鮮,別有風味。 4、枇杷是陽新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果,明代嘉靖年間編纂的《興國州誌》,清光緒十五年編纂的《興國州誌》物產篇中都有枇杷的記載。據調查,沙子堖村王金義於1909年將五株枇杷苗擺成五角形栽在壹起,後來五株長攏,看起來像壹株,年產枇杷1000kg,最高年產量1500kg,當地群眾稱這株枇杷為“枇杷王”。陽新縣枇杷產地主要分布在黃雙口鎮和富池鎮,年產果25 萬kg左右,陽新枇杷依其果大味美著稱全省,深受武漢、黃石、武穴等地消費者的歡迎,曾得到著名的果樹專家學者章恢誌、李祥瑞的贊譽,並將陽新縣的枇杷品種特點及培植技術等載入全國高等院校《果樹栽培》教科書 5、仙島湖天然野菜
蕨菜 蕨菜又名龍頭菜、吉祥菜、龍爪菜、蕨萁,性寒味甘,屬“黑色食品”;能安神、降壓、祛風、利尿、防癌。可涼拌、燉、煮、炒,也可作為其它葷素類配菜。如脆皮蕨菜卷、涼拌蕨菜、蕨菜炒肉絲、蕨菜炒雞絲等。
香椿 香椿又名春天菜,性平味辛,能消風、祛毒、健胃、生發,唐代曾作為皇家貢品。可涼拌、熱炒,可作為其它葷素類配菜。如香椿炒蛋、香椿拌豆腐、香椿魚片、脆皮香椿卷等。
苦菜 苦菜又名天香菜、苦丁菜、三苦菜,性寒味微苦,能清熱、解毒、安神益氣、養五臟、治厭食。保涼拌、熱炒或作為其它葷素類配菜,也可制“蒿饃”。
蕺菜 蕺菜又名魚腥草、肺形草、臭靈丹,性寒味甘,能治鼻病、痔瘡、便秘、高血壓、熱淋、白濁、白帶、肺炎,有健身減肥、美膚之功效,可涼拌、熱炒或作為其它葷素類配菜。
珍珠花 珍珠花性平微苦,有健脾補氣、強身壯體之功效,可涼拌、熱炒或作為其它葷素配菜。
老虎刺 老虎刺性平味甘,有清暑健胃之功效,可作火鍋料。
野芹菜 野芹菜性寒味甘辛,能治高血壓、高脂血,有養肝、化痰濁、清熱利尿之功效,可涼拌、熱炒或作為其它葷素類配菜。
野竹筍 野竹筍性寒味甘。有利九竅、通血脈、化痰利水、清熱解酒之功效,可涼拌、熱炒、涮食、煨湯或作為其它葷素類配菜。如:竹筍肉片、涼拌野竹筍、筍絲冬瓜湯、熗炒野竹筍等。
野枯梗 野地桔梗又名沙田菜、四葉菜,性平味辛,有治胸肋疼、腹瀉腸鳴、補血養氣抗衰老之功效,可涼拌、熱炒、涮食、煨湯或作為其它葷素類配菜。
檀芽 檀芽性平味微苦,有益誌、壯心氣之功效,可涼拌、熱炒或作為其它它葷素類配菜。
黃瓜菜 黃反菜又名黃瓜草、地白菜,性寒味微苦,有清熱解毒、祛風利尿之功效,可涼拌、熱炒或作為其它葷素類配菜。
蒲公英 蒲公英又名燈籠花、茅蘿蔔,性寒味甘苦,有清熱解毒、利膽利尿、促進乳汁分泌之功效,可涼拌、熱炒、燉汽或作為其它葷素類配菜。
馬齒莧 馬齒莧又名六月雪,仙人指甲,性涼味酸,有清熱解毒、止血止瀉、治腹水、治胸水之功效,可涼拌、熱炒、作湯或其它葷素類配菜。如涼拌馬齒莧、馬齒莧炒肉絲、三鮮馬齒莧湯、馬齒莧肥腸等。 6、陽新布貼
作為湖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陽新布貼的名氣近年來日漸見長。然而就是這樣壹朵傳統的本土藝術奇葩,卻面臨著失傳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