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南方小年跟北方小年為什麽差壹天

南方小年跟北方小年為什麽差壹天

小年是哪壹天?北方人小年是臘月二十三,而南方人小年是臘月二十四,為什麽南北方小年夜只差壹天?小年夜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我整理小年夜的來源及傳說故事如下:

南北方小年夜為何只差壹天?

小年夜節日來源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竈、祭竈節、竈王節、祭竈。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專家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無論是哪天過小年,人們辭舊迎新的願望卻是壹致的”。)(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臘月三十為小年,正月十五為大年),在山東部分地區小年為臘月二十二。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

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竈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竈,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小年是民間祭竈的日子。據說這壹天,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壹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祭竈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竈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習俗,因此祭竈王爺,只限於男子。由於中國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壹般不易保存,必須隨時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壹次烘烤許多保存食用。所以對中國人來說,“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裏第壹位重要的,沒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糧食也沒有辦法食用。西方壹般壹個村莊只有壹個面包爐就足夠了,在中國必須每家都有壹個爐竈。

由於每家都有爐竈,所以由此產生壹個傳說,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駐壹位監督員-竈神(司命竈君、竈君、竈王爺、竈王),以監督考察這壹家壹年的所作所為,到了臘月二十三日這壹天,竈神將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玉皇大帝根據匯報來決定下壹年對這家是獎勵還是處罰,第二年新年竈神再回來繼續監督這家的作為。祭竈節這壹天,實際是各家歡送竈神上天的節日。

具體操作方式:由於壹般每家在竈臺附近貼有竈神畫像,有時還有竈王奶奶畫像陪伴,經過壹年煙熏火燎,畫像已舊,面目黢黑。要把舊像揭下,用稻草為竈神紮壹草馬,為了讓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還要賄賂他,用壹塊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說好事,然後和草馬壹起燒掉。這個過程被稱為辭竈。新年後再買壹幅新畫像,將竈神請回貼上。在中間這幾天內,由於沒有竈神的監督,壹般人放量暴飲暴食、聚眾賭博,放縱自己做壹些自己平時也認為不應該犯的小過錯。

祭竈節實際是中國古代世俗社會秩序的壹種反映,表現普通人對皇帝及其基層官員的恐懼,以及對基層官員賄賂的風氣,所謂“瞞上不瞞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員賄賂好,皇帝不會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即使小有觸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懲罰。

做糖瓜、祭竈是這壹天的主要活動,從此後就進入準備過年的階段,人們精神上開始放松。

小年夜習俗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在中國的春節習俗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這壹天,通常會通過進行壹些沿襲了兩千年的習俗,即祭竈和掃年,來宣告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

祭竈的習俗,從秦漢甚至更早時就有記載。《後漢書·陰識傳》中說:“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竈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祀後,暴至巨富。”所謂祭竈,就是祭拜竈神,因而小年也叫祭竈節、謝竈、竈王節等等。至唐宋時,祭竈的日子形成傳統,就定在了臘月廿四日。

而在民間流傳中,竈王爺也逐漸被“人化”。據傳說,竈王爺本是天上的壹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竈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臘月廿四,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而,人們在臘月廿四都要祭竈,祭送竈神升天。祭竈時,通常將竈君神像貼在鍋竈旁邊正對風匣的墻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橫批是“壹家之主”。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竈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竈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粘住竈王爺的嘴,讓它不在玉帝那裏講壞話,也有意為讓竈王的嘴甜,光說好話。最後將竈王爺像焚燒,謂之“升天”,邊燒邊磕頭禱告。

掃年則好理解,就是大掃除。小年這壹天,家家戶戶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幹凈徹底的衛生大掃除,準備迎接春節,也有不讓竈王爺把土帶走和掃除舊歲中遇到的不快的意思。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往的傳統竈臺已難覓蹤影,祭竈的習俗也簡化不少。如今的小年,儀式化的“祭竈神”已經很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拜神”、“掃舍”、“吃糖”等相對簡易的禮俗。“過小年”也被賦予了祈盼全家平安、幸福的美好意義。

南北方小年為何差了壹天?

日歷上,通常會將臘月廿三和廿四都標註為小年,原因在於南北方的小年會相差壹天,廿三是北方人民的小年,而南方人的小年則要晚壹天。

而壹開始,過小年是不分兩天的。唐宋時為臘月廿四祭竈,元明沿襲舊俗,清朝時發生了變化。有壹種說法是,雍正年間起,每年臘月廿三皇帝要在坤寧宮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匯報壹下工作情況。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竈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廿三祭竈,並逐漸形成了“官三民四船家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府小年臘月廿三過,壹般民家廿四日過,沿湖、海的居民則遵守船家的傳統,為廿五日舉行祭竈。

後來,受官氣影響比較重的北方,民間逐漸演變為廿三祭竈,南方仍沿舊習。

小年夜其實該稱“小除夕”

由於祖國大部分地方都有過小年的傳統,人們往往也會將小年這壹天的晚上,稱之為“小年”夜。而在上海,上海人雖然臘月廿四也會祭竈除塵,但是,上海並沒有過“小年”這個說法,而是更重視除夕前這壹天,習慣也稱之為“小年夜”。如此壹來,也就造成了很多人的困擾,叫“小年夜”的日子怎麽那麽多?為什麽上海的日子定得如此奇怪?

其實,上海人念叨的“小年夜”,並非是指“小年”的晚上,而是和“大年夜”意思相對的“小”年夜,也並非是壹個節日。換壹種說法,叫做“小除夕”就更好讓人理解了。意思就是慶祝過年的小高潮到來了。

小年夜這壹天,上海人通常家置酒宴,合家團圓,意為吃“小年夜飯”。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這壹天前後,老弄堂開始熱鬧起來——比如“噤噤咣咣”的大掃除,用不著的東西趁這個時候趕緊扔掉,大人吩咐小孩去倒垃圾的時候,不忘叮囑壹句,邊倒垃圾邊念壹聲“晦氣出門”。因為年初壹到初三是不能掃地的,到了初四方能掃。但要由門口朝屋內掃,掃完垃圾還不能倒掉,要自言自語“財氣入門”。

如今,強調過小年夜的,主要集中在蘇浙滬的壹部分地區以及臺灣地區。之所以習俗有別,並非是為了“與眾不同”,而是文化傳承中產生的差異性。但是,無論是哪天過小年、或者過小年夜,人們辭舊迎新的願望都是壹樣的。

小年吃什麽好?小年夜北方飲食習俗及菜譜(圖)

小年夜北方飲食習俗及菜譜

北方小年食物:炒玉米

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壹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北方小年食物:豆腐

臘月廿五是“豆腐日”,老例有做豆腐、買豆腐、炸豆腐的說法,炸好的豆腐可以壹直儲存到過年再吃。過年吃豆腐只是要為新的壹年取個“鬥福”的好彩頭,期望福氣能成鬥成鬥的來。做好或買來的鮮豆腐不好儲存,又不想都做成凍豆腐,所以就采取炸的方法保存,也讓過年的餐桌上多壹種吃食。

北方小年食物:蒸花饃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後者花梢。特別要制做壹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竈君。“壹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壹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壹個花饃,就是壹件手工藝品。

北方小年食物:麻糖

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據說,小年是竈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報告壹年來人間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竈神的述職日?吃麻糖就是想讓這竈神的嘴巴被糖給粘住張不開,不能把人間的美味奢華的情景稟報給天,以免得愛吃喝的人們受到處罰--新年帶來饑荒,期盼有壹個平安的豐年到來。

北方小年食物:火燒

許多北方省市的小年夜飯都漸漸被被餃子統領了,但還有壹個地方列外,那就是河南。在河南,家家要自己做火燒吃,火燒與小年幾乎劃等號。

北方小年食物: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竈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壹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北方小年食物:粘糕

在山東魯西地區民間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謠。每年臘月廿三,是家家戶戶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為粘住竈王的嘴,讓其上天言好事,不說人間壞事。粘糕用黃米、紅棗等為原料,香甜勁道,入口綿軟,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

打字不累,希望采納,祝妳新年快樂.